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zhú rú
2 英文参考
bambusae caulis im taeniam[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amboo shaving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竹茹
竹茹为中药名[1][2]。灸用材料之一[2]。出自《本草经集注》。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 F. Li 或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 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bamboo shavings(《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竹茹的别名
7 来源
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 var. henonis(Mitf.) Stapf ex Rendle或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1]。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1]。
8 植物形态
单丛生。秆高6~8m,直径3~4.5cm。节间壁厚,长30~36cm,幼时被白粉。节稍隆起。分枝常于秆基部第一节开始分出,数枝簇生节上。秆箨早落。箨鞘背面无毛,干时肋纹稍缍起,先端呈不对称的拱形,外侧一边稍下斜至箨鞘全长的1/10~1/8。箨耳稍不等大,靠外侧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边缘被波曲状刚毛,小的1枚椭圆形。箨舌高2.5~3.5mm,边缘被短流苏毛,片直,呈不对称三角形或狭三角形,基部两侧与耳相连,连接部分宽约0.5mm。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10~18cm,宽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9 生境
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
10 采制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条,捆扎成束,阴干。
11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丝条,卷曲成团或长条形薄片。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12 性味归经
13 功能主治
竹茹功在清热,化痰,除烦,止呕[1]。主治胃热呕吐、呃逆,虚烦不寐,妊娠恶阻,肺热咳嗽,咯痰黄稠,小儿热痫;亦治吐血,衄血,崩漏[1]。
竹茹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竹茹为眼科常用化痰药,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用于胞生痰核和痰火升扰所致青风内障、绿风内障,伴恶心呕吐者尤宜。常配伍半夏、黄连等,如黄连温胆汤。
14 竹茹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1]。
15 化学成分
竹茹含2,5-二甲氧基对苯醌、丁香醛、对苯二甲酸-β-羟乙基甲基酯等[1]。
16 药理作用
17 竹茹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竹茹
Zhuru
BAMBUSAE CAULIS IN TAENIAS
17.2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 McClure var. pubescens P.F.Li或淡竹PhyILostachys nigra( Lodd.) Munrovar. henonis (Mitf.) Stapf ex Rendle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于。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17.3 性状
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17.4 检查
水分不得过7.0%(附录ⅨH第一法)。
17.5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4.0%。
17.6 竹茹饮片
17.6.1 炮制
17.6.1.1 竹茹
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团。
17.6.1.1.1 性状、检查、浸出物
同药材。
17.6.1.2 姜竹茹
取净竹茹,照姜汁炙法(附录ⅡD)炒至黄色。
本品形如竹茹,表面黄色。微有姜香气。
17.6.1.2.1 检查、浸出物
同药材。
17.6.2 性味与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心、胆经。
17.6.3 功能与主治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17.6.4 用法与用量
5~10g。
17.6.5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17.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9.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7.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用到中药竹茹的方剂
- 七味竹茹汤
方名:七味竹茹汤别名:竹茹汤组成:橘红、半夏各等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竹茹2分,黄连(姜炒)2...
- 竹茹麦门冬汤
iméndōngtāng《医统》卷四十七:别名:竹茹麦冬汤组成:淡竹茹、麦门冬各等分。主治:大病后,...
- 甘竹茹汤
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甘竹茹汤:别名:甘竹汤组成:竹茹一升,人参、茯苓、甘草各一两,黄芩三两。制法:上...
- 竹茹石膏汤
之竹茹石膏汤:处方:半夏(姜制)、赤茯苓、陈皮、竹茹、生甘草、煅石膏。功能主治:《医宗金鉴·痘疹心...
- 栀连柴胡汤
:方名:栀连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广皮、甘草、竹茹、半夏、栀子、川连。主治:少阳胆热不得卧,脉弦而...
- 更多用到中药竹茹的方剂
用到中药竹茹的中成药
- 抗腮灵糖浆
ingTangjiang处方:夏枯草柴胡枳壳甘草竹茹大青叶大黄牛蒡子生石膏制法:以上九味,夏枯草、竹...
- 跌打止痛片
量1?5%投料。(2)菊三七的炮制方法:用5%的生姜、3%竹茹煎汁,取汁煮菊三七至汁尽,干燥,即得。...
- 安神温胆丸
-0741-91处方:制半夏125g陈皮125g竹茹75g酸枣仁(炒)50g枳实75g远志(制?50...
- 小儿止嗽丸
母32g瓜萎子(蜜炙)48g甘草48g桔梗48g竹茹48g桑白皮(蜜炙)48g制法:以上十五味,粉碎...
- 小儿止嗽金丹
仁(去皮,炒)、胆南星各120g,焦槟榔、桔梗、竹茹、桑白皮、川贝母、天花粉、瓜萎仁、甘草各90g,...
- 更多用到中药竹茹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竹茹
- 《王氏医案绎注》:卷四
色白滑。孟英用苏梗橘半吴萸茯苓旋复姜皮柿蒂紫石英竹茹。一剂知。二剂已。(此必素禀阴虚。产后挟寒。观孟...
- 《王氏医案绎注》:卷六
救液。镑犀角四钱。羚次尖四钱。二味同先煨八钟。姜竹茹三钱。川贝杵八钱。南花粉五钱。元参片泡冲去渣一两...
- 《王氏医案绎注》:卷七
楝核杵先三钱。镑犀角先煨八钟四钱。蒌仁研四钱。姜竹茹四钱。药送龙荟丸三钱。肝为风脏。肝热极为风升。风...
- 《王氏医案绎注》:卷三
炒枳实一钱五分。炙鸡金研四钱。血鳖甲杵先八钱。姜竹茹三钱。蛀陈皮一钱五分。白茯苓三钱。半夏曲三钱。)...
- 《王氏医案绎注》:卷八
神躁妄闻。孟英切其脉。弦滑洪数。不为指挠。投石膏竹茹枳实黄连旋复花粉胆星石菖蒲加雪羹竹沥童溲吞礞石滚...
- 更多古籍中的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