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针灸学 腧穴学 经外奇穴
zǐ gōng xué
zǐgō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CA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子宫为经外奇穴名(zǐgōng EX-CA1)[1]。出《备急千金要方》[2]。《针灸大全》列作奇穴。位于中极穴旁开三寸。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3]
子宫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子宫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子宫穴位于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处。
原说子宫穴位在“中极两旁各二寸”,今多据《针灸大成》定位于脐下4寸(中极)再旁开3寸处[4]。
子宫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
子宫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
有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髂腹下神经及其伴行的动、静脉通过。
子宫穴有调经理气,升提下陷的作用。
子宫穴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睾丸炎、阑尾炎等。
子宫穴主治妇女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阴挺;以及阑尾炎,盆腔炎,睾丸炎等。
治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等。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
一般直刺1.0~1.5寸,孕妇禁针。
直刺1.5~2寸,孕妇禁针。
可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子宫配足三里,有培补中气,固摄胞宫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