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Zhīzhèng SI7[中国针灸学词典]
Apart from Channe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hizheng[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hīzhè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支正 | ||
---|---|---|---|
汉语拼音 | Zhizheng | ||
罗马拼音 | Chihcheng | ||
美国英译名 | Supporting the Upright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I7 | |
日本 | 7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IG7 | |
富耶氏 | IG7 | ||
德国 | DÜ7 | ||
英国 | Si7 | ||
美国 | SI7 |
支正为经穴名(Zhīzhèng SI7)[1]。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太阳小肠经。支正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2][3]。支指支别,正指正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支正。主治项强,肘挛,手指痛,头痛,眩晕,神经性头痛,热病,目眩,好笑善忘,易惊,惊恐悲愁,精神病,消渴,寒热,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颌肿,指痛,麦粒肿,四肢无力,项强肘挛,疥疮生疣,十二指肠溃疡等。
6 穴名解
支指支别,正指正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支正。
支指离,正指正经。杨上善曰:“正,正经也。支,络脉也。太阳正经之上,支别此络,走向少阴,故曰支正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而名之。本穴取穴以手托颐,指尖于本侧向上旁竖,本经转成当前直线,穴适当腕肘折中处。《金针梅花诗钞》支正条:“肘必支持臂正直,去腕五寸支正得。”因名“支正”。盖以取穴姿势而得名也。[4]
7 所属部位
前臂[5]
8 支正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支正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6]。
支正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
支正穴位于前臂伸侧,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距阳谷穴5寸处。
支正穴的位置
9 取法
支正穴的位置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
快速取穴:屈肘俯掌,确定阳谷(屈腕,在手背腕外侧摸到两骨结合凹陷处即是阳谷穴)与小海(屈肘,肘尖最高点与肘部内侧高骨最高点间凹陷处即是小海穴)位置,二者连线中点向下1横指处即是支正穴[7]。
10 穴位解剖
支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末支。分布着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桡侧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 还有贵要静脉,该静脉以不同形式与肘正中静脉相连, 最后归流肱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在贵要静脉的后方穿前臂深筋膜, 入尺侧腕屈肌,再深至指深屈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 该肌桡侧半由正中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2 主治病症
支正穴主治项强,肘挛,手指痛,头痛,眩晕,神经性头痛,热病,目眩,好笑善忘,易惊,惊恐悲愁,精神病,消渴,寒热,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颌肿,指痛,麦粒肿,四肢无力,项强肘挛,疥疮生疣,十二指肠溃疡等。
支正穴主治项强、肘挛、手指痛、头痛、热病、目眩、好笑善忘、消渴。
支正穴主要用于外感热病、神志及其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寒热、头痛、目眩、项强、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等。
支正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颌肿,癫狂,消渴,肘挛,指痛等。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髑。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项痛,狂易,虚则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风疟,支正主之。
1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0.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1.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4.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0.
-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