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

目录

1 拼音

zuò gǔ shén jīng tòng

2 英文参考

sciatic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Cotugno’s disease[朗道汉英字典]

Cotunnius’ disease[朗道汉英字典]

ischialgia[朗道汉英字典]

ischias[朗道汉英字典]

ischiodynia[朗道汉英字典]

ischioneuralgia[朗道汉英字典]

sciatica sciatic neuralgia[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坐骨神经痛为病症名[1]。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即在臂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1]。是由于坐骨神经根受压所致。疼痛可以是锐痛,也可以是钝痛,有刺痛,也有灼痛,可以是间断的,也可以是持续的[2]。通常只发生在身体一侧,可因咳嗽、喷嚏、弯腰、举重物而加重[2]。坐骨神经痛是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3]。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3]。本病多由坐骨神经通路的邻近组织病变,对坐骨神经产生刺激、压迫、粘连或破坏所引起,亦可由感染、受寒、中毒等原因直接损害坐骨神经所引起。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较多[3]。本病患者应检查病因,如果是由肿瘤、结核等疾病引起坐骨神经痛,应同时治疗原发病[4]

4 西医

4.1 临床分类

坐骨神经痛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两类: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的发病与受寒、潮湿、损伤和感染等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为神经通路的邻近组织病变产生机械性压迫或粘连所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肿瘤以及椎间关节、骶髂关节、骨盆的病变和腰骶软组织劳损等。按其受损部位,又可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多为一侧腰腿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其主要症状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发生放射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跟腱反射减弱。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沿坐骨神经通路上有放射痛和明显的压痛点,起病数日后最剧烈,经数周或数月后渐渐缓解,常因感受寒湿而诱发。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有原发病可查,咳嗽、喷嚏、排便可使疼痛加重。腰椎旁有压痛及叩击痛,腰部活动障碍,活动时下肢有放射痛。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4]

4.2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

坐骨神经痛,病因复杂多样,且可反复发作。现代西医学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效果尚不理想。如由肿瘤、结核等原因引起,应治疗其原发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可配合牵引或推拿治疗。

4.3 坐骨神经痛的诊断

4.3.1 病史及症状

单侧、中年男性多见,疼痛多由臂部向下放射至足部,咳嗽、喷嚏等动作常使疼痛加剧。为了减轻疼痛,病人脊柱常侧弯,卧床时膝部微屈。

根性坐骨神经痛多由椎间盘脱出、椎管内占位、腰骶神经根炎、脊椎关节炎等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多由坐骨神经炎、髋关节病等引起,病史询问和查体时应注意鉴别。

4.3.2 体检发现

1.压痛点 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如腰旁、髂点、臀点、 点、腓点、踝点等。

2.坐骨神经 牵扯征阳性,如Kernig征、Laseque征、Bonnet征等阳性。⒊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致患侧脚趾背屈力弱,小腿外侧皮肤痛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臀部肌张力降低等。

4.3.3 辅助检查

血沉可增快、抗"O"、类风湿因子可有异常。脊柱X线平片、腰椎CT、MRI等可有相应的改变。如为椎管内占位病变,腰穿CSF检查蛋白多升高。必要时椎管造影明确诊断。

4.4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4.4.1 病因治疗

坐骨神经炎所致坐骨神经痛者急性期卧床休息3周,口服止痛药物芬必得0.3 3次/d,阿斯匹林0.3 3次/d,安定2.5mg 3次/d,维生素类,还可短期服用激素。如为腰椎间盘脱出或椎管内病变引起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4.4.2 封闭疗法

1%奴夫卡因10ml,强的松龙0.5ml骶管内注射封闭有较好疗效。

5 中医

坐骨神经痛归属于中医学的“痹证”范畴,临床上多按风寒湿、顽痹及筋痹等论治。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痹证的专论,虽然所涉及面较广,其中也包括本病在内。汉代张仲景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治疗历节病、风湿痹的甘草附子汤、乌头汤等,至今仍应用于本病临床。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贼风候》中对本病症候作了明确描述:“其伤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转动,痛处体卒无热。”唐宋时期,治疗方法有较大的拓展,除内服药外,还广泛采用针灸、药酒、膏摩等法,宋代又扩充虫类药物,使疗效进一步提高。至金元时期,将本病另立痛风一名,对病因病机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明清时期,认识更趋深人,特别是清代王清任提出的血瘀致痹的观点,及所创制的身痛逐瘀汤,对现代医家仍有重要的影响。

5.1 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现代研究

现代用中医、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最早临床资料见于1954年。自此之后,直到60年代,有关文章不少,但内容多以针灸治疗为主。从60年代后期起,以中医药或草药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日益增多。80年代以来,坐骨神经痛的中医治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辨证分型与专方治疗并重。辨证分型逐步趋向统一,专方治疗,多以传统方剂进行随证加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方面的资料有日益增长之势。二是药物治疗与针灸治疗并重。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是本病重要疗法,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有人统计用各种穴位刺激法治疗1471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其总有效率达97.5%。三是内外合治或综合治疗之法引起重视。所谓内外合治是指内服药与外敷药同用,这是因为坐骨神经痛在病位上多属经筋部分,较为表浅,外用药物易发挥作用。综合治疗是指中医药与其他疗法,诸如针灸、推拿、气功等结合应用,取长补短,以提高疗效。目前,中医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总有效率在90%以上。

在机理研究方面,做得较多的是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镇痛机理研究。已检测到,针刺后,病人周围血相5-HT,cAMP、cGMP、PGE2,PGF2α均有改变,表明其镇痛作用有一定生理基础。近来还发现,坐骨神经痛病人针刺后皮肤的阻抗值、患肢的肌肉震颤率及血流量都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并与临床疗效相吻合。另外,还对某些方剂及药物对坐骨神经痛的止痛作用进行过药理上的探讨,但实验研究做得较少,今后有必要引起重视。

5.2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病机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古今医家看法较为一致,以外邪(风、寒、湿)及损伤为主因,其病机可概括如下:

5.2.1 寒湿侵袭

多因久居严寒之地,缺乏必要防寒措施,或因冲风冒雨,水中作业,日积月累而致寒湿之邪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寒湿均为阴邪,寒主收引,湿性粘滞,故本病腰腿痉挛疼痛,难以屈伸,多麻木发凉,易反复发作,病情缠绵。如病程长久;郁久化热,亦可出现火热灼筋之证。

5.2.2 肝肾亏虚

素体虚弱,无力驱邪外出,寒湿之邪逐渐深人。久病伤阴,致肝肾不足,筋骨失于濡养,致筋脉牵扯拘急,骨节疼痛而活动时更甚。

5.2.3 气滞血瘀

或因外邪侵淫日久,留着筋内,或因跌仆损伤,气血受阻。经脉阻塞,血不能行,久而变生瘀血,停留筋骨之中。血瘀痹阻,故痛有定处,且以刺痛为主。

5.3 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患者一侧或双侧臀部、大腿后侧疼痛,多伴有腰椎叩击痛,疼痛可因咳嗽、喷嚏、弯腰等而加重,或伴有小腿外侧、足背皮肤感觉明显减弱[4]。多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史[4]

5.4 诊断要点

①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的放射性疼痛,神经根病变时,咳嗽、打喷嚏等动作常使疼痛加重。为了减轻疼痛,脊柱常有侧弯,卧床时膝部常有微曲[4]

②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有压痛点,如腰(旁)点、髂点、臀点、腘点、腓点、踝点、跖点等[4]

③坐骨神经牵扯征常阳性。如Kernig征、Laseque征等[4]

④坐骨神经支配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障碍。常见的有患肢踇指背屈力弱,小腿外侧感觉减退,跟腱反射消失和臀肌张力降低等[4]

⑤由于病因不同,尚有其相应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4]

5.5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5.5.1 疗效标准

根据各地经验,综合如下:

基本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观察一年以上未复发者。

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在明显诱因(受寒、过劳等)后感患肢酸困、微痛,半年以上未复发者。

有效: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但仍有发作者。

无效:症状及体征略有改善但仍反复发作或未见好转者。

5.5.2 辨证治疗

5.5.2.1 寒湿外袭
5.5.2.1.1 寒湿外袭型的症状

下肢拘急疼痛,邪犯足少阳疼痛多沿腰腿外侧放射,邪犯足太阳多沿腰腿后侧放射。遇寒加剧,得热则舒,局部常有冷感,人夜尤甚,或肢体重着不移,伴肌肤不仁。脉沉涩或紧,苔薄白或白腻。

5.5.2.1.2 寒湿外袭型的方药治疗

治法:散寒逐湿,温通经脉。

处方:制川乌6~12克(先煎2小时),麻黄6克,白芍15克,黄芪15克,细辛3克,地龙15克,威灵仙15克,炙甘草10克,川芎10克。

加减:下肢沉重加防己、羌活;局部麻木加当归、鸡血藤;拘挛掣痛加木瓜,兼有热象加知母、黄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治疗298例,基本痊愈183例,显效11例,有效8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4%。

常用成方:蠲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加术汤、小活络丹、肾着汤。

5.5.2.2 肝肾不足
5.5.2.2.1 肝肾不足型的症状

腰腿酸软乏力,筋脉时有牵引拘急,步履困难;过劳则疼痛加重,卧时痛减,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火升,夜尿频多,大便干结。脉细或细数,舌红少苔。

5.5.2.2.2 肝肾不足型的方药治疗

治法:滋肾养肝,壮筋祛痛。

处方:桂枝30~60克,生黄芪20~30克,川断10~20克,独活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寄生30克,牛膝30克,杜仲20克,生地30克。

加减:病久加五灵脂、山甲、没药;热重加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共治疗445例,基本痊愈361例,显效36例,有效3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7.5%。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汤、二至丸、独活寄生汤、稀桐丸等。

5.5.2.3 气血瘀滞
5.5.2.3.1 气血瘀滞型的症状

病程久长,反复发作或跌仆损伤。疼痛剧烈,痛如针刺或疼痛麻木,患肢不可屈伸,按压腰腿后外侧之经线穴点,多有明显之压痛。脉细涩或沉迟,舌上多见紫色瘀斑。

5.5.2.3.2 气血瘀滞型的方药治疗

治法:活血化瘀,利气通络。

处方:秦艽15克,制没药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15克,当归15克,香附10克,牛膝8克,地龙12克,五灵脂(炒)10克,甘草6克。

加减:兼寒重加桂枝、附子;兼湿重加苡仁、苍术、桑枝;屈伸不利力加木瓜、川断;瘀重加丹参、水蛭;体虚加黄芪。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及类似上方治疗253例,基本痊愈161例,显效26例,有效4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92.9%。

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活络效灵丹等。

5.5.2.4 其他型

除上述外,各地报道尚有其他分型,如外伤型,以有外伤或劳损史,疼痛于损伤后出现为主要特征,本型可归入气血瘀滞。还有据症候轻重分型及按疼痛经络分布分型等。

5.5.3 专方治疗

5.5.3.1 补阳还五汤加味

组成:黄芪60克,当归尾30克,赤芍18克,地龙、桂枝各15克,川芎、鸡血藤各21克,桃仁、红花、甘草各9克,川牛膝12克。

加减:寒湿重加薏苡仁、制马钱子、细辛、五加皮;热重加知母、黄柏;瘀重加骨碎补、丝瓜络。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服。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184例,基本痊愈146例,显效13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3%。

5.5.3.2 穿石通痹汤

组成:穿山龙、丹参、薏苡仁各30克,石钻风、延胡索各15克,黄芪、熟地各18克,当归、地龙、川牛膝、炙甘草各10克,赤芍、白芍各15~30克。

加减:偏寒重,去薏苡仁,加苍术、独活、细辛、制川乌;湿热重去黄芪,加防己、黄柏、木通、栀子、豨莶草,炙甘草易生甘草;气血瘀滞加桃仁、红花、山甲珠、土鳖虫;阴虚内热去黄芪,加生地、旱莲草、女贞子、沙参、地骨皮、知母、丹皮;久痛人络加蜈蚣、全蝎、白花蛇、蜃虫。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115例,基本痊愈83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

5.5.3.3 血马散

组成:血竭(另研末)15克,制马钱子(砂炒黄,勿炭化,另研末)50克,制乳香、没药各10克,木瓜、独活、木通、木防己各12克,蜈蚣3条。共研细末,与血竭、制马钱子混匀,贮瓶备用。

用法:以黄酒或温开水冲服,开始每次2克,渐增至3克,每日2次,服完1料为一疗程。忌鱼腥。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62例,基本痊愈5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

5.5.3.4 蛇蝎散

组成:蕲蛇、全蝎、蜈蚣各等分,研细末。

用法:每日3克,分1~3次服下,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2例,基本痊愈4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

5.5.3.5 马钱子丸

组成:马钱子300克,炙麻黄、制草乌、炒牛膝、炒苍术、制乳香、制没药、炒僵蚕、炒全蝎、炙甘草各35克。

加减:腰痛加炒杜仲35克;湿重加木防己30克。

用法:先炮制马钱子,方法为:将马钱子放入砂锅或铁锅内加水3000毫升,同时放绿豆少许同煮,待绿豆开花,取出浸泡冷水中,去皮切成薄片。将上药研末,细筛,装空心胶囊(每粒重0.25克)。每晚睡前服1次,成人一般服4~6粒,不超过10粒。服用剂量大小以服后半至一小时肢体出现轻度不自主抽动为宜。用白酒或黄酒为引。服药后,夜间不宜下床活动,大小便须有人搀扶15天为一疗程,如疼痛减轻,隔6~7日再服,不减,则换用他法。

疗效:共治疗33例,基本痊愈24例,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

5.5.3.6 活血通络散

组成:马钱子(香油炸焦)、牛膝各62克,鸡血藤45克,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制川乌、威灵仙、桂枝、千年健、当归、丹参、独活、海风藤、寻骨风、苍术各31克,甘草20克。共研为末。

用法:每次3克,每日2~3次,以白酒为引。

疗效:共治疗32例,基本治愈21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2%。本方服后,患肢出现热或痛感为正常反应。孕妇忌服。

5.5.3.7 祛痛煎剂

组成:刺三甲20克,人地金牛15克,铁脚威灵仙15克,走马风15克,丢了棒15克,三丫苦20克,穿破子15克,五指毛桃15克,九节风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124例,基本痊愈9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7%。

5.5.3.8 外敷方

组成:麦麸粉1000克,食盐500克,花椒100克,食醋50克,黄酒50克。

用法:先将研碎之花椒末与麦麸粉、食盐置铁锅内炒黄,再加人食醋炒至焦黄,加入黄酒,即装人布袋内,趁热(约60℃)外敷患肢。应持续敷数小时,凉后再加酒炒热。每日1次。

疗效:以本法治疗30例,基本痊愈27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本法须结合内服药。

5.5.4 老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经验

章次公医案:

张××,男。久坐则腰痛如折,多走则腰酸难忍,行路太快则趺。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处方:附块9克,丹皮18克,当归18克,全蝎6克,臭梧桐12克;小金丹2粒(每服1粒)。

二诊:近1周来,整天不痛,此为3月来所罕见,今天气候转燎变,又有小痛,尚能忍受。

处方:附块9克,川芎9克,丹皮9克,当归18克,臭梧桐9克,海桐皮9克,全蝎6克;小金丹2粒(分2次吞)。

按:此案为风寒外袭,留着经隧,气血运行受阻而引起,故用附子温阳散寒,全蝎祛风止痛,丹皮、归、芎行血,并用小金丹,以达到散寒、搜风、逐瘀、止痛的目的。服后效果异常显著。

5.5.5 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用药规律

对所收集的治疗本病在20例以上的应用专方共48篇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其主方用药情况如下:

应用频度(例)报道文献(篇)药   物
>1000>20当归、牛膝、甘草。
15~19白芍、桂枝。
501~10009~14乳香、没药、黄芪、鸡血藤、川芎、地龙、马钱子、红花、羌活、附子、独活、细辛、川乌。
301~5004~10秦艽、桃仁、生(干)姜、赤芍、蜈蚣、麻黄、威灵仙、丹参、熟地、木瓜、全蝎、杜仲。
30~3002~6防己、苍术、草乌、川断、巴戟天、桑寄生、薏苡仨、延胡索、白芷、茯苓、木通、海桐皮、续断、五加皮、骨碎补、栀子、伸筋草、土鳖子、泽泻、龙胆草、香附。

从上表看出,坐骨神经痛的中医用药比较集中,较为常用的有50种左右,而其中应用频次高的仅30余种。用得最多的是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当归和舒筋利痹的牛膝,其次为用以柔肝止痛的白芍和温经止痛的桂枝。甘草具有缓急止痛作用兼调和百药,故在方剂中出现也较多。就总的用药情况看,以活血类药物居于前列,其次为祛风散寒利湿类药物,再次为补益肝肾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用药趋向。需要亠提的是,近年来用马钱子人药治疗本病症的现象日渐增加,该药具祛风定痛、舒筋活络作用,应该说是可行的。但其有效成分为番木鳖碱,对脊髓神经有强烈兴奋作用,过量或久服易发生中毒,宜引起警惕。

5.5.6 坐骨神经痛的其他疗法

治疗坐骨神经痛,除方药治疗外,还可采用推拿、按摩、牵引、理疗、针炙疗法。

5.5.6.1 针灸治疗
5.5.6.1.1 方一

针灸治疗,以秩边、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为主,酌配腰4~5夹脊、次髎、承山、昆仑等穴,针用泻法,并使针感向患肢远端传导。亦可配合电针、穴位注射等法。若在针灸治疗同时,再积极治疗其原发病,则疗效更佳。[4]

5.5.6.1.2 方二

取穴:主穴:环跳(或秩边)、阳陵泉。配穴:邪犯足太阳经加委中、八醪、承山、昆仑、殷门;邪犯足少阳经加绝骨、丘墟;久痛加肾俞。

操作:主穴均取,酌加配穴。环跳深刺,大幅度捻转结合提插,使针感放射至足底或足趾;阳陵泉亦须深刺,以同样手法使针感达足背。余穴针感也务求向远端放射。一旦气至,即行留针,留针时间视疼痛剧烈程度20~60分钟不等,每隔5~10分钟捻转提插1次。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重者每日可2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64例,总有效率在88.8%~99%之间。

5.5.6.1.3 方三

[4]

治法:通经活络,散风止痛。

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肾俞、气海俞、腰3~5夹脊、次髎、秩边、环跳、阿是穴。

随证配穴:太阳经:殷门、委中、承山;少阳经:阳陵泉、阳交、绝骨。按疼痛放射部位,选取上述处方4~6穴,腰臀部穴进针后使针感下传,但不宜多次重复,以免损伤神经。病始起数日,经气阻滞疼痛剧烈者,可选取上肢同名经穴后溪、腕骨、液门、中渚等穴。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或加灸法或加拔罐法。

5.5.6.2 电针疗法
5.5.6.2.1 方一

取穴:主穴:坐骨神经投影点(下称投影点)、环跳、腰4、5夹脊。配穴:干性加阳陵泉,条口透承山;根性加委中、承扶。

投影点位置:在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至股骨大粗隆连线中点稍下1/3处。

操作:主穴每次取一穴,干性取投影点或环跳,根性取夹脊穴,分别酌加配穴。投影点用4寸长银针以70度角刺人,针尖稍斜向内侧,使针感放射至足趾,余穴亦须深刺,引发传导针感。接通电针仪,断续波,频率240~400次/分,强度以能耐受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226例,总有效率为95.7%~97%。

5.5.6.2.2 方二

①根性:腰4~5夹脊,阳陵泉或委中。②干性:秩边或环跳,阳陵泉或委中。进针后通电,采用密波或疏密波,刺激量逐渐由中度到强度。每日1次,每次10~15min。[4]

5.5.6.3 刺血疗法

取穴:分两组。甲组:环跳、腰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下髎;乙组:承扶、殷门、委中、委阳、阳交、绝骨、跗阳、丘墟、昆仑。

操作:甲组偏重于治根性坐骨神经痛,每次取1~2穴;乙组偏重于治干性患者,每次取2~4穴。以16号三棱针消毒后,于所选穴位或穴周静脉血管点刺出血,深约1~3分,环跳3~6分。血止拔罐,约2~3分钟去罐。首次治疗出血量可在40~60毫升左右,第二、三次可略少,约10~30毫升。隔2~3天治第二次,之后一般应间隔7~10天。

疗效:共治疗580例,总有效率为93.7%~96%。

5.5.6.4 刺络拔罐

用皮肤针叩刺腰骶部及在压痛点刺络出血,加火罐。[4]

5.5.6.5 穴住注射疗法
5.5.6.5.1 方一

取穴:主穴:太肠俞、环跳、殷门。配穴:太阳经型加委中、承山、昆仑;少阳经型加委阳、阳陵泉、绝骨。

操作:以醋酸强的松龙25毫克加1%普鲁卡因10毫升、当归注射液2毫升混合摇匀,进行穴注,每次选4~5穴。大肠俞注药3毫升,余穴均2毫升。7日注射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000例,基本治愈愈642例,有效306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为94.8%。

5.5.6.5.2 方二

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加维生素B1100mg,或维生素B12100μg混合液,注射腰2~4夹脊及秩边等穴,每穴5~10ml,每次2~3穴,在出现强烈向下放射的针感时,稍向上提,再将药液迅速推入,隔日1次,疼痛剧烈时亦可用1%普鲁卡因注射液5~10ml,注射阿是穴或环跳穴。[4]

5.5.6.6 灸法
5.5.6.6.1 方一

[4]

取穴:腰夹脊、肾俞、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穴。

灸法:以腰臀部穴位为主,每次选3~5穴,采用艾条灸法,每穴灸5~10分钟;或用艾炷灸法,每穴灸5~10壮。

5.5.6.6.2 方二

[4]

取穴:环跳、殷门、承山、委中、足三里、阿是穴。

配穴:肾气虚者加肾俞、气海;患部寒冷者加命门、关元。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5.5.6.6.3 方三

[4]

取穴:大肠俞、关元俞、环跳、秩边、殷门穴。

配穴:委中、委阳、阳陵泉、承山、悬钟、第2至第3腰椎的夹脊穴。

灸法:每次主穴必用,酌情加用配穴,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也可以采用温针灸法,每穴灸2~4壮;或用艾炷无瘢痕灸法,每穴灸3~7壮。急性期每日1次,疼痛缓解后可隔日1次。

5.5.6.6.4 方四

[4]

取穴:沿腰退疼痛部位及放射路经,随经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为主,主要为肾俞、大肠俞、腰3~5夹脊、环跳、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穴。

配穴:命门、腰阳关、膈俞、血海、足三里穴等。

灸法:采用针刺、艾条温和灸加拔罐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5~3.5寸毫针针刺,应适当深刺,在局部产生酸、胀、麻等感觉使针感下传,以除深邪。接电针治疗仪(G6805),采用密波或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留针30cm。针毕根据辩证分型进行艾灸和拔罐治疗。寒湿犯络型:腰腿重着,疼痛剧烈,活动受限,遇寒湿加重,在腰及臂部针刺处及压痛点拔罐5~15分钟后,隔姜灸3~5壮;气滞血瘀型:腰腿疼痛日久,或有外伤,痛处固定,疼痛如针刺刀割伴烧灼感,拔罐时间可延长。有瘀紫血液或黄色液体拔出,疗效更佳,不需抗炎;正亏体虚型:疼痛以酸软为主,腰膝无力,遇劳则发,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伴面色不华、神疲等症,采用温和灸,不拔罐。上述治疗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中途停1~2日进行第二次治疗。

5.5.6.7 推拿疗法
5.5.6.7.1 方一

操作:以滚、点为主,拿、搓为辅,配合被动运动。部位为腰、臀及大小腿后外侧、足背的穴区。令患者仰卧,先于大腿前侧及足背部施滚法约2分钟;再使患者俯卧,在腰臀及大腿后侧至足腿部施滚法约3分钟,以臀部为重点。侧卧,点按居醪、环跳,在髋臀部及大小腿外侧施滚法4分钟,并配合屈膝被动运动。再仰卧,滚大腿前侧至足背,并拿委中、承山,最后施搓法于大腿至小腿,每次操作约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112例,基本痊愈36例,显效58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2%。

5.5.6.7.2 方二

[4]

选穴:肾俞、十七椎、腰阳关、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

操作方法:

点穴:患者俯卧位,用拇指或肘部点按肾俞、十七椎、腰阳关、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等穴,每穴半分钟。

松筋:在患侧和健侧腰背部及下肢后侧使用㨰法,约10分钟;再由上向下在腰背部使用掌按法3遍,在腰部掌按时,要加大力量,如果患者形体肥胖,可弹拨腰背部肌肉。在臀部可用拳击法击50拳,并用拇指弹拨小腿外侧。

活动腰腿:患者俯卧,医者一手抱住患者双大腿,一手按住腰部,两手向相反方向同时用力,反复3次。令患者仰卧,患侧下肢屈曲,医者一手扶膝,一手拿踝,进行摇晃,然后扶膝之手用力按压膝部,使其靠近胸部,这样反复3次,再伸直患肢,努力向上抬起。

结束手法:患者仰卧,医者双手握住患肢踝部,使用抖法。

5.5.6.7.3 方三

以下方法对患侧疼痛、感觉减退、夜间加剧者有效[5]

①用中间三指的指端按揉患侧环跳100次,用力稍重。

②用拇指用力点按阳陵泉100次。

③用拇指点按委中30次,力度以可以耐受为度。

④用拇指指腹按揉承山100次,用力稍重。

5.5.6.8 食疗
5.5.6.8.1 黄藤蹄筋汤

组成:黄芪30克,当归30克,牛膝30克,防风15克,寻骨风15克,鲜鸡矢藤30克(干品用量减半),猪蹄筋1对。

用法:先将上药煎汁800毫升,过滤去渣,再将切成寸半长之蹄筋放入药汁内,用文火熬至烂熟为度,吃筋喝汤,1~1.5天内服完。

疗效:共治疗50例,基本痊愈20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5.5.6.8.2 蜈蚣蛋

组成:生鸡蛋1个,蜈蚣1条。

用法:将蜈蚣研粉,鸡蛋弄一小孔加入蜈蚣粉,以面团封其口,蒸熟。每次服1个,每日1次,连服10日。

疗效:共治疗12例,皆获效。

5.5.6.8.3 狼毒药酒

组成:狼毒10克,牛膝15克,鸡血藤10克,青风藤10克,海风藤10克,追地风10克,天麻10克,川乌10克,草乌10克,细辛10克,穿山甲10克。

用法:诸药捣为粗末,装入大口瓶内,加65度白酒750毫升,浸泡四昼夜,将酒滤出,即可服用。每日服2次,每次服5毫升,饭后服。

疗效:共治疗50例,基本痊愈2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5.5.7 医案

丁某,男,35岁。主诉右侧腰腿疼痛1周余,不能下床。1周前过度搬运粮食不甚将腰部扭伤,当天下午腰部疼痛,3天后右腿后至小腿外侧放射性疼痛,卧床休息疼痛加重。CT检查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导致下肢坐骨神经痛、麻,采用推拿复位、走罐为主的保守疗法、治疗。连续治疗1周,卧床休息1周后能下床活动,3周后生活能自理,4~5天后可参加正常劳动,随访良好。[5]

6 坐骨神经痛患者日常保健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椎间盘突出症者应卧硬板床[5]

(2)平时注意保暖[5]。改善居室条件,保持环境通风与干燥[5]

(3)劳动时须采取正确姿势,平时腰部宜束阔腰带[5]

(4)尽量避免涉水、淋雨,勿汗出吹风,里衣汗湿后应及时更换[5]

(5)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5]

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5.
  2. ^ [2]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2-223.
  4. ^ [4]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5. ^ [5]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