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学

目录

1 拼音

zì wǒ xīn lǐ xué

2 英文参考

ego psychology

3 注解

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是S.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新发展。它的崛起,给正统精神分析运动注入了新的生命。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早已蕴含有自我心理学的思想。但完整的自我心理学体系的建立则应归功于H.N.哈特曼。他的理论上承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思考,又孕育了大批后继的自我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思考,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其早期著作中,曾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里比多等概念,设想出自我可成为本能化的能量的思想。到后期,弗洛伊德在人格的三分结构理论中赋予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各自的地位,不再把自我看作是简单的本能力量,从而使精神分析从本我心理学向自我心理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弗洛伊德在晚期理论中尽管逐步增加自我的重要性,但在其全部著作中,始终坚持精神分析的核心就是阐明潜意识的本能动力学,精神分析理论中最基本的心理事实就是伊底,自我只是为伊底从事防御性工作的工具而已。

1939年,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该体系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把自我看作是自主的。把它从伊底内驱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伊底的出现,不论在心理学上或生物学上,都比自我的出现早,自我是从伊底中发展出来的。但在哈特曼看来,自我和伊底都是从同一种先天的生物学禀赋--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的,在本分化以前,严格说来是没有自我。也没有伊底的,两者都是分化的产物。因此它们是两种同时存在着的心理机能,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但又是与它同时发生发展的。

该体系的另一个基本思想是:自我的机能是适应性的。他把适应看作是有机体与环境变相作用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地与环境相适合的连续运动,自我就是在这交相作用的关系系统中螺旋式地逐步与环境取得平衡,不断发展成长的。遗憾的是他没有在这一发展的逻辑步骤上作出进一步的贡献。

此后数十年间,该学派有了新的发展。英国的M.克莱恩、美国的巴格洛佛和P.费敦都是继哈特曼之后的自我心理学家。但在哈特曼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作出贡献的则是三位齐名的自我心理学家即R.A.斯皮茨、M.S.玛勒和E.詹科伯森。他们从不同侧面研究儿童自我结构化的全过程:刻画儿童从诞生到成长为一个人的过程中对象关系或对象恒常性的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因养育失当而导致日后发展的异常现象。他们的研究使精神分析运动向新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他们的理论主要是在心理的性的范畴内去阐明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精神分析思想的束缚。只是到了E.H.埃里克森,才把心理社会的因素容纳进他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体系,建立了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的自我发展学说。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