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营

目录

1 拼音

zhèng yíng

2 英文参考

Zhèngyíng GB17[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èngyí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1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1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正营
汉语拼音Zhengying
罗马拼音Chengying
美国英译名Upright Camp
各国代号中国GB17
日本17
法国莫兰特氏VB13
富耶氏
德国G17
英国G17
美国GB17

正营为经穴名(Zhèngyíng GB17)[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1]。正营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会穴[1][2]。正营是惶恐不安的意思,本穴善治惶恐不安等神志病,故名正营[2]。正营穴主治头部疾患:如头痛,眩晕,齿痛,唇吻强急,呕吐,头痛,目眩,偏头痛,唇吻急强,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正营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牙痛,视神经萎缩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正营,在目窗后一寸。

5 穴名解

正营是惶恐不安的意思,本穴善治惶恐不安等神志病,故名正营[2]

正,《礼记·玉藻》:“士前后正。”孔颖达硫:“正谓不邪也,直而不邪谓之正,方而不邪亦谓之正。”营,有居、上之义。又有穴窟之义。营为春气在头之象。正营者,春气在头,脉气荣茂旺盛也。正者遇也,营者集也。正营,又是惶恐不安之意。《汉书·王莽传》:“人民正营。”正与其功用有关。室之向明者为正室,天子之离宫别馆为营室。人之神智在脑,脑为一身之主宰,犹人世之君主也。本穴有关治脑,犹天子之营室也,在头部三行五穴之中,在目窗穴正上,正当冠状缝中,犹似营窟,为脑输送营气,《黄帝内经素问》:“营主血,目得血则明。”故名正营。穴在头顶正中横线上,像少阳升发荣茂之气,功能安神定惊也。其所治症,为头项偏痛、目不明等症。[3]

6 特异性

正营是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会穴[3][3]

7 所属部位

前头[4]

8 正营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正营穴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5]

正营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2.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5]

正营穴位于头顶部,当瞳孔直上入发际2.5寸处;或于头临泣后2寸取穴[5]

另说在入发际2.5寸(《千金翼方》);“目窗后一寸五分”,即入发际3.5寸(《针灸大成》) 。

正营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正营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正营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正营穴在前头部的位置(肌肉)

正营穴在前头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正营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目窗后1寸,在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5]

正营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2.5寸,瞳孔直上。正坐仰靠取穴[5]

正坐或仰卧位,在目窗后1寸处,当头临泣穴与风池穴的连线上取穴;或头临泣直上2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取前发际到百会(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的中点作一水平线,再找到目窗(正坐,眼向前平视,自眉中直上,前发际直上2横指处即是目窗穴)作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即是正营穴[7]

10 正营穴穴位解剖

正营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顶骨)。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着额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帽状腱膜下结缔组织。腱膜下结缔组织为疏松结缔组织形成,因此,又称腱膜下间隙,位于帽状腱膜和颅顶骨膜之间。由于该间隙在颅顶部的范围非常广泛,其向前可达眶部,向后达上项线(枕骨)。此间隙内出血时,常形成较大血肿,血液的瘀斑可到上眼脸的皮下。因该隙内的血管,可通过导血管与板障静脉与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相交通,颅外的感染,经此途径至颅内。因此,把此间隙的颅顶部称为危险区,针刺时应严格注重消毒。(参看目窗穴)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7]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枕大神经、耳颞神经、眶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8]

布有额神经和枕大神经吻合支;并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8]

11 正营穴的功效与作用

正营穴具有平肝明目,疏风止痛的功效。

正营穴有清胆热、通经络的作用[8]

正营穴系胆经与阳维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之功[8]

12 正营穴主治病证

正营穴主治头部疾患:如头痛,眩晕,齿痛,唇吻强急,呕吐,头痛,目眩,偏头痛,唇吻急强,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正营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牙痛,视神经萎缩等。

正营穴主治头部疾患:如头痛、眩晕、齿痛、唇吻强急、呕吐等[8]

正营穴主治头痛、目眩、唇吻强急、齿痛[8]

正营穴主治偏头痛,目眩,齿痛等[8]

正营穴主治偏头痛,眩晕,齿痛,唇吻急强;颈项强痛[8]

现代又多用正营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齿龈炎等[8]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视神经萎缩;

3.其它:呕吐。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8][8]

平刺0.5~0.8寸[8][8],局部有酸胀感[8],或向周围扩散[8]

13.2 灸法

可灸[8][8]

艾条灸5~10分钟[8]

艾条灸5~10分钟。

14 正营穴的配伍

正营配风池、头维、外关,有散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正营配风池、头维、率谷、太阳、外关,治偏头痛[8]

正营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牙关不利,牙痛。

正营配颊车、下关、太阳、合谷,治牙关不利、牙痛[8]

正营配风池、内关、印堂,有定眩止呕的作用,主治目眩,呕吐。

正营配风池、行间、内关、印堂,治目眩、呕吐[8]

15 特效按摩

头痛头晕时,用手指指腹掐揉正营穴,可快速缓解[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针灸甲乙经》:上齿龋痛,恶风寒,正营主之。

《针灸大成》:主目眩瞑,头项偏痛,牙齿痛,唇吻急强,齿龋痛。

《类经图翼》:主治头痛目眩,齿龋痛,唇吻强急。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7.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9.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