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rectum[朗道汉英字典]
recta[朗道汉英字典]
Chéngjīn BL56[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ícháng(穴)[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X2(穴)[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ectum(穴)[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经穴别名·直肠
穴位 | 承筋 | ||
---|---|---|---|
汉语拼音 | Chengjin | ||
罗马拼音 | Chengchin | ||
美国英译名 | Supporting Ligaments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56 | |
日本 | 56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56 | |
富耶氏 | |||
德国 | B56 | ||
英国 | B56 | ||
美国 | BI56 |
承筋为经穴名(Chéngjīn BL56)[3]。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腨肠、直肠[4]。属足太阳膀胱经。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肠肌处,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门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肠脱垂,腰腿拘急疼痛,现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腓肠肌麻痹,便秘等。
5.1 承筋的别名
腨肠、直肠(《针灸甲乙经》),踹肠(《备急千金要方》),直肠(《太平圣惠方》)。
5.2 出处
5.3 穴名解
承即承受,筋即筋肉,此穴在腓肠肌处,是小腿承受重力主要筋肉,故名承筋。
承,有受义,迎也,又佐也。筋,指肌腱、韧带等。《说文》:“筋,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本穴在腨肠肌之凸,为足太阳之经筋。其别者,结于腨外,两者相合,为承受筋肉之力处,故名“承筋”,又名“腨肠”。[5]
5.4 所属部位
5.5 承筋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承筋穴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区,胭国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俯卧取穴。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面,腘窝横纹中点直下5寸,当腓肠肌肌腹中央;或于合阳与承山两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另说“在胫后,从脚跟上七寸”(《备急千金要方》);“从仆参量上合九寸。一法:居承山上一寸”(《循经考穴编》);“在合阳下二寸”(《针灸集成》)。
5.6 承筋穴的取法
承筋穴位于小腿后区,胭国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肌腹之间。俯卧取穴。
5.7 承筋穴穴位解剖
承筋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股后皮神经分布。胫神经在腘窝上角处由坐骨神经分出,然后垂直下降至腘窝下角,在腘窝内的位置最浅,即在腘动、静脉的浅层。神经和血管穿比目鱼肌腱弓,进入小腿深、浅两群肌肉之间。神经由腘动脉的后方,渐至动脉外侧下降,没途发出若干分支,支配小腿后肌群、膝关节及小腿皮肤。胫神经和腘动脉的体表投影在股骨内、外侧髁连线中点,至内踝与跟腱连线中点的连线。
5.7.1 层次解剖
5.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腓肠内侧神经本干、小隐静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本干经过[8]。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并有小隐静脉和深层的胫后动、静脉通过。
5.8 承筋穴的功效与作用
承筋穴有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胫痹不仁、脚腨酸重、霍乱转筋诸疾,腨肠主治筋,故本穴治症多在于筋,针之可使筋肉恢复承受作用。
承筋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膀胱经脉循行于下肢后面,取之可通调太阳经气,常以治疗下肢病为主[9]。
5.9 承筋穴主治病证
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门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下肢麻痹,痔疾,腰背拘急,便血,直肠脱垂,腰腿拘急疼痛,现代又多用承筋穴治疗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腓肠肌麻痹,便秘等。
承筋穴主治腰腿、肛门等疾患:如腰背疼痛、脚踹酸重、霍乱转筋、足跟痛、大便难、痔疮、脱肛、头痛、鼻衄、癫疾、瘾疹等。
承筋穴主治腰背痛,小腿痛,膝酸重,痔疮,霍乱转筋;以及腓长肌痉挛,下肢麻痹等。
5.10 刺灸法
5.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足底放散。
直刺1~2寸。
5.10.2 灸法
可灸。
5.11 承筋穴的配伍
承筋配阳陵泉、足三里,有健脾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篡后出、瘛疭、脚腨酸重、战栗不能久立、脚急肿、跗痛筋足挛、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难,承筋主之。大肠实则腰背痛、寒痹转筋、头眩痛,虚则鼻衄癫疾、腰痛,溅溅然汗出,令人欲食而走,承筋主之。
6 人体部位名·直肠
直肠(rectum)为人体部位名。是指乙状结肠末端与齿线之间的一段肠管[10]。即大肠的末端。以其直通肛门,故名[11]。
直肠(rectum)位于盆腔内(图2-23),全长约15~16厘米,从第3骶椎平面贴骶尾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终于肛门,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analcanal,长约3~4厘米。直肠的肌膜和其它部分一样,也是由外纵、内环两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肛门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可阻止粪便的排出。
直肠上端在第2~3骶椎水平与乙状结肠相连结,在骶尾骨前面下行,于尾骨尖稍下方终止于齿线,并与肛管相连。直肠全长12cm。直肠上部与骶骨曲度一起形成骶曲,同时由于直肠腔大小在上端与乙状结肠同,下端则扩大为直肠壶腹,壶腹前壁向前膨出,与肛管几成直角形成会阴曲。因此,在行肠镜检查时应注意此解剖特点。肠管上1/3前面和两侧为腹膜所遮盖,中1/3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为直肠膀胱凹陷或直肠子宫凹陷,此凹陷为直立位腹腔最低点。直肠下1/3完全在腹腔外。直肠壁肌层与结肠相同,直肠肌层在其下部肥厚成为肛门内括约肌。直肠内表面是一层较厚的粘膜,直肠粘膜有三个呈半月形的横皱襞,又称直肠办。上皱襞在齿线上12cm处,是直肠与乙状结肠的分界皱襞。中皱襞位于右侧壁,在齿线上8cm处,相当于腹膜直肠返折处。下皱襞位于左前壁,在齿线上5cm处。
直肠下端粘膜有6~10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隐窝底部有肛腺体的导管开口,肛腺分布于粘膜下呈分支状,部分分支可穿透肛管周围组织。肛腺分泌的粘液有润滑直肠下端的作用。如果人体抵抗能力下降,肛隐窝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隐窝炎和肛周脓肿。在直肠柱下部有2~6个米粒大小、黄白色的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肛窦炎时,肛乳头可肿大,反复炎性刺激时,肛乳头可呈纤维性增生,或呈乳头瘤样改变。
肛门与直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排便、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正常情况下,当储存于乙状结肠的粪便经肠蠕动下行到直肠内时,使直肠下端膨胀产生便意,同时外括约肌松弛,肛提肌收缩使粪便排出。
7 古病名
直肠为古病名,又称直肠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药食方入口而即下者,名曰直肠。”
直肠泻为病证名。指饮食不化随即泻出。又称直肠泄、直肠、直腹泄。《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药与食入口即泻下者,名直肠泻。”《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直肠泻,食入辄下完谷,参附理中汤加诃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香散加人参、白术,以伏龙肝汤煎服,或大断丸。也有把食入即下之急暴者称直肠症,日久者称录食泻。《症因脉治》卷四:“直肠之症,急症暴症,录食之泻,久病缓病。”
8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6.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77.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59.
-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0.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5-256.
-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5-86.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5-256.
- ^ [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