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指掌》

清 叶其蓁

恶阻

【歌】

恶阻生于二月时,心烦闷乱食难施。胚胎经隧多壅塞,浊气攻冲运化迟,气郁停痰兼胃实,虚寒肝火并忧思,大都止呕调脾胃,顺气和中最得宜。

【论】

恶阻者,谓妊娠吐呕、恶心、头眩、恶食、择食是也。《产宝》谓之子病。巢氏谓之恶阻。陈良甫谓胃气怯弱,中脘停痰,脉息和顺,但四肢沉重,头眩择食,惟嗜酸咸,甚者寒热呕吐,胸膈烦满,半夏茯苓丸。张仲景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于法六十日当有此症,设有医者治逆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金匮要略》曰∶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

【脉】

呕吐痰水寸必沉滑,涩郁迟寒微虚数热,怒气伤肝脉弦而弱,或虚或实有力无力。

痰水

恶阻多因胃有痰,饮随气上亦相参,二陈砂藿堪和胃,若喜酸尝主是男。戴复庵曰∶胎前恶阻见物呕吐,嗜酸咸物,多卧少起,俗名病鬼。盖其人宿有痰饮,血壅遏而不行,饮随气上停滞肝经,故喜酸物,金能克木,以辛胜之,小半夏茯苓汤主之,或二陈汤、砂仁、藿香。

虚寒

胃虚令人常吐食,胃冷无缘纳水浆,二者必然脉迟细,人参半夏与干姜。

肝火

小腹平明气上冲,因而郁塞满胸中,厥阴相火冲于胃,茹橘芦根用总同。罗大无曰∶妊娠三月呕吐恶阻,每至寅卯时觉小腹有气上冲,然后膈满而吐,此肝火挟冲脉之火上冲也,用沉香磨水,化抱龙丸一服,胸膈气不升吐自止也。

气郁

气郁中焦呕吐生,头眩胸满胀非轻,脉来左手弦而弱,苓半煎汤下抑青。朱丹溪曰∶呕吐晕眩,脉左弦而弱,此恶气因怒气所激,肝气伤乃挟胎气上逆,参术补之非也,宜半夏茯苓汤下抑青丸,或砂仁炒为末,淡姜汤调服二钱。

胃实

气血成胎二月间,中焦壅塞不能还,必然秽浊攻于胃,水谷如何得下关。芦根汤。丹溪曰∶妊娠呕逆不食,心烦闷乱,乃是气血积聚以养胎元,精血内郁,秽浊之气上攻于胃,宜陈皮半夏汤。

用药大法

李茂翁曰∶左脉弱而呕,服诸药不止者,当服理血归原药则愈矣。经曰∶无阴则呕是也。归原散。薛立斋曰∶中脘停痰,二陈汤加枳壳,若饮食停滞,六君子汤加枳壳,若脾胃虚弱,异功散。胃气不足,人参桔皮汤。气恼加枳壳,胸胁痞闷加苏梗,胁痛加柴胡,饮食少思六君子加枳壳、苏梗,头晕体倦六君子,脾胃虚弱,呕吐不食,半夏茯苓汤加白术。盖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砂仁善能安胎气,健脾胃,予常用验矣。故王子亨白术散、局方人参丁香散、杨振人参桔皮汤、齐自明醒脾饮,不用半夏亦可。

【方】

半夏茯苓丸

茯苓半夏桔皮枳壳人参甘草干姜蜜丸每服二十丸。《肘后方》无姜、半。只五品。

干姜人参半夏丸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生姜汁糊丸,砂仁汤下。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茯苓半夏生姜水煎服忌羊、鸡、鱼、面。

芦根汤

生芦根桔皮生姜大腹皮枇杷叶水煎。

归原散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桔梗甘草枳壳川芎当归白芍丁香姜枣水煎。

半夏茯苓汤

半夏茯苓生姜桔皮人参旋复花白芍甘草川芎桔梗细辛生地如热去细辛加知母,泻去生地,二服后,服茯苓丸。

二香散

香附(一两)藿香(五钱)甘草(二钱)为末砂仁汤调服二钱。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