疰夏

目录

1 拼音

zhù xià

2 英文参考

summer non-acclim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mmer non-acclimatiza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summer fev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疰夏:1.有明显夏令季节发病特点的一种病证;2.劳病之一;3.夏痿之别称。

4 有明显夏令季节发病特点的一种病证·疰夏

疰夏(summer non-acclimation[1]、summer non-acclimatization[2])为病名[3]。见《丹溪心法》卷一。是指以夏季倦怠嗜卧,低热,纳差为主要表现的暑病[3][3]。疰夏是有明显夏令季节发病特点的一种病证[3]。又名注夏[3]

4.1 症状

《时病论》:“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

4.2 治疗

治疗宜益气阴,消暑热[3]。方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麦冬、五味、黄柏,生脉散等[3]

5 劳病之一·疰夏

疰夏为病名[3]。又名注夏[3]。为劳病之一[3]。《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劳之为病,其脉浮。又手足烦热,寒精自出,脚酸削不能行,小腹虚满,春夏剧,秋冬瘥,谓之疰夏病。”可用黄芪建中汤[3]

6 夏痿之别称·疰夏

疰夏为病名[3]。又名注夏[3]。为夏痿之别称[3]。《医碥》卷三:“痿发于夏者,俗名注夏。”《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疰夏,脾胃薄弱病也。然虽由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湿热及留饮所致。昔人谓痿发于夏,即名疰夏。以疰夏之证,必倦怠四肢不举,羸瘦不能食。”

7 关于暑病

7.1 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

暑病指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4]。《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7.2 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

暑病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证[4]。《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人受暑邪,当时即发谓之暑病。”暑病古称中暍[4]。后世有中暑、伤暑、阳暑、阴暑之分,并有暑风、暑厥、暑痫、暑瘵、疰夏、伏暑等病[4]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