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根

目录

1 拼音

zhú yè jiāo gēn

2 英文参考

bambooleaf pricklyash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竹叶椒根

竹叶椒根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药物》[1]

3.1 别名

散血飞、见血飞[1]

3.2 来源

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的根[1]

3.3 性味

辛,温,有小毒[1]

3.4 功能主治

功在祛风除湿,温中散寒,活血止痛[1]

1.治感冒头痛、咳嗽,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胃寒疼痛,痧症腹痛[1]。煎服:15~30g[1]

2.治龋齿痛,根皮研末放入蛀牙孔内,或煎水频频含漱;顽癣,跌打损伤,根或根皮浸酒擦;创伤出血,根皮研粉撒[1]

3.5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1]

3.6 化学成分

本品含木兰花碱、竹叶椒碱(Xanthoplanine),茵芋碱、白鲜碱及崖椒碱等生物碱[1]。还含L-竹叶椒脂素、L-细辛素等[1]

3.7 药理作用

本品可提高小鼠免疫功能[1]。木兰花碱能降低血压[1]。茵芋碱有麻黄碱样作用:升高血压,加强猫及兔的在位子宫的收缩,抑制小肠收缩及扩张冠脉等;还能提高横纹肌张力,加强脊髓反射的兴奋性[1]。白鲜碱小量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对动物血管和子宫也有明显收缩作用[1]

4 《*辞典》·竹叶椒根

4.1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4.2 拼音名

Zhú Yè Jiāo Gēn

4.3 别名

散血飞、见血飞(《贵州民间药物》),土花椒根(江西省上饶地区卫生局《医药通讯》(1):35,1972)。

4.4 来源

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根皮或根。全年可采。

4.5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竹叶椒"条。

4.6 化学成份

根含生物碱,主要为木兰花碱0.17%,以及竹叶椒碱O.0075%、茵芋碱O.0015%、白鲜碱0.001%、崖椒碱等。

4.7 药理作用

参见"白鲜"及"茵芋"条。

4.8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味辛,性温。"

4.9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治头痛感冒,咳嗽,吐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牙痛。

①《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止痛,杀虫。治咳嗽,风湿痛,顽癣,虫牙痛,刀伤出血。"

②《湖南药物志》:"治头痛,感冒。"

4.10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1~1两;或泡酒。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4.11 附方

①治风湿痛:竹叶椒根皮、透骨香各五钱,黑风藤、大血藤各三钱,泡酒一斤;日服三次,每次一两。(《贵州草药》)

②治关节风湿痛,腰痛:鲜竹叶椒根二至三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痧症腹胀痛、寒滞腹痛:竹叶椒根皮、南五味子根皮各六钱,细辛三钱。研细末,每用温开水送服三至五分。(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虫牙痛:㈠竹叶椒根皮,研末,以适量放入虫牙孔内。(《贵州草药》)㈡竹叶椒根皮七钱至一两,煎水频频含漱。(江西《草药手册》)

⑤治跌打损伤:鲜竹叶椒根四两,白酒半斤,浸七天;取浸液擦伤处。(《福建中草药》)

⑥治顽癣:竹叶椒根皮、岩棕各二钱,冰片一分,酒四两,浸泡擦患处。(《贵州民间药物》)

⑦治刀伤出血:竹叶椒根皮,研细粉敷伤口。(《贵州草药》)

4.12 临床应用

止痛:取土花椒鲜根(或树叶及果实)用蒸馏法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2~4毫升。治疗胆道疾患、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肠痉挛、手术后疼痛208例,一般用药后10~20分钟产生镇痛效果,如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见效更快。镇痛作用可维持5~10小时,必要时可隔12小时重复给药。应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亦无成瘾性,对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均未发现明显改变。

4.13 摘录

《*辞典》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