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heat stroke and sunstrok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ummerheat strok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suffer sunstroke[朗道汉英字典]
heatstroke[朗道汉英字典]
insolation[朗道汉英字典]
siriasis[朗道汉英字典]
heat apoplexyheatstrokeinsolatio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中医·中暑
中暑:1.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2.暑风;3.阴暑;4.暑日受寒,腹痛吐泻者。
3.1 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中暑
中暑(heat stroke and sunstroke[1]、summerheat stroke[2])为病名[3]。
《中医药学名词》(2004):中暑是指感受暑邪引起的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药学名词》(2010):中暑又称暑中,是指感受暑邪,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
中暑又名中暍、中热、发痧[4]。现又称热射病、热痉挛、日射病。中医认为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3.1.1 中暑的病因
3.1.2 中暑的症状
临床上有轻重之分。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
3.1.3 中暑的治疗
轻者仅见头晕倦怠、胸闷烦渴、身热少汗、恶心等症;重者还可出现肢冷汗多、心慌气促,高热昏迷、抽搐等症。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并可配用针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
①体针:轻症取大椎、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为主。头痛加头维;呕吐加中脘。重症取百会、人中、曲池、委中、十宣等穴为主。抽搐加阳陵泉、太冲;肢冷脉微者大炷灸神阙、关元;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②刮痧法:适用于中暑轻症。用光滑的陶瓷汤匙蘸水轻刮背脊两侧、颈、胸、肩臂及肘窝、胭窝等处,刮至皮肤紫红为止。
3.2 暑风·中暑
中暑为病名。指暑风。《医碥》卷一:“中暑,或名暑风,以与中风相似也。”
3.3 阴暑·中暑
中暑为病名。指阴暑。《时病论·中暑》:“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避暑乘凉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
3.4 暑日受寒,腹痛吐泻者·中暑
中暑为病名。指暑日受寒,腹痛吐泻者。《六因条辨》上卷:“暑热相逼,好食生冷,不禁房欲,遂至肾阳内歉,腠理不密,寒凉暑湿,乘虚直入,顷刻胸腹闷痛,肢逆汗冷,吐泻交作。此无论动静,而即为中暑也。”
4 西医·中暑
中暑(heat stroke)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5]。以高热、皮肤干燥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4.1 中暑的机理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间脑、延髓及视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管理。人体产生的热通过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而散失,从而维持适当的体温。当外界温度过高,长时间日晒、湿热或空气不流通的高温环境等阻碍了散热时,就会发生中暑。
4.2 中暑的分类
4.2.1 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4.2.2 轻度中暑
除先兆中暑症状外,体温升高可达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表现。可有呼吸及循环衰竭早期症状。
如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常常于数小时内恢复。
4.2.3 重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体温可高达40℃,并有昏迷、痉挛及呼吸、循环衰竭,还可以出现热痉挛,导致低血钠、低血氯、低血钙及维生素缺乏。
4.2.3.1 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常为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者或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在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典型表现为高热(>41℃)、无汗和意识障碍。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是:脑、肝、肾和心脏。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升高,生化及肝肾功能检查异常,心电图可有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的表现。
4.2.3.2 热痉挛
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表现为四肢阵发性的强直性痉挛,最多见于下肢双侧腓肠肌,常伴有肌肉疼痛、腹绞痛。实验室检查有血钠和氯化物降低。
4.2.3.3 热衰竭
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及环境者。患者可有多汗、疲乏、无力、头痛、头晕、脉搏细弱、血压偏低。
4.3 中暑的治疗
4.3.1 一般处理
中暑患者应立即撤离高温环境,移到通风、阴凉、干燥处安静休息,补充水、盐,有循环衰竭时可酌情给盐水静脉滴注。可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丸。
4.3.2 重症中暑的处理
对重症中暑病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4.3.2.1 物理降温
尽快冷却体温,降至38℃以下,可进行冷水浴。也可用冰盐水灌肠。
4.3.2.2 药物降温
氯丙嗪25~50mg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2小时。
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3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
4.3.2.3 对症处理
(1)镇静:可用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
(2)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者,可使用甘露醇脱水,1~2g/kg,30~60分钟输入。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其他支持治疗。每日入水量需达30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