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

目录

1 拼音

zhēn cì shǒu fǎ

2 英文参考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针刺手法概指针刺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有时总指针刺时(包括进针、运针及出针)所使用的各种操作方法。有时专指运针时所使用的各种促使针刺得气或保持与加强针感以及各种针刺补泻的方法。近人有将其中主要的、单一的方法称为基本手法,由两种以上单一的方法组合起来的称综合手法,在针刺过程中只起配合作用的称辅助手法,又专称区分补泻的方法为补泻手法[1]

4 针刺的操作方法

针刺手法指针刺时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包括进针、运针和出针。

入速出缓:《流注指微赋》:“针入贵速,既入徐进;针出贵缓,急则多伤。”这是自《内经》以来首次论述进针与出针的技巧和原则。

双手配合:《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阐明了左右手配合进针的要领。“右手轻而徐入”指针尖透皮后的缓慢进针的手法,在透皮时仍需重而速,才可能进针无痛。

项目操   作   法目     的
针入迅速将针尖刺入皮下减轻、免除进针疼痛,准确掌握针刺深度,以免刺皮伤肉、刺肉伤筋、刺筋伤骨。徐入还能更好地体会针下感应,密意守气,施行补泻操作。
既入缓缓将针进到所需的深度
针出先将针缓慢上提,轻度捻转令针体松动,再上提至皮下,然后如拔毫毛般迅速出针避免损伤穴位组织,当针身有肌纤维缠绕,或体位移动致滞针、弯针时,更应徐缓出针。

5 运针时所用的促使针刺得气、保持与加强针感、针刺补泻的方法

专指运针时所使用的各种促使针刺得气,或保持与加强针感,以及针刺补泻的方法。

5.1 导气法

《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概述:导气法是入针和出针速度均匀缓慢的针刺法,调气法之一。本法与“疾而徐”、“徐而疾”不同速度的针刺法大不相同,相当于近人所称“平补平泻”法。

目的:使邪气(逆乱、郁结之气)散溢,真气(经气)得以通畅。

5.2 营卫补泻法

原则:《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卫为阳,行于体表;荣血属阴,在里,行于经脉之中。补应取卫阳之气,泻应弃置荣血。

方法:《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纳)之,是谓补;动而伸(提)之,是谓泻”。《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其实也”。

方 法《 难   经 》后  世  医  家
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引卫分阳气深入以纳之先浅后深,紧按慢提
进针到深层得气后,将针动而上提,引荣血从阴分向外散之先深后浅,紧提慢按

5.3 针刺深浅法

依荣卫分深浅

《难经》主张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

《难经·七十一难》:“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营”。

类 别原  则方      法
刺 卫刺卫无伤营浅刺,沿皮横刺(卧针)
刺 营刺荣无伤卫先用左手按压穴位,

使浅层卫气散开后再针刺

5.4 四时针刺法

《难经》不但主张因四时季节不同,针刺深浅有别,而且还提出因四时不同取穴针刺亦有差异。

《七十四难》:“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六十五难》:“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合者北方冬也……。”

《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肝主满),荥主身热(心主热),俞主体重节痛(脾主重),经主喘咳寒热(肺主咳喘),合主逆气而泄(肾主泄)。”

这种将五输穴分四时而刺的主张,与《内经》有关内容有区别,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6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