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壳丸

目录

1 拼音

zhǐ ké wán

2 《重订严氏济生方》:枳壳丸

2.1 处方

皂角1挺(去黑皮,微炒)枳壳(去瓤,麸炒)川大黄60克(锉,微炒)羌活(去芦)木香(不见火)橘红 桑白皮(蜜水炙)香白芷各60克

2.2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

治脾有实热,心腹壅滞,四肢疼痛,两胁胀满,大小便不利。

2.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腹时用米饮或生姜汤送下。

2.5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3 《圣惠》卷二十一

3.1 方名

枳壳丸

3.2 组成

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丹参半两,赤茯苓1两,川升麻1两,黄耆1两(锉),防风3分(去芦头),羌活1两,人参1两(去芦头),羚羊角屑2分,薏苡仁2两,桂心1两,生干地黄2两。

3.3 主治

偏风不遂,心神烦闷,言语謇涩。

3.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薄荷汤送下,不拘时候。

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6 用药禁忌

忌生冷、油腻、猪、鸡肉。

4 《传信适用方》卷三

4.1 方名

枳壳丸

4.2 组成

好厚枳壳不拘多少(去瓤,细切,麸炒黄色)。

4.3 主治

肉痔。

4.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细嚼,米饮或温酒送下,并用井花水淋洗。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每末1两,入胡桃肉1个,研匀,以蜜为丸,如弹子大。

5 《圣济总录》卷九

5.1 方名

枳壳丸

5.2 组成

枳壳(去瓤,微炒)1两半,羌活(去芦头)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人参1两半,羚羊角(镑)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2两,升麻2两,熟干地黄(焙)2两,黄连(去须)2两,甘菊花1两,干姜(炮)1两,薏苡仁(炒)1两,桂(去粗皮)1两。

5.3 主治

偏风不遂。

5.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温酒送下,1日2次。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圣济总录》卷十三

6.1 方名

枳壳丸

6.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赤茯苓(去黑皮)1两,防风(去叉)1两,人参1两,干姜(炮)1两,黄连(炒,去须)1两,薏苡仁1两,升麻1两,桂(去粗皮)1两,菊花2两,生干地黄(焙)2两,羌活(去芦头)1两半,羚羊角(镑)1两半。

6.3 主治

热毒风上攻头面。

6.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7.1 方名

枳壳丸

7.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2两,牵牛子(拣择)4两(1半炒,1半生,捣罗取粉1两半,余者不用),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槟榔半两(锉),木香1分。

7.3 功效

调顺三焦,平匀气脉,消痰滞,利胸膈,祛风,利大小肠。

7.4 主治

三焦约。少腹肿痛,不得大小便。

7.5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欲利加丸数。

7.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8.1 方名

枳壳丸

8.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人参半两,五味子半两,柴胡(去苗)半两,石斛(去根)1分,诃黎勒皮1分,甘草(炙,锉)1分。

8.3 功效

匀气宽膈。

8.4 主治

痰癖,胁肋刺痛。

8.5 用法用量

每服10-15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

9.1 方名

枳壳丸

9.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捣末,米醋2升别煎如青)1两,木香1两,薏苡仁1两,黄连(去须)1两,大黄(锉,炒)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蠡实(微炒)1两,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别研)1两。

9.3 主治

痃气急痛,呕吐酸水,食物多噎。

9.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煎黄耆汤送下,日晚再服。

9.5 制备方法

上除煎研外为末,入郁李仁同研匀,入枳壳煎中和搜,如硬入少炼熟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10.1 方名

枳壳丸

10.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人参1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石斛(去根)1两半,牛膝(酒浸,切,焙)1两半,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半,鹿角胶(炙燥)1两半,薏苡仁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犀角屑1两半,槟榔仁(锉)2两,诃黎勒皮2两。

10.3 主治

腰膝冷痛,气闷烦热。

10.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1日2次。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11.1 方名

枳壳丸

11.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白术1两,人参1两,甘草(炙,锉)1两,地骨皮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半。

11.3 主治

骨蒸劳瘦,饮食不为肌肤。

11.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米饮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圣济总录》卷一○○

12.1 方名

枳壳丸

12.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犀角(镑)半两,桑根白皮(炙,锉)1两,槟榔(煨)2个,柴胡(去苗)1两半,半夏(汤洗,焙干,为末,姜汁和作饼,晒干)1两,大黄(锉,醋拌炒)1两。

12.3 主治

走注疼痛,如锥刺皮肤;风气心腹四肢疼痛。

12.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酒送下。

1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13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13.1 方名

枳壳丸

13.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3两,生干地黄(焙)2两,防风(去叉)2两,五加皮(锉)2两,羌活(去芦头)1两,黄耆(锉)3两。

13.3 主治

毒气下注,脚膝肿赤作疮。

13.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早、晚食前温酒送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14.1 方名

枳壳丸

14.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防风(酒浸1宿,去叉,焙)半两,槐花(麸炒)半两,荆芥穗半两,薄荷半两,甘草(炙)半两。

14.3 主治

牡痔,肛边生鼠乳,出脓血。

1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米饮送下,1日3次,不拘时候。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15.1 方名

枳壳丸

15.2 组成

枳壳2两(浆水浸1日,去瓤,煮令烂,研作糊),木香(炒)1两。

15.3 主治

妊娠腹痛,一切气疾。

15.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15.5 制备方法

上将木香为末,和入枳壳糊内为丸,如梧桐子大。

16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16.1 方名

枳壳丸

16.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黄)4两,干姜(炮裂)2两,白术(锉,炒)3两,半夏2两(汤洗去滑,焙干)。

16.3 主治

妊娠痰盛,呕逆恶心,头目旋晕。

16.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渐加至20丸,食前温米饮送下。

1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7 《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17.1 方名

枳壳丸

17.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1分,诃黎勒(煨,去核)2两,当归(切,焙)3分,大黄(锉,炒)3分,防己3分,芍药(微炒)3分,郁李仁(酒浸,去皮)1两,木香半两,芎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牵牛子1两(炒,捣取半两用)。

17.3 主治

产后头面浮肿,两胁痛者。

17.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煎桑白皮、枣汤送下。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魏氏家藏方》卷七

18.1 方名

枳壳丸

18.2 组成

枳壳(用酸米醋浸3日,铫内炒焦黑,存性)。

18.3 主治

脏毒。

18.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9 《济生》卷四

19.1 方名

枳壳丸

19.2 组成

皂角(去黑皮,微炒)2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川大黄2两(锉,微炒),羌活(去芦)2两,木香(不见火)2两,橘红2两,桑白皮(蜜水炙)2两,香白芷2两。

19.3 主治

肠胃气壅风盛,大便秘实。

19.4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米饮或姜汤送下。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 《御药院方》卷三

20.1 方名

枳壳丸

20.2 组成

京三棱(炮)2两2钱,蓬莪术(炮)2两2钱,白术1两半,青皮(去白)1两半,陈皮(去白)1两半,白茯苓(去皮)1两半,槟榔1两,木香1两,枳壳(麸炒,去瓤)1两,半夏(汤洗7次)1两,黑牵牛3两(炒)。

20.3 功效

升降滞气,消化宿食,祛痰逐饮,美进饮食。

20.4 主治

中焦气涩,胸膈痞闷,食饮迟化,四肢困倦,呕哕恶心。

20.5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后温生姜汤送下。

20.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1 《卫生宝鉴》卷十八

21.1 方名

枳壳丸

21.2 组成

木香3钱,枳壳(麸炒)1两,麻仁(炒黄)1两,大黄1两。

21.3 功效

通气凉血润肠。

21.4 主治

产后大小便涩滞,及饭食不化。

21.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温水送下。

21.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2 《活幼心书》卷下

22.1 方名

枳壳丸

22.2 组成

枳壳不拘多少(锉片,麦面炒过,以清油润透1宿,焙干)。

22.3 主治

大腑虚闭,气连日不通,或痢后里急;小便热闭。

22.4 用法用量

儿小者,每服1-2丸,用甘草,糯米煎汤化下;儿大者,丸如绿豆大,每服30-50丸,食前温米清汤送下;小腑热闭,用车前子煎汤,候温,空心服之。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23 《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经验秘方》

23.1 方名

枳壳丸

23.2 组成

枳壳2两,好黄连2两。

23.3 主治

肠风下血。

23.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米饮汤送下。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以猪脏长1尺,入光草乌头2个在内,线结定两头,将2碗醋煮烂.去草乌,将猪脏研成膏,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24 《普济方》卷一九二引《经验良方》

24.1 方名

枳壳丸

24.2 组成

枳壳(炒)、香附子(炒,去毛)、茴香(微炒)、萝卜子(微炒)各等分。

24.3 主治

遍身黄肿,外肾亦肿。

24.4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空心煎橘叶汤送下。

2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5 《普济方》卷一八一

25.1 方名

枳壳丸

25.2 组成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蓬莪术半两,姜黄1钱,半夏(洗7次)1钱,甘松(去土)1钱,陈皮(去白)7钱半,大麦(炒)7钱半。

25.3 功效

消导滞气。

25.4 主治

酒食所伤,胸中噎塞不通。

25.5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后陈皮汤送下。

25.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6 《普济方》卷一九四

26.1 方名

枳壳丸

26.2 组成

枳壳、芫花各等分。

26.3 主治

蛊胀。

26.4 用法用量

每服数丸,温白汤送下。

26.5 制备方法

上用酽醋浸芫花透,将醋再煮枳壳烂,擂芫花为末,共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27 《普济方》卷二九七

27.1 方名

枳壳丸

27.2 组成

先穗子3两,皂角1两(去皮,酥炙黄),枳壳2两(去瓤,生)。

27.3 主治

肠风痔漏,久不愈者。

27.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服。

2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8 《梅氏验方新编》卷二

28.1 方名

枳壳丸

28.2 组成

枳壳(整个,去瓤)4两(每个入巴豆3粒,麻线十字扎定,用水5-6碗煮透,去豆,将枳壳切碎,晒干),橘红皮1两,青皮1两,广木香(不见火,研)3钱。

28.3 主治

噎膈。

28.4 用法用量

临卧服50丸。

2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陈老酒,陈粳米粉打糊为丸。

29 《麻症集成》卷三

29.1 方名

枳壳丸

29.2 组成

吴萸、枳壳、滑石、白芍、升麻、樗根皮。

29.3 主治

麻后白痢气滞。

29.4 用法用量

空心白汤送服。

29.5 制备方法

共研粉,乌梅肉和丸。

30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30.1 方名

枳壳丸

30.2 组成

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大黄(微炒)2两半。

30.3 主治

妊娠大便结塞不通,脐腹硬胀,不能安卧,气上喘逆。

30.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米饮送下。未通再服,以通为度。

3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1 《圣惠》卷五十

31.1 方名

枳壳丸

31.2 组成

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木香1两,槟榔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羚羊角屑1两,赤芍药1两,赤茯苓2两,前胡2两(去芦头)。

31.3 主治

膈气胀满,吃食妨闷,脚手烦疼,渐加羸瘦,四肢无力。

31.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3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2 《圣惠》卷二十四

32.1 方名

枳壳丸

32.2 组成

枳壳3两(麸炒微黄,去瓤),天门冬1两半(去心,焙),独活1两半,白蒺藜1两半(微炒,去刺),牛蒡子1两,薏苡仁1两。

32.3 主治

风热,头面皮肤瘙痒,烦痰,生痛。

32.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以温水送下。

3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圣惠》卷八十八

33.1 方名

枳壳丸

33.2 别名

调中丸

33.3 组成

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木香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赤茯苓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柴胡3分(去苗),桂心1分。

33.4 主治

小儿乳癖,呕吐,腹胀实热。

33.5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温水化破服之,1日3次。

3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33.7 附注

调中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34 《普济方》卷三九三引《全婴方》

34.1 方名

枳壳丸

34.2 组成

半夏(炮7次,炒)、枳壳(麸炒)。

34.3 主治

婴儿百日外,腹胀气粗,心下满急;及腹胀咳嗽。

3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皂子橘皮汤送下。

3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姜汁糊为丸,如小豆大,小者芥子大。

35 《圣惠》卷五十一

35.1 方名

枳壳丸

35.2 组成

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石膏1两(研,水飞),牛蒡子半两(微炒),前胡1两(去芦头),防风半两(去芦头),羚羊角屑3分,赤茯苓3分,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35.3 主治

痰热,心膈烦满,头痛目旋运,不纳饮食。

35.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良久,煎竹叶汤送下。

3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6 《圣惠》卷五十八

36.1 方名

枳壳丸

36.2 组成

枳亮1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川芒消1两。

36.3 主治

大肠结实。

36.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

3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7 《圣惠》卷五十九

37.1 方名

枳壳丸

37.2 组成

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连1两(去须,微炒),芜荑仁1两(微炒)。

37.3 主治

气痢,久不止。

37.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3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

38 《圣惠》卷六十五

38.1 方名

枳壳丸

38.2 别名

苦参丸

38.3 组成

枳壳4两(麸炒微黄,去瓤),苦参8两(锉)。

38.4 主治

一切风热生疮疥。

38.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以温酒送下。

3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8.7 附注

苦参丸(《圣济总录》卷十八)。

39 《圣惠》卷六十六

39.1 方名

枳壳丸

39.2 组成

枳壳1两半(麸炒微黄,去瓤),玄参1两,漏芦1两半,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黄耆2两(锉),营实1两,牛蒡子2两(微炒),露蜂房半两(微炙)。

39.3 主治

瘰疬结肿,穿溃生脓。

39.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3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0 《圣惠》卷七十一

40.1 方名

枳壳丸

40.2 组成

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槟榔半两,桂心3分,吴茱萸半两,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当归半两(锉,微炒),诃黎勒皮3分,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芎半两,木香半两。

40.3 主治

妇人心腹气滞,两胁胀痛,不能饮食。

40.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暖酒送下。

4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1 《圣惠》卷七十五

41.1 方名

枳壳丸

41.2 组成

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人参1两(去芦头),肉桂1两(去皱皮),白术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葛根1两(锉),白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41.3 主治

妊娠恶阻,心中烦闷,头眩,闻食气即呕逆,四肢无力,不自胜举。

41.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生姜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4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