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石膏汤

目录

1 拼音

zhú yè shí gāo tāng

2 英文参考

Lophatheri and Gypsi Fibrosi Decoc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huye shigao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竹叶石膏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二十四首。其中《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方为常用方,组成为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1]。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的功效,主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症见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纳呆,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胃阴不足,胃火上逆,症见口舌糜烂,口渴,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或消渴病,胃火炽盛,消谷善饥;或小儿夏季热[2]

4 《伤寒论》方之竹叶石膏汤

从本方剂各味药作用分析可以看出,该方剂有降血糖、调节水盐等电解质平衡作用,又有调节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对心、脑、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有增强、促进、保护作用[3]。本方剂对中暑、夏季热、糖尿病等所致多汗、发热、口于多饮、心烦、胸闷等有治疗作用,其“益气”可能与其促进免疫功能和改善心脑功能有关,其“生津”可能与其调节糖、水盐代谢功能有关[3]。但是对这些危重症还应结合现在医学液体疗法,调节血糖,注意降颅压,抗脑水肿,改善心功能,改善微循环,以及吸氧、镇静、抗惊厥等治疗为宜;特别是液体疗法,补液、纠酸,调节水盐、酸碱、电解质等平衡在抗中暑治疗中尤为重要[3]

4.1 别名

人参竹叶汤、石膏竹叶汤

4.2 组成

竹叶二把、石膏、麦门冬各一升,半夏半斤,人参、炙甘草各二两,粳米半斤[3]

竹叶6g、石膏50g、半夏9g、麦冬20g、人参6g、炙甘草6g、粳米10g[4]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4]

4.3 功能主治

《伤寒论》方之竹叶石膏汤功能清热生津,益气和胃[4]。主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症见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纳呆,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胃阴不足,胃火上逆,症见口舌糜烂,口渴,舌质红绛而干,脉细数;或消渴病,胃火炽盛,消谷善饥;或小儿夏季热[4]

《伤寒论》方之竹叶石膏汤具有清热降逆,益气生津的功效[4]。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4]。症见虚羸少气,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少气神倦,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4]

4.4 用法用量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入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4]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一日三次[4]

4.5 用药禁忌

忌海藻、羊肉、菘菜、饧。

4.6 方解

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人参、甘草益气生津;麦门冬、粳米补肺胃之阴;半夏降逆气,止呕吐[4]。合而用之,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为清补之剂[4]

竹叶石膏汤所治病证乃热病之后,余邪留恋,里热未清而气津已伤,胃气不和所致[5]。其治若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津难复,若只益气养阴而不清热,则邪热尚存[5]。惟有清补并行,方为两全[5]。故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立法[5]。方以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为君[5]。竹叶清热除烦;人参益气;麦冬生津,共为臣药[5]。佐以半夏降逆止呕;粳米甘平益胃[5]。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5]。诸药配伍,共收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之功,使热清烦除,气津两复,胃气和降,诸症自愈[5]

竹叶石膏汤从白虎汤衍化而来[5]。白虎汤证为正实邪盛,本证则为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5]。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5]。方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如此,有石膏、竹叶之清热除烦;有人参、麦冬之两补气阴;又有半夏、甘草、粳米之和中降逆,固护胃气,合而用之,清热兼和胃,补虚不恋邪,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5]

4.7 运用

竹叶石膏汤是临床上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的代表方剂[5]。凡温热病后期,表现为发热(一般为低烧)有汗、恶心欲呕、烦渴喜饮、少气神倦、舌红少苔、脉虚数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5]

加减法:若兼胃阴不足,胃火上逆而见口舌糜烂、舌红而干者,加石斛、天花粉、生地等以清热养阴;胃火炽盛而见消谷善饥者,加知母、天花粉、生地、黄连等以加强清热生津之功[5]

使用注意:本方为清补并行之剂,若阳明气分热盛,气津未伤者不宜使用本方[5]

竹叶石膏汤治阳明暑疟:已亥夏,予舅母患疟,服柴胡药2-3帖后,汗出昏厥,妄语遗溺,或谓其体质素虚,虑有脱变,劝服独参汤,幸表弟寿者,不敢遽进,乃邀孟英商焉,切其脉洪大滑数,曰阳明暑疟也,与伤寒三阳合病同符,处竹叶石膏汤,清热兼益气,两剂而瘳。

竹叶石膏汤治消渴:一女性患者,56岁,农民。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自觉神疲乏力,口渴引饮,溲多,诊得脉细数,舌红少津,身形消瘦。凭症参脉,系胃热内盛,气津俱损,宜清胃热,益气阴,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12g,生石膏30g、麦冬12g、法半夏6g、甘草3g、北沙参12g、天花粉12g、淮山药18g、粳米一撮。三剂后,口渴显著减轻,续服原方三剂,后未再复诊。

竹叶石膏汤治余热未净,气阴两伤:王某,女,6岁,1978年12月初诊。患儿三天前发烧38.5℃,伴有咳嗽,少痰、头痛、纳差、X线胸透未见异常。先用四环素、甘草片、克感敏等药物治疗,因无效而改用静脉点滴红霉素两天,体温仍在38℃以上,故邀中医诊治,乏力懒动,舌尖红苔薄黄、中心略厚,脉弦细。辨证为余热未净、气阴两伤,用本方治疗,党参3g、半夏9g、粳米12g、麦冬24g、竹叶9g、生石膏48g、甘草6g,水煎,分三次服。服上药二剂后,热退症消,体温降至36℃。停药观察三日,再未见发热,饮食渐增,开始下地玩耍。

竹叶石膏汤治流行性出血热: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20~40岁,病程1~2天者25例,3天以上者7例。根据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以本方适当加减,疗程7~18天,全部治愈,其中18例随访3一12个月,未见复发。

4.8 现代适应证

[6]

竹叶石膏汤适用于中暑、夏季热、流脑后期等发热气津已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

4.8.1 中暑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及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常见原因是环境温度过高,人体可获取热量;产热增加,如重体力劳动、发热、甲亢等;散热障碍,如湿度大、过度肥胖、衣服透气不良;汗腺功能障碍。当夏季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时产热过多并从外界获取热量,这些热量不能通过辐射、蒸发、对流、传导向外散发则体温就会升高。当体温大于42℃时对人体细胞产生广泛损伤及引起器官功能障碍,此时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脑和脊髓细胞变性和坏死,激发脑水肿、脑出血、颅内压增高以致昏迷。其次高热可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促发心律失常及心功能能障碍,皮肤血流量减少影响散热;肺血管内皮损伤可发生ARDS;由于脱水、心功能障碍而可继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大量出汗,在失水的同时也导致钠的丢失,同时并发缺氧和酸中毒;胃肠道血液灌注不足可发生应激性溃疡、肝坏死和胆汁淤积;肌肉严重损伤、血清肌酸激酶升高等。中暑临床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由于严重体钠缺失而发生肌肉痉挛;二是体液钠丢失,明显脱水则出现乏力、恶心、头痛、低血压、直立性昏厥等热衰竭征象;三是心率增快达180次/分,脉压增大,横纹肌溶解;四是急性肾、肝功能衰竭及DIC或行为异常,癫痫发作,继而出现昏迷、心衰、肺水肿、脑水肿等表现。

4.8.2 夏季热

夏季热病因机理基本同中暑,只是发热还不到中暑的严重程度而已。

4.8.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未经治疗到后期一般由于脑膜及脑实质渗出、水肿、坏死而出现颅内高压、昏迷症状,由于高热、水液丢失、进食减少便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易出现高渗症状;暴发型流脑进入DIC、多器官衰竭期,不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更主要的是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和严重的血液流变学功能异常。

4.8.4 糖尿病

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公认糖尿病不是单一病因所致的疾病,而是复合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从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效应,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糖尿病。糖尿病的代谢紊乱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生物活性或其效应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易饥、多食、口渴、多饮、多尿及体重减轻。

4.9 药理作用

[7]

从本方剂主治“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脉虚数”,一是说明体液不足;二是说明体液高渗;三是心脏功能不佳,再就是发热和多汗。现就其治疗机理分析如下。

4.9.1 对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臣药人参有十分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人参通过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活力激活葡萄激酶,使葡萄糖利用正常化而产生降糖作用;人参皂苷降糖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人参多糖是人参降糖的第2个有效成分,其中人参多糖A通过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的活性,激活肝磷酸化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从而加速糖的利用而减少糖原的合成,降低血糖;同时人参对糖元合成有双相调节作用而人参糖B则是通过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和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发挥降血糖作用;第3种降血糖成分为人参糖肽,首先是与β受体结合,通过cAMP将信息传至肝细胞,使糖的氧化利用加快,导致血糖降低。另有报道人参水提取物1mg/ml可增强葡萄糖灌流大鼠胰腺引起的胰岛素释放,可见人参对血糖代谢在多个环节上发挥影响。甘草能促进胰岛素分泌。麦冬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麦冬降血糖主要是促使胰岛β细胞恢复,增加糖元合成,拮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阻止葡萄糖在肠道吸收。石膏在降血糖过程中起着一种特殊的调和效应,与人参配伍降糖作用明显。血糖降低恢复正常,则血浆渗透压随之下降,口渴自然好转,这可能是本方剂治疗糖尿病胃热阴伤者的机理之一。

4.9.2 对水盐代谢的影响

君药石膏上清液对高渗盐水造成的“口渴”状态可明显使之好转,说明石膏所以能改善显著异常口渴状态与其能有效地调节盐的代谢有关,具体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臣药竹叶有轻微的利尿作用,但能明显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出,从而使Na+排出,这可能为其止渴的主要机理。人参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有双相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依机体机能状态而定,其主要成分是人参皂苷及人参根皂苷,他们通过促进垂体释放ACTH而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麦冬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提高适应性。半夏煎剂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也有轻度刺激作用。使药粳米有明显止渴作用,其止渴作用不清。使药甘草所含甘草次酸及其盐类有明显的抗利尿作用,甘草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皮质激素样作用,其中甘草酸有促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酸、甘草粉均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从而提高了机体的内分泌调节能力,起到扶正固本的治疗作用。皮质激素有两种,一是糖皮质激素;二是盐皮质激素,其中盐皮质激素有促进Na+、水重吸收作用,实际上临床大多数疾病的高渗状态都是失水同时又失盐,高渗是相对的,一旦水分补足则会显现出Na+的相对不足,因而盐皮质激素的潴钠、潴水作用有利于平衡水盐代谢紊乱,防止水分继续丢失,抑制脱水,何况糖皮质激素也有部分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又有一种允许作用,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石膏对高渗状态有调节作用,因而该方剂有利于体液及电解质的平衡,能使口渴喜饮好转,同时高渗状态的解除也有利于心烦等不良情绪的改善。

4.9.3 解热、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药石膏对人工发热动物及内毒素所致发热均有解热作用,且其退热作用与血钙升高密切相关,降温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是否由于钙作用于体温调定点而发挥降热作用尚有待研究。竹叶也有退热作用。麦冬、人参、半夏、甘草均能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糖皮质激素抑制体温中枢的致热原反应,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等而发挥迅速和良好的退热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物理的、化学的、免疫的、感染性的各种炎症,以及炎症的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等炎症的各个不同阶段均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另一方面,君药石膏能明显抑制炎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消除炎症水肿;臣药竹叶所含黄酮能较强地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竹叶提取物能较强地提高SOD及GSH-Px的活力,十分明显的降低LPO含量。人参皂苷R0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抑制炎性水肿,降低炎症组织中羟脯氨酸的浓度;人参能提高SOD、CAT、GSH-Px活力,能清除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麦冬可提高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有明显的抵御超氧阴离子损伤的能力。使药甘草有保泰松及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对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而且可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故而本方剂一可退热;二可解除中暑、夏季热、糖尿病等造成的多器官、多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

4.9.4 对心、脑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并含有少量铁、镁,臣药竹叶含有钙、镁、锌等18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经煎煮后必然游离出大量的Ca2+等离子。Ca是心肌细胞的激动因子,并且参与无数酶的合成和激活,可影响心肌,增加心肌收缩力。Mg2+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故石膏、竹叶对心脏、循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臣药人参能促进脑内蛋白质、RNA及DNA的合成,促进脑内Ach等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提高脑内DA及NA含量,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增加脑重及大脑皮质厚度,提高海马区神经元功能,保护神经细胞,降低其死亡率,能促进学习、提高记忆;人参可依机体机能状态对中枢神经抑制和兴奋而具有双相调节作用,使紧张紊乱的神经活动恢复正常,提高脑力活动的灵活性,提高脑力工作效率。人参皂苷能显著增加脑供血及血流量,促进缺血再灌注脑血流量增加,减少钙积累,减轻脑水肿,增加缺血时大脑对葡萄糖的摄取,使大脑合理利用葡萄代谢氧化产能,同时减少乳酸、丙酮酸及乳酸/丙酮酸比值,有效地保护大脑功能,调节其神经活动。对于心血管系统,人参能抑制Na+-K+-ATP酶活性,抑制细胞内Na+增加,促进Na+-Ca2+交换,使心肌细胞内Ca2+增加,因而明显增加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冠脉血流量;同时人参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有显著对抗作用,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促进缺血性心肌损伤的恢复;对血压具有双相调节作用,使低血压病人及休克患者血压上升,使高血压病人血压降低到正常水平,并有明显抗休克作用;人参还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的作用;人参可提高人体抗应激、耐高温的能力,这对中暑十分有利。麦冬煎剂、麦冬注射液及麦冬所含麦冬皂苷能明显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冠脉血流,抗心律失常,提高心泵功能,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使心肌梗死后心肌营养性血流增加,使缺血心肌损伤得到较快的修复,减轻心肌亚微结构病理变化,具有显著抗心肌缺血作用。佐药半夏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的多种提取物均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能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同时甘草次酸能明显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并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的激活剂样作用;甘草酸静脉滴注能提高完全性缺血再灌注大脑线粒体ATP酶、脑组织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减轻脑水肿。

这些作用对于中暑及夏季热对大脑、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治疗作用。

4.9.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石膏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并能增强其吞噬功能。臣药麦冬能增加脾脏重量,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刺激血清中溶酶体的产生,升高外周白细胞,提高免疫功能。甘草有干扰素诱导作用,能增强NK细胞的活性,不仅有抗过敏作用,而且能增强胸腺和脾脏的重量;甘草多糖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甘草次酸能激活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淋巴细胞比率;甘草甜素能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能力,抑制淋巴细胞释放组胺;甘草酸二胺能提高血清中INF-α水平;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使抗体产生显著增加;甘草Lx能降低抗原量,使抗体产生减少,抗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其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对免疫功能起到抑制作用。人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有提高作用,其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其中人参皂苷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血清补体生成,促进NK细胞活性,并在ConA存在情况下诱生INF-γ和IL-2。人参能增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浓度,提高血清IgG、IgA、IgM的水平,提高血清溶菌素浓度,促进T、B淋巴细胞致分裂原刺激的淋转反应;人参根和茎叶多糖有抗补体活性;人参皂苷对脾脏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人参三醇则促进IL-1的生成。而且人参可依据人体的状态对免疫功能具有双相调节作用,使人体免疫状态达到平衡。

4.10 歌诀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4.11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梗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

2.《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竹叶、石膏之辛寒,以散余热;人参、甘草、麦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其气也。

3.《伤寒溯源集》: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4.《古方选注》:竹叶石膏汤分走手足二经,而不悖于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于各脏,补胃泻肺,有补母泻子之义也。竹叶、石膏、麦冬泻肺之热,人参、半夏、炙草平胃之逆,复以粳米缓于中,使诸药得成清化之功,是亦白虎、越婢、麦冬三汤变方也。

5.《医宗金鉴》: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6.《血证论》:方取竹叶、石膏、麦冬以清热,人参、甘草、粳米以生津。妙在半夏之降逆,俾热气随之而伏;妙在生姜之升散,俾津液随之而布,此二药在口渴者,本属忌药,而在此方中,则能止渴,非二药之功,乃善用二药之功也。

7.《成方便读》:方中以竹叶、石膏清肺胃之热,然热则生痰,恐留恋于中,痰不去热终不除,故以半夏辛温体滑之品,化痰逐湿,而通阴阳,且其性善散逆气,故又为止呕之圣药,况生姜之辛散,以助半夏之不及,一散一清,邪自不能留恋。人参、甘草、粳米以养胃,麦冬以保肺,此方虽云清热,而却不用苦寒,虽养阴又仍能益气,不伤中和之意耳。

4.12 附注

《症因脉治》方无粳米,有知母[7]。《杂病源流犀烛》方无半夏[7]

人参竹叶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石膏竹叶汤(《易简》)。本方方名,《张文仲方》引作“竹叶汤”(见《外台秘要》)。《活人书)有生姜,《医学入门》有生姜汁。本方加生姜,名“竹叶加生姜汤”(见《圣济总录》)。

4.13 出处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5 《症因脉治》卷一方之竹叶石膏汤

5.1 组成

石膏、知母、麦冬、甘草、竹叶、人参。

5.2 功能主治

《症因脉治》卷一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中热症,阳明燥热,发热昏沉,闷乱口噤,烦躁大渴,神识不清,遗尿便赤,外无表症;麻疹没后烦渴。、

5.3 附注

《医宗金鉴》本方用法,水煎服。

5.4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一方

6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

6.1 组成

石膏、揀冬、竹叶、人参、半夏、知母、甘草。

6.2 功效主治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具有清热润燥,降火化痰的功效。主治外感燥痰之症,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

6.3 出处

《症因脉治》卷二

7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方之竹叶石膏汤

7.1 组成

竹叶、石膏、人参、麦冬、甘草、生粳米。

7.2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阳明疟。阳明症,头痛鼻干,渴欲引饮,不得眠,先寒洒析,寒甚久乃热,甚则烦躁,畏日月火,先热去汗出。

7.3 运用

宜大剂竹叶石膏汤加减,无汗或汗少不呕者,加葛根;虚而作劳,加人参;汗多,加白术;痰多,加橘红、贝母,得汗即解;寒热俱盛,渴甚汗多,寒时指甲紫黯者,加桂枝。

7.4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方

8 《幼科直言》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

8.1 组成

石膏、生地、桔梗、红花、薄荷、竹叶、黄芩、陈皮、甘草。

8.2 功能主治

《保婴撮要》卷十五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痘疮见苗,以至起长,一切火盛热症。

8.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8.4 运用

若大便秘结,加大黄、紫草。

8.5 出处

《保婴撮要》卷十五

9 《幼科直言》卷四方之竹叶石膏汤

9.1 组成

竹叶5片,石膏3钱(煅)。

9.2 功能主治

《幼科直言》卷四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胃热呕吐,或三焦受热,或伤热物,或受热药,夏月受暑气,呕吐黄痰,或干哕,或烦躁,唇红面赤作渴,大便不利。

9.3 用法用量

水煎服。兼服六一散或抱龙丸。

9.4 出处

《幼科直言》卷四

10 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竹叶石膏汤

10.1 处方

石膏(半两) 麦门冬(去心.二钱) 人参(去芦.二钱) 炙甘草(半钱) 半夏(汤洗七次.一钱半)

10.2 功能主治

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10.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青竹叶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10.4 出处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11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竹叶石膏汤

11.1 处方

人参(去芦头)、甘草(炙),各二两。石膏一斤,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麦门冬(去心)五两半。

11.2 炮制

上药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11.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

11.4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两盏,入青竹叶、生姜各五、六片,煎至一盏半,滤去滓,入粳米百馀粒再煎,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候。

11.5 出处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

12.1 处方

淡竹叶 石膏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炙)

12.2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痈疽肿痛,胃火内盛,口渴喜饮。

12.3 用法用量

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12.4 出处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13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竹叶石膏汤

13.1 处方

煅石膏 连翘 黄芩 花粉 甘草梢 薄荷 柴胡

13.2 功能主治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肺热,鼻流紫血者。

13.3 用法用量

加竹叶5片为引,水煎服。

13.4 出处

《幼科直言》卷五

14 《顾氏医径》卷五方之竹叶石膏汤

14.1 组成

竹叶、洋参、麦冬、梨皮、绿豆、花粉、生草、石膏、风斛、知母、蔗汁、黑豆、玉竹、灯心。

14.2 功能主治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痧后烦渴。

14.3 出处

《顾氏医径》卷五

15 《麻症集成》卷三方之竹叶石膏汤

15.1 组成

竹叶、石膏、知母、花粉、麦冬、甘草。

15.2 功效主治

《麻症集成》卷三方之竹叶石膏汤具有泻心清肺的功效。主治麻发于心肺,肺虚胃热,口干咳嗽,心烦。

15.3 用法用量

加米,水煎服。

15.4 出处

《麻症集成》卷三

16 《痘科辨要》卷九方之竹叶石膏汤

16.1 组成

石膏自1-5两,知母自1-2钱,竹叶30片或100片,粳米、麦门冬自2-5钱,玄参2钱,薄荷2钱,西河柳1两许(1方加当归5钱)。

16.2 功能主治

《痘科辨要》卷九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麻疹火郁毒深,邪热壅于胃,乘于肺。疹视色紫赤而如烟火,肌肤干枯暗晦,喘满气急者。

16.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6.4 出处

《痘科辨要》卷九

17 《治痘全书》卷十三方之竹叶石膏汤

17.1 组成

石膏、知母、麦冬、木通。

17.2 功能主治

《治痘全书》卷十三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痘家烦躁咳逆者;热泻,小便赤涩,口燥咽干,壮热不恶寒。

17.3 用法用量

加竹叶1握,水煎服。

17.4 运用

痘后虚烦不眠,疮出狂叫,喘呼者,乃肠腑热甚而少津液也,无阴气以敛之,致阳独盛,去木通,加甘草。

17.5 各家论述

痘家烦躁咳逆者,此方主之。盖烦者肺也,燥者肾也,子母相生,其胃必热。故以石膏为君,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麦冬之苦甘以泻肺之实,竹叶苦寒可以除烦蠲哕,木通甘淡可以导热利窍,此白虎汤之变通也。

17.6 出处

《治痘全书》卷十三

17.7 附注

本方加人参,名“人参竹叶石膏汤”(见原书)。

18 《辨证录》卷九方之竹叶石膏汤

18.1 组成

石膏1两,知母3钱,麦冬1两,甘草1钱,茯苓2钱,人参5钱,竹叶100片,粘米1撮。

18.2 功能主治

《辨证录》卷九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胃火沸腾,大便闭结,烦躁不宁,口渴舌裂,两目赤突,汗出不止。

18.3 用法用量

水煎服。1剂火泻,2剂便通,改用清肃汤。

18.4 出处

《辨证录》卷九

19 《正体类要》卷下方之竹叶石膏汤

19.1 别名

六味竹叶石膏汤

19.2 组成

淡竹叶1钱,石膏1钱(煅),桔梗1钱,木通1钱,薄荷1钱,甘草1钱。

19.3 功能主治

《正体类要》卷下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实火盛,口渴唇干,口舌生疮,小便赤;一切痛疽兼烦渴。

19.4 用法用量

加生姜为引,水煎服。

19.5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李士才曰,阳明外实则用柴葛以解肌,阳明内实则用承气以攻下,此云胃实,非有停滞,但阳焰胜耳。火旺则金困,故以竹叶泻火,以桔梗救金,薄荷升火于上,木通泄火于下,甘草、石膏直入戊土而清其中。三焦火平则炎蒸退,而津液生矣。

19.6 附注

六味竹叶石膏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七)。

19.7 出处

《正体类要》卷下

20 《丹台玉案》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

20.1 组成

石膏5分,人参2钱,甘草7分,麦门冬1钱半,淡竹叶14片,糯米1撮。

20.2 功能主治

《丹台玉案》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温病表症已解,邪毒未除,热结在内,心胸顿满,渴甚饮水无度。

20.3 用法用量

水煎,加姜汁2匙服。

20.4 出处

《丹台玉案》卷二

21 《痧证汇要》卷四方之竹叶石膏汤

21.1 组成

石膏5钱(煨熟),知母3钱,甘草1钱,粳米1撮。

21.2 功能主治

《痧证汇要》卷四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温病身热,自汗口干,脉来洪大,及霍乱伤暑发痧。

21.3 用法用量

加竹叶,水煎服。

21.4 出处

《痧证汇要》卷四

22 方出《广笔记》卷三,名见《古方选注》卷下方之竹叶石膏汤

22.1 组成

蝉蜕1钱,鼠粘子(炒,研)1钱5分,荆芥穗1钱,玄参2钱,甘草1钱,麦门冬(去心)3钱,干葛1钱5分,薄荷叶1钱,知母(蜜炙)1钱,西河柳5钱,竹叶30片(甚者,加石膏5钱,冬米1撮)。

22.2 功效主治

《古方选注》卷下方之竹叶石膏汤具有透疹解毒,清泄肺胃的功效。主治痧疹发不出,喘嗽,烦闷,躁乱。

22.3 各家论述

《古方选注》:痧疹热邪壅于肺,逆传于心胞络,喘咳烦闷,躁乱狂越者,非西河柳不能解。仲淳另出心裁,立一汤方,表里施治,盖以客邪犯心肺二经,营卫并伤,非独主于里也。大凡灼热固表无汗,而见诸证者,则有竹叶、石膏之辛凉,解肌发汗;热毒蕴里而见诸证者,则有西河柳之咸温润燥,开结和营,以解天行时热。至于十味佐使之药,不外乎润肺解肌,清营透毒,毋容议也。

22.4 附注

本方方名,《中医方剂学讲义》引作“竹叶柳蒡汤”。《古方选注》本方用法:水一钟五分,煎八分,不拘时候服。

22.5 出处

方出《广笔记》卷三,名见《古方选注》卷下

23 《痧疹辑要》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

23.1 组成

竹叶3片,红花3分,生地2钱,煅石膏3钱,花粉8分,陈皮5分,甘草5分,黄连5分(微炒),僵蚕5条,连翘6分,玄参1钱,牛蒡子6分,桑皮1钱。

23.2 功能主治

《痧疹辑要》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痧疹见形2-3日,肉色红,出不透快。

23.3 运用

如大便不解,加生大黄2钱;再不通,即加玄明粉2钱,惟热毒重盛者方可。如泻红水,或作烦渴,亦加大黄。

23.4 出处

《痧疹辑要》卷二

24 《伤暑全书》卷下方之竹叶石膏汤

24.1 组成

石膏(研)1两6钱,法半夏2钱5分,人参2钱,甘草(炙)2钱,麦门冬(去心)5钱5分,淡豆豉2钱,糯米1合。

24.2 功能主治

《伤暑全书》卷下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伏暑,内外发热,烦躁大渴。

24.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用水1钟,加青竹叶、生姜各5片,煎服。

24.4 出处

《伤暑全书》卷下

25 《诚书》卷六方之竹叶石膏汤

25.1 组成

淡竹叶7片,软石膏3钱,大黄(煨)1钱半,陈皮1钱,藿香叶2钱。

25.2 功能主治

《诚书》卷六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茧唇。

25.3 用法用量

加生姜为引,水煎服。

25.4 出处

《诚书》卷六

26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

26.1 组成

沙参、麦门冬、半夏、石膏、甘草、竹叶、粳米、生姜。

26.2 功能主治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胃火郁积口臭。

26.3 运用

重者,加香薷。

26.4 出处

《医学集成》卷二

27 《保婴撮要》卷十五方之竹叶石膏汤

27.1 组成

竹叶3钱,石膏(煅)3钱,甘草2钱,人参2钱,麦门冬5钱。

27.2 功能主治

《保婴撮要》卷十五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小儿胃经气虚内热,患疮作渴。

27.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加生姜,水煎服,婴儿母同服。

27.4 出处

《保婴撮要》卷十五

28 《医略六书》卷十八方之竹叶石膏汤

28.1 组成

竹叶1钱半,石膏3钱,人参6分,麦冬3钱(去心),半夏1钱半(制),甘草3分。

28.2 功效主治

《医略六书》卷十八方之竹叶石膏汤具有清热扶元化湿的功效。主治中暍,暑伤三焦,热炽阳明,大热烦渴,脉洪虚数者。

28.3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热服。

28.4 各家论述

竹叶疗膈上炎威,石膏汤清阳明暑热,人参扶元气以通脉,甘草和中州以泻热,半夏化湿除痰,麦冬清心润燥,俾暑热解而大烦可解,大渴可除,何中暍之足虑哉。此清热扶元化湿之剂,为中暍热伤元气之专方。

28.5 出处

《医略六书》卷十八

29 《医学传灯》卷下方之竹叶石膏汤

29.1 组成

麦冬、知母、石膏、人参、粳米、灯心、生姜、竹叶。

29.2 功能主治

《医学传灯》卷下方之竹叶石膏汤主治瘅疟,大热引饮,汗多,脉来洪大。

29.3 出处

《医学传灯》卷下

30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1.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20.
  4. ^ [4]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17.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17-118.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18-12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