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五里

目录

1 拼音

zú wǔ lǐ

2 英文参考

zúwǔlǐ LR10[中国针灸学词典]

zúwǔlǐ[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1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10[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足五里
汉语拼音Zuwuli
罗马拼音Wuli
美国英译名Five Miles
各国代号中国LR10
日本10
法国莫兰特氏F10
富耶氏
德国LE10
英国liv10
美国Li10

足五里为经穴名(zúwǔlǐ LR10)[1]。首见《针灸甲乙经》,原名五里[1][2]。《圣济总录》始名足五里[2][2]。足即下肢,里,居也,此穴居下肢,为足厥阴肝经倒数第五穴,因名足五里[2]。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阴疾患为主:如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睾丸肿痛,阴囊湿痒,肠风下血,四肢倦怠,嗜卧,股内侧疼痛,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阴部湿痒,小腹胀满,股内侧痛,瘰疬,带下,癃闭,少腹胀痛,胸闷气短,现代又用足五里穴治疗尿潴留,遗尿,阴囊湿疹,尿潴留等。

4 足五里穴的别名

五里(《针灸甲乙经》)。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足五里,在阴廉下,去气冲三寸,阴股中动脉。

6 穴名解

足即下肢,里,居也,此穴居下肢,为足厥阴肝经倒数第五穴,因名足五里[2]

足,指人及动物行走的器官,由跗、蹠、趾三部组成,在人俗称为脚。五,数名。里,有居里之义里指邑,居意。本穴居脾经之箕门穴上5寸,居大脉之中,《针灸甲乙经》有:“在阴廉下去气冲三寸,阴股中动脉。”又里为理,凡肢体病相关五脏者,本穴皆可理之,故名足五里。[3]

7 所属部位

[4]

8 足五里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足五里穴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5]

足五里穴位于股前区,气冲( ST30)直下3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之[5]

足五里穴位于大腿内侧,当耻骨联合上缘旁开2寸再直下3寸,长收肌外缘,股动脉搏动处[5]

足五里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足五里穴在股部的位置

足五里穴在股部的位置

足五里穴在股部的位置(肌肉)

足五里穴在股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足五里穴的取法

仰卧位伸足,先取曲骨穴旁开2寸处的气冲穴,再于其直下3寸处取穴。

足五里穴位于股前区,气冲( ST30)直下3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之[5]

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2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连线的上1/6与下5/6交点的大腿根部取穴[6]

快速取穴:先取气冲(仰卧,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水平旁开3横指处即是气冲穴),直下4横指处即是足五里穴[7]

10 足五里穴穴位解剖

足五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皮肤由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分布。大腿深筋膜又称阔膜,是全身最厚而坚韧的筋膜,但在大腿的前内侧比较薄弱,形成隐藏静脉裂孔或称卵圆窝。该部深筋膜有大隐静脉穿过。在窝的外侧缘和下缘形成镰刀形的镰状缘。覆盖该窝的深筋,由于血管神经的穿过呈筛状,称为筛状筋膜,其深面由内向外排列有股表脉、股动脉和股神经。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7]

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神经前皮支、闭孔神经皮支、髂腹股沟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闭孔神经肌支、旋股内侧动脉和闭孔动脉分布[8]

布有生殖股神经,股前皮神经及闭孔神经前支;并有旋股内侧动、静脉浅支通过[8]

11 足五里穴的功效与作用

足五里穴具有舒理肝经之气,清利下焦湿热的功效。

足五里穴有理气活血,疏经通络的作用[8]

足五里穴有通调下焦、理气和血之功。《针灸大成》谓治风痨、嗜卧、肠中满、热闭、不得溺、四肢不举等症。凡穴位之名三里、五里者,均以其能治多经病也。《针灸甲乙经》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想其内部经线有交叉也。[8]

12 足五里穴主治病证

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阴疾患为主:如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睾丸肿痛,阴囊湿痒,肠风下血,四肢倦怠,嗜卧,股内侧疼痛,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阴部湿痒,小腹胀满,股内侧痛,瘰疬,带下,癃闭,少腹胀痛,胸闷气短,现代又用足五里穴治疗尿潴留,遗尿,阴囊湿疹,尿潴留等。

足五里穴主治以少腹、前阴疾患为主:如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睾丸肿痛、阴囊湿痒、肠风下血、四肢倦怠、嗜卧、股内侧疼痛等[8]

足五里穴主治小腹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瘰疬[8]

足五里穴主治  阴挺,带下;睾丸肿痛,阴囊湿痒,遗尿,小便不利,癃闭;少腹胀痛[8]

现代又常用足五里穴治疗尿潴留、遗尿等[8]

足五里穴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倦怠嗜卧,阴部湿痒,股内侧痛等[8]

生殖系统疾病:阴囊湿疹,睾丸肿痛。

泌尿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

其他疾病:股内侧痛,少腹胀满疼痛,倦怠,胸闷气短。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8]

直刺0.8~1.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扩散至大腿前侧面[8]

直刺1~1.5寸[8][8]

注意:避开血管[8]

13.2 灸法

可灸[8][8][8]

艾条灸5~10分钟[8]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足五里穴的配伍

足五里配气海,太冲,有舒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睾丸肿痛。

足五里配血海、三阴交、风市,有养血祛风的作用,主治阴囊湿疹。

足五里配血海、三阴交、风市,治阴囊湿疹[8]

足五里配中极、阴陵泉,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尿潴留。

足五里配中极、阴陵泉、三阴交,治尿潴留[8]

15 特效按摩

按摩足五里穴,可缓解小便不通畅、阴部湿痒、浑身倦怠无力等症状[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少腹中满,热闭不得溺,足五里主之。病注下血,取曲泉、五里。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下胀满而痛上气。

《针灸大成》:主腹中满,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

《类经图翼》:主治肠风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四肢不得举。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5.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4.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