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diak-Higashi 综合征

目录

1 拼音

Chediak -Higashi zōng hé zhēng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切东综合征

4 疾病代码

ICD:Q89.8

5 疾病分类

儿科

6 疾病概述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CH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色素减退或白化症、严重免疫缺陷、轻度出血倾向和神经系统异常。皮肤毛发色素减退,甚至白化症,虹膜色素浅淡伴有畏光、眼球震颤、斜视和视力下降;但部分病例在皮肤暴露部位可有色素沉着。经系统表现为进行性智力低下、惊厥、脑神经麻痹和进行性周围神经病,包括震颤、肌萎缩、无力、深腱反射减弱、步态不稳和足下垂。

7 疾病描述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CH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色素减退或白化症、严重免疫缺陷、轻度出血倾向和神经系统异常,早年死于淋巴瘤样综合征。

8 症状体征

皮肤毛发色素减退,甚至白化症,虹膜色素浅淡伴有畏光、眼球震颤、斜视和视力下降;但部分病例在皮肤暴露部位可有色素沉着。反复皮肤或全身性化脓性感染,病原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规计划疫苗接种的反应正常。由于血小板减少而致出血倾向,可为轻微的皮肤瘀斑,也可发生严重的出血。常有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

神经系统表现为进行性智力低下、惊厥、脑神经麻痹和进行性周围神经病,包括震颤、肌萎缩、无力、深腱反射减弱、步态不稳和足下垂。大约85%的病例发展为所谓的“快速进展期”,表现为发热、黄疸、假膜性口腔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全血象下降和出血。淋巴组织增生伴全身性淋巴细胞浸润相似于淋巴瘤,但并非恶性肿瘤,更接近于家族性吞噬红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或病毒诱导的噬血细胞综合征。

9 疾病病因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类CHS1 基因突变引起。

10 病理生理

人类CHS1 基因定位于1q42~43,包括50 个外显子,其产物CHS 蛋白C-端含有7 个连续的(W)-Asp(D)-X40 主序,称为WD40,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有关,参与细胞内细胞器如黑色素体、溶酶体和其他细胞内分泌性颗粒的形成、结构和功能调节。基因突变分析仍处于实验阶段,包括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等。所有这些基因突变均导致其蛋白质表达完全缺乏。最近发现错义突变者的CHS 蛋白可部分表达,临床表现较轻。也有报道CHS1 基因突变同型合子的临床表型轻微者,可见该病的基因表型与临床表型之间并无明确的关系。中性粒细胞功能失常表现为吞噬作用时不能脱颗粒,趋化作用异常和杀菌能力障碍。

11 诊断检查

诊断: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辅助检查可确诊。

实验室检查:

1.细胞学检查 特征性表现为细胞内巨大细胞器(包涵体、溶酶体和黑色素体)。包涵体存在于所有颗粒性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内颗粒形态不规则,蓝色或灰蓝色,PAS 染色阳性。而淋巴细胞内的巨大颗粒呈圆形或卵圆形,嗜天青色。患儿黑色素细胞内充满黑色素体,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骨髓粒细胞充满空泡和异常颗粒,偶尔空泡非常巨大,PAS 阳性和酸性磷酸酶阳性包涵体。细胞质内增大的颗粒还见于单核细胞、红细胞前体、组织细胞、血小板、神经元、肾小管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发现皮肤和眼部黑色素细胞内巨大的异常黑色素体,由于未成熟的黑色素体与溶酶体融合,使黑色素体过早破坏,导致黑色素缺乏,发生眼皮肤白化症。

2.免疫学检查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趋化和细胞内杀菌功能降低,而吞噬功能正常。NK 细胞数和与靶细胞结合的能力正常,但其杀伤功能缺乏。抗体依赖性细胞杀伤功能也明显下降。γδT 细胞数量相对增多,细胞毒性T 细胞的杀伤功能下降。B 细胞功能正常。

3.基因分析 了解CHS1 基因突变还未成为一种常规诊断手段。

其他辅助检查:脑CT 和MRI 显示播散性脑和脊髓萎缩,电生理研究表明神经纤维传导电位显着受损,肌电图为正常或提示神经元受损。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发现周围神经组织神经鞘膜细胞内特征性巨大颗粒。肌肉组织呈神经源性萎缩伴有异常的酸性磷酸酶阳性颗粒和自饮性空泡。

12 鉴别诊断

与假CHS 鉴别,所谓“假Chediak-Higashi 异常”是指粒细胞性白血病偶尔伴有细胞质巨大颗粒,应与本病鉴别。

13 治疗方案

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控制感染和出血甚为重要。化疗对“加速期”有一定作用,但仅为暂时性缓解。骨髓移植对控制感染、改善免疫功能和“加速期”症状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但不能改变色素减退,能否阻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尚不清楚。基因治疗目前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

14 并发症

反复发生各种化脓性感染,也可发生严重的出血,伴发肝脾淋巴结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有进行性智力低下、惊厥、进行性周围神经病,可至运动障碍、足下垂;并伴全身性淋巴细胞浸润等。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多数患儿于10 岁内死亡,66%于3.1 岁时死亡,死亡原因为化脓性感染、出血和“加速期”的并发症。大约15%的病人为CHS1 基因错义突变,临床症状轻微,能长期存活,但其神经系统症状使预后也相对较差。极少数无义突变的纯合子的症状也可能较轻,其原因还不清楚。

预防:

1.孕妇保健 已知一些免疫缺陷病的发生与胚胎期发育不良密切相关。如果孕妇受到放射线照射、接受某些化学药物的治疗或发生病毒感染(特别是风疹病毒感染)等,则可损伤胎儿的免疫系统,特别是在孕早期,可使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多系统受累。故加强孕妇保健特别是孕早期保健十分重要。孕妇应避免接受放射线,慎用一些化学药物,注射风疹疫苗等,尽可能防止病毒感染。还要使孕妇加强营养,及时治疗一些慢性病。

2.遗传咨询及家族调查 虽然大多数疾病不能确定遗传方式,但对确定了遗传方式的疾病进行遗传咨询是很有价值的。如果成人有遗传性免疫缺陷病将提供他们子女的发育危险性;如果一个小孩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性联免疫缺陷病,就要告诉父母亲,他们下一胎孩子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对于抗体或补体缺陷患者的直系家属应检查抗体和补体水平以确定家族患病方式。对于某些已能进行基因定位的疾病,如慢性肉芽肿病,患者父母、同胞兄妹及其子女均应做定位基因检测,如果发现有患者,同样应在他(她)的家庭成员中进行检查,患者的子女应在出生开始就仔细观察有无疾病发生。

3.产前诊断 某些免疫缺陷病能进行产前诊断,如培养的羊水细胞酶学检查可诊断腺苷脱氨酶缺乏症、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及某些联合免疫缺陷病;胎儿血细胞免疫学检测可诊断 CGD、X-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从而中止妊娠,防止患儿的出生。Chédiak-Higashi 综合征死亡率较高,应研究早期准确诊断的方法,及早给予特异性治疗和提供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甚至宫内治疗)非常重要。

16 流行病学

1943 年首次发现本病,1952 年Chediak 和1954 年Higashi 做了进一步描写,并命名为Chédiak-Higashi 综合征。1966 年发现引起本病的突变基因CHS1。

17 特别提示

加强孕妇保健特别是孕早期保健十分重要。孕妇应避免接受放射线,慎用一些化学药物,注射风疹疫苗等,尽可能防止病毒感染。还要使孕妇加强营养,及时治疗一些慢性病。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