2 英文参考
Chōngyáng ST42[中国针灸学词典]
Yíngxiāng LI20[中国针灸学词典]
Qūchí LI11[中国针灸学词典]
chōngyá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4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4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经穴名·冲阳
穴位 | 冲阳 | ||
---|---|---|---|
汉语拼音 | Chongyang | ||
罗马拼音 | Chungyang | ||
美国英译名 | Flushing Yang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T42 | |
日本 | 42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E42 | |
富耶氏 | E42 | ||
德国 | M42 | ||
英国 | S42 | ||
美国 | St42 |
冲阳为经穴名(Chōngyáng ST42)[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会原、会骨、趺阳、会涌、会屈。属足阳明胃经。冲阳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指冲要、冲动,阳为阴之对,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动脉搏动处,故名冲阳。主治胃痛腹胀,口眼㖞斜,面神经麻痹,足痿无力,脚背红肿,足背肿痛,足扭伤,足缓不收,头重头痛,面肿,前额痛,牙痛,齿痛颊肿,癫狂,齿龈炎,癫痫,脉管炎,头痛,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痉挛,胃炎,腹胀,眩晕,风湿性关节炎等。
4.1 别名
会原(《针灸甲乙经》),趺阳(《针灸逢源》)会涌[3],会骨,会屈。
4.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
4.3 特异性
4.4 穴名解
冲指冲要、冲动,阳为阴之对,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动脉搏动处,故名冲阳。
冲,有冲要之义。阳,与阴相对,指足背。凡人举足迈进,或扬脚撩踢之时,足跗首当其冲,穴在足背最高当跌阳脉搏动处,其位高而居脉之冲要处,即冲阳之意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冲阳绝,死不治。”
4.5 所属部位
足背[4]
4.6 冲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5][6]。
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正坐取穴。
冲阳位于足背最高点,解溪穴下1.5寸,当第二、三跖骨与楔状骨间凹陷处。
冲阳穴的位置
4.7 取法
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正坐取穴。
快速取穴:足背最高处,两条肌腱之间,按之有动脉搏动感处即是[8]。
4.8 穴位解剖
冲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短伸肌、第二楔骨。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分布着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有足背静脉网,外侧引出小隐静脉,内侧则有大隐静脉的起始。足背深筋膜浅层薄而坚韧。针由皮肤、皮下组织,避开足背动脉,在(踇)短伸肌的上方深进,可达第二楔骨表面的骨膜。以上诸肌均受腓深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踇短伸肌→中间楔骨。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经过和分布。
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深神经,并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
4.9 冲阳穴的功效与作用
冲阳治口㖞齿龋、腹坚、寒热以及跗肿足缓等症,以经络所在导引下行也。
4.10 主治病症
冲阳穴主治胃痛腹胀,口眼㖞斜,面神经麻痹,足痿无力,脚背红肿,足背肿痛,足扭伤,足缓不收,头重头痛,面肿,前额痛,牙痛,齿痛颊肿,癫狂,齿龈炎,癫痫,脉管炎,头痛,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胃痛,胃痉挛,胃炎,腹胀,眩晕,风湿性关节炎等。
冲阳穴主治胃痛腹胀、口眼㖞斜、面肿齿痛、足痿无力、脚背红肿。
冲阳主治头面、脾胃及局部等疾患:如头重头痛、口眼㖞斜、齿痛颊肿、呕吐、胃脘痛、不嗜食、足缓不收、足背红肿、癫狂等。
冲阳主治头痛,牙痛,口眼㖞斜,胃脘痛,足背肿痛,足缓不收等。
冲阳穴主治胃痛,腹胀;口㖞,面肿,头痛,前额痛,齿痛;足背肿痛,足痿无力。
其它:牙痛。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可灸。
艾条灸5~10分钟。
4.12 配伍
冲阳配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冲阳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4.13 特效按摩
以中指指腹用力按压冲阳,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消化系统疾病。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 善啮颊齿唇,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胃脘痛,时寒热。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痛,冲阳主之。胃脘痛,时寒热皆主之。风水面浮肿,冲阳主之。腹大,不嗜食,冲阳主之。足下缓失履,冲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疟先寒洗淅,甚久而热,热去汗出。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三叉神经痛
取冲阳、太溪,用30号毫针垂直刺入5~6分深,提插捻转时,有电击感后立即出针,1~2 d一次。疗效标准如下。痊愈:疼痛完全消失,日常生活无诱发,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好转:术后疼痛消失,2个月后复发,但疼痛程度减轻。无效:治疗后疼痛如前。结果,本组30例,痊愈15例,好转11例,无效4例。
4.15.2 治疗失眠
对阴虚火旺型患者取双侧太冲、双侧太溪、右侧神门、左侧冲阳;心脾两虚型取双侧神门、双侧冲阳;肝郁化火型取双侧太冲、右侧冲阳;痰热内扰型取双侧冲阳、右侧太冲;心胆气虚型取双侧神门、双侧太冲、右侧冲阳。取斑蝥、生姜、大蒜按1:2:5的比例捣碎混合贴敷发泡,各型贴敷时间都为24 h,一次发泡。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发泡后,自然痊愈需要3~4周),各种证型共计215例,痊愈161例,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93.2%。
4.15.3 冲阳伏安特性与人体气血盛衰
在对97名正常人、25名献血者和10具尸体冲阳伏安曲线的检测中观察到,正常人冲阳伏安曲线具有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尸体冲阳伏安曲线的惯性面积显著小于正常人,其非线性和惯性特征程度明显降低,而正常人冲阳伏安曲线具有的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在献血者冲阳上依然明显存在,献血者冲阳的惯性面积和伏安面积仅于献血后第4日明显大于正常人,至第7日即得到恢复。结果提示,存在于人体活体腧穴的某些功能特征在尸体上不复存在;人体献血后的功能恢复是迅速的,献血对机体的影响是短暂而轻微的;冲阳穴能较敏感地反映机体气血盛衰的变化。
5 经穴别名·冲阳
5.1 曲池的别名·冲阳
穴位 | 曲池 | ||
---|---|---|---|
汉语拼音 | Quchi | ||
罗马拼音 | Chuchih | ||
美国英译名 | Bent Pond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LI11 | |
日本 | 1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GI11 | |
富耶氏 | GI11 | ||
德国 | DI11 | ||
英国 | Li11 | ||
美国 | LI11 |
曲池为经穴名(Qūchí LI11)[9]。代号LI11[1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阳泽、鬼臣、鬼腿。属手阳明大肠经。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土。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横纹桡侧端陷中,故名曲池。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颈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泻,泄泻,痢疾,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5.2 别名
5.3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
5.4 特异性
5.5 穴名解
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横纹桡侧端陷中,故名曲池。
《书·洪范》“木曰曲直。”曲有屈曲不直之义;《广韵》:“停水曰池。”穴在肘外侧,屈肘时当肱骨外侧与肘横纹桡侧端之中点陷凹中,屈肘穴处凹陷,其形如池,故名曲池。
5.6 所属部位
肘[11]
5.7 定位
曲池穴的位置
5.8 取法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在肘区,尺泽( 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5.9 穴位解剖
曲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肱肌。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臂后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还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前臂筋膜,深进桡侧腕长、短伸肌,由肱桡肌的后而进入该肌肉,穿过桡神经干可抵肱肌。以上诸肌除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外,其他肌肉则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5.9.1 层次解剖
5.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千经过,并有桡神经肌支、肌皮神经肌支、桡侧副动脉(肱深动脉分支)和桡侧返动脉分布。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
5.10 功效与作用
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气隆盛,曲池穴为手阳明经合穴,行气活血、通调经络的作用较强,又本穴配五行属土,土乃火之子,泻之具有清热作用,所以本穴既可清本经之热,治疗头面五官病,清大肠腑热,治泄泻、痢疾、肠痈等,又可清全身之热而用于热病。
阳明经多气多血,又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故曲池可调和气血、疏风解表,治疗风邪蕴于肌肤所引起的瘾疹等皮肤病。
曲池有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之功,治偏风、喉咽、肩臂肘腕等处之症,以经络之所过也。
癫狂多由于心肝火盛,挟痰上攻所致,阳明经属燥金,金克木,曲池穴配五行属土,乃火之子,故调之可化痰浊之邪,泻之可去心肝之火,故有清心、抑肝、化痰的作用,可用于癫狂的治疗。
曲池还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以治疗手臂肿痛、半身不遂等。
5.11 主治病症
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颈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泻,泄泻,痢疾,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腹痛吐泻、痢疾、高血压、瘰疬、癫狂。
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湿疹,荨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曲池主要用于外感、头面五官、胸腹及运动系疾患等:如伤寒、发热、头痛、眩晕、耳聋、目赤、咽喉肿痛、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消渴、水肿、手臂肿痛及月经不调、丹毒、麻疹、瘰疬、癫狂等。
现代又多用曲池治疗流感、肺炎、扁桃体、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贫血等。
曲池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湿疹,荨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曲池穴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较强,以治疗经脉病、皮肤病效果最好。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耳鸣,耳聋;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瘾疹,荨麻疹,丹毒,疔疮,疥疮,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肩背疼痛,瘰疬;发热,月经不调,感冒,消渴,水肿,疟疾,颈肿。
曲池为强壮穴之一,每日如按压曲池1~2 min,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5.12 刺灸法
5.12.1 刺法
直刺1~1.5寸。
一般直刺0.5~1.0寸,深刺可透少海,局部有酸胀感,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胀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注意:曲池穴禁用于脑血栓形成、伴有血压不稳定的患者。针刺时不可强刺激,以防脑出血。
5.12.2 灸法
可灸。
5.13 配伍
曲池配合谷、外关,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目赤。
曲池配合谷、血海、委中、膈俞,有散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丹毒,荨麻疹。
曲池配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昆仑、太溪、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曲池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
5.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曲池主之。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躄痿痹,瘛疭,曲池主之。癫疾吐舌,曲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疭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备急千金要方》:耳痛。举体痛痒如虫噬,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5.15 研究进展
降血压作用:针刺曲池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脑血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降压机制与脑内阿片受体部分介导及降心率效应有关。
降血糖作用:以曲池、三阴交、阳陵泉三穴为主穴,结合分型配穴治疗糖尿病,2个月为一疗程, 75%患者血糖有不同程度降低。
对血液循环系统有明显影响:针刺曲池可增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使其心率减慢,对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对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针刺组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不针)提高6.31%。在开胸术中可以看到,手术中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且肺脏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仍升高,没有缺氧。
针刺家兔“曲池”,可使人工气胸后的血氧饱和度有明显增高;对皮层活动有抑制性影响;并能提高痛阈。
针刺曲池、阳陵泉,观察急性中风患者的脑血流图,可见患者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后脑血流量增加仍可维持35 min,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显著。这说明电针曲池、足三里能减小脑梗死面积,并对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血液的影响:观察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经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后,全部患者的血小板数目随针刺治疗而渐趋下降,直至恢复正常。针刺曲池对炎症灶白细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
对胃肠蠕动的影响:针刺曲池等穴,可见空肠、回肠的蠕动有即时性的改变,蠕动弱者增强,蠕动强者减弱。另外对阑尾炎患者针刺足三里、曲池,无论在X线下观察或直接手术观察,均可见阑尾蠕动明显加强,紧张度增加,或阑尾弧度变动、移位,呈卷曲摆动,或见分节气泡移动加快,内容物排出,有的阑尾血管收缩,原来充血者变为缺血状态。
针刺曲池等穴,对胃肠蠕动、胃蛋白酶、胃酸含量有良性调整作用。
对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影响:针刺曲池可使多数正常人空腹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增强。对血糖的影响因手法不同而效果各异,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凉手法可使血糖下降。
对体温的影响:电针家兔的“大椎”、“曲池”可使大部分发热家兔的体温降低,同时观察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发现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钙离子也相应升高,这说明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升高是针刺降温的重要机制之一。
抗过敏作用:用胎盘组织液腧穴注射,或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等穴,可治疗荨麻疹。
治疗斑秃:曲池、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2治疗斑秃取得良好效果。
5.16 迎香的别名·冲阳
穴位 | 迎香 | ||
---|---|---|---|
汉语拼音 | Yingxiang | ||
罗马拼音 | Yinghsiang | ||
美国英译名 | Welcome Fragranc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LI20 | |
日本 | 20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GI20 | |
富耶氏 | |||
德国 | DI20 | ||
英国 | Li20 | ||
美国 | LI20 |
迎香为经穴名(Yíngxiāng LI20)[1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冲阳。属手阳明大肠经。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迎即迎接,香即香气,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复嗅觉,故名迎香。主治鼻塞不通,口眼㖞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5.16.1 别名
5.16.2 出处
5.16.3 特异性
5.16.4 穴名解
《说文》:“迎,逢也。”“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凡香物统谓之香,故名迎香。《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金针梅花诗钞》迎香条:“善通鼻塞号迎香。”肺开窍于鼻,与大肠为表里。鼻塞得通,则为香为臭自可迎而知之矣。
5.16.5 所属部位
面
5.16.6 迎香穴的定位
迎香穴的位置
5.16.7 取法
5.16.8 穴位解剖
迎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皮下组织内有面神经的分支和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而达提上唇肌,该肌由面神经的颊支支配。
5.16.8.1 层次解剖
5.16.8.2 穴区神经、血管
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并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脉分支通过。
5.16.9 迎香穴的功效与作用
肺开窍于鼻,职司嗅觉,本穴又位于鼻旁,刺之能宣利鼻窍,恢复嗅觉,迎香而入,治疗鼻病。
迎香穴位于面部,又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二经均分布于面部),所以是治疗面部疾病的主穴,诸如风袭经脉、经筋弛缓之口眼㖞斜,风袭肌肤的面痒症,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的面肿,均可取本穴以散风通络、宣肺利水。
迎香穴在鼻翼傍五分,主治鼻鼽不利,窒洞闭塞。《玉龙歌》载:“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盖肺开窍于鼻,大肠为肺之府,本穴属大肠而位近鼻窍,有宣肺通窍之功,治鼻病及嗅觉不敏,极效。
5.16.10 主治病症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眼㖞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迎香主要用于口鼻疾患等:如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或痉挛、鼻炎、鼻塞、鼻衄、嗅觉减退及喘息不利、胆道蛔虫症等。
迎香主治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口眼㖞斜,面痒浮肿;以及胆道蛔虫症等。
迎香穴是治疗鼻病的要穴,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㖞,面痒,面肿,头痛;胆道蛔虫病。
其它:面神经麻痹。
5.16.11 刺灸法
5.16.11.1 刺法
一般向鼻根部斜刺0.3~0.8寸。
治胆道蛔虫病时应向外上平刺1~1.5寸,透四白穴。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鼻部,有时有眼泪流出。
5.16.11.2 灸法
不宜灸。
5.16.12 配伍
迎香配四白、地仓、阳白,有祛风活血通络作用,主治面神经瘫痪,面肌痉挛。
5.16.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鼻鼽不利,窒洞气塞,喎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
《针灸大成》: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㖞,面痒浮肿,风动面痒,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㖞,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5.16.14 研究进展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统计表明,针刺迎香对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有效率可达70%~90%,与中药组比较,无论近期疗效或远期疗效均较中药组优越。
治疗鼻炎:针刺迎香能够恢复鼻腔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对慢性鼻炎等黏膜疾患具有治疗作用。
迎香是治疗鼻病首选穴。有报道用泼尼松龙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前庭炎;氦氖激光照射治疗过敏性鼻炎,埋线治疗慢性鼻炎,针刺治疗慢性鼻炎等均取得满意效果。
6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2.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4.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9.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9.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7.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0.
- ^ [11]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
-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9-160.
-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9.
- ^ [1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8.
- ^ [1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6.
- ^ [1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6.
- ^ [1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