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Cuánzhú BL2[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穴位 | 攒竹 | ||
---|---|---|---|
汉语拼音 | Cuanzhu | ||
罗马拼音 | Tsanchu | ||
美国英译名 | Driling Bamboo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BL2 | |
日本 | 2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2 | |
富耶氏 | V2 | ||
德国 | B2 | ||
英国 | B2 | ||
美国 | BI2 |
攒竹为经穴名(Cuánzhú BL2)[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3]。属足太阳膀胱经。攒指簇聚,竹指竹子,该穴在眉头,眉如竹叶簇聚,故名攒竹。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前额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近视,眼睑𥆧动,面瘫,头痛,目眩,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𥆧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面痛,眼睑下垂,腰痛,面神经麻痹,现代又多用攒竹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白斑,神经性头痛等。攒竹穴为治疗眼疾和面瘫的常用穴[4]。
10 员在穴穴位解剖
攒竹穴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眼轮匝肌。有额动、静脉。分布着额神经内侧支。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支配。皮下组织内有眶上动、静脉的分支。枕额肌的额腹和眼轮匝肌的眶部肌纤维互相移行。以上诸肌均属表情肌,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动脉来自眼动脉的终支额动脉。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员在穴主治病症
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前额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近视,眼睑𥆧动,面瘫,头痛,目眩,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𥆧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面痛,眼睑下垂,腰痛,面神经麻痹,现代又多用攒竹穴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白斑,神经性头痛等。
攒竹穴主治前额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近视、眼睑(+目闰)动、面瘫。
攒竹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𥆧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
攒竹穴主治头痛,眉棱骨痛,面瘫,面痛,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迎风流泪;腰痛。
攒竹穴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𥆧动,眉棱骨痛,以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现代又多用攒竹穴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白斑、面神经麻痹、神经性头痛等。
攒竹穴治瘛疭、戴眼、头目风热诸疾。小儿患天吊,一老中医以毫针针刺攒竹及眉上,共取三穴,稍微捻转,其睛立正,病家叹为神奇。
1.五官科系统疾病:近视眼,泪囊炎,视力减退,急性结膜炎,眼肌痉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治疗眼病,可向下斜刺0.3~0.5寸;
平刺0.5~0.8寸。
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0.8寸,局部有麻胀感并向眼眶放散;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13.2 灸法
不灸。
攒竹穴禁灸。
不宜灸。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头风痛、鼻鼽衄、眉头痛、善嚏、目如欲脱、汗出寒热、面赤、颊中痛、颈椎不可左右顾、目系急、瘛疭,攒竹主之。痔痛,攒竹主之。小儿痫发、目上插,攒竹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项强急痛不可顾,痫发瘛疭,狂走不得卧,心中烦。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眼中赤痛及睑瞤动。
16 研究进展
16.1 针刺麻醉
16.1.1 对眼部手术有良好的针刺麻醉效应
如以攒竹透睛明对斜视患者进行手术麻醉,其优良率达85.86%,并证明同侧较对侧效果好,留针比不留针效果好,耐痛阈、两点辨别测定均支持同侧效果优于对侧,并与手术评级相符。
16.1.2 对胃的大部分切除有良好的针刺麻醉效应
采用攒竹透攒竹、听会,针刺对胃的大部分切除进行观察,经比较发现,此法较采用腹部腧穴针刺麻醉效果好,可使内脏牵拉反应较轻。证实针刺麻醉优良率较高。
16.2 减慢心率
16.3 抑制膈肌痉挛
16.4 治疗呃逆
指压或针刺攒竹,治疗85例,有很好疗效。
16.5 治疗眶上神经痛
16.6 痔疮术后疼痛
针刺治疗75例,有很好疗效。
16.7 治疗腰背痛、腰扭伤
据报道针攒竹为主,治疗453例,有很好疗效。
16.8 治疗眼肌无力
据报道针攒竹等,治疗365例,有很好疗效。
16.9 治疗急性结膜炎
16.10 治疗视神经萎缩
据报道取攒竹等,治疗53例,69只眼,有较好疗效。跟踪1年,视力未再下降。
16.11 治疗眼睑痉挛
1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4.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0.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81.
- ^ [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4.
- ^ [5]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5.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24.
- ^ [10]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