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矛头蝮

目录

1 拼音

yuán máo tóu fù

2 中文名

原矛头蝮

3 拉丁名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Cantor,1839)

4 俗名

烙铁头

5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6 中文科名

蝰科,蝮亚科

7 中文属名

原矛头蝮属

8 采集描述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442-445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37-138

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P.34H.

Sugihara, M. Moriura, T. Nikai,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lethal, hemorrhagic protein,"Mucrotoxin A", from the venom of the Chinese habu snake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Toxicon21 (1983) 247-255.

C.L. Ho, C.M. Teng, C.Y. Lee, Presynaptic and musculotropic effects of a basic phospholipase A2 from the Formosan habu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venom. Toxicon 22 (1984) 813-816.

覃公平,中国毒蛇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 形态

原矛头蝮头侧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1152/204mm,雌1028/282mm。头较窄长,三角形,吻鳞明显;蛇体较长;尾较长而末端较细,有缠绕性。背面棕褐色到红褐色,正背有一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中心色略浅,这些斑点在有的地方前后连接,形成波状脊纹。体侧尚各有一行暗紫色斑块。腹面浅褐色,每一腹鳞有由深棕色细点组成的斑块若干,整体上交织成深浅错综的网纹。头背棕褐,有一略呈“∧”形的暗褐色斑,眼后到颈侧有一暗褐色纵纹线,唇缘色稍浅;头腹浅褐色,有的散以深棕色细点。鼻间鳞较头背其他鳞片略大;眶上鳞为头背最大鳞片;头背其余鳞片粒状。上颌骨着生中空的管牙,有颊窝。

10 鉴别特征

原矛头蝮有颊窝,头背都是小鳞片;体色棕黄或红褐,背脊有一行暗紫色波状纹。体色与山烙铁头蛇相近,区别在于本种头背左右眶上鳞间一横排有小鳞11~18枚,左右鼻间鳞相隔2~6枚小鳞片。

11 地理分布

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缅甸,孟加拉国。

12 生态生物学资料

原矛头蝮生活于丘陵及山区,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有时进入室内。白天虽可见到,但主要于晚上外出活动觅食。吃鸟、鼠、蛙、蛇及食虫目动物。卵生,多在7~8月产卵,每产5~13枚。

13 有毒/泌毒部位

管牙

14 毒素类型

血循毒类

15 毒性

原矛头蝮蛇毒液中含有一种被命名为Mucrotoxin A的出血毒素,引起内脏广泛出血。出血毒素能引起较强的局部效应,包括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出血毒素引起的损伤出现速度较快,往往来不及施以抗血清治疗,因此很难治疗,这种病变往往引起蛇伤病人肢体坏死,有时不得不截肢。出血毒素引起的出血作用强弱依不同蛇毒及剂量大小而有变化,弱者只是引起伤口或注射部位皮内或皮下少量出血;较重者可以引起伤口或注射部位附件组织或肌肉大面积出血;严重者不但伤口和注射部位出血,而且引起内脏器官广泛出血。

16 中毒途径

咬伤

17 毒素信息

17.1 磷脂酶A2

17.1.1 分子中文名

磷脂酶A2

17.1.2 分子英文名

Phospholipase A2

17.1.3 蛋白质序列

参考文献:

http://www.ncbi.nlm.nih.gov/protein/Q2PWA3.1

17.1.4 生物学活性

磷脂酶A2能够在磷脂甘油部分的磷脂酰基(sn-2)位点选择性断裂酯键 生成的产物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

参考文献:

马安德, 吴少瑜, 张嘉杰, 李志琴, 徐 伟, 文晓芸, 余乐, 吴曙光. 2006. 一种新的蝮蛇蛇毒磷脂酶 A2 同源物的分离纯化及其对 Hep3B 细胞基因谱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6(1):7 5-79.

17.2 蛇毒金属蛋白酶

17.2.1 分子中文名

蛇毒金属蛋白酶

17.2.2 分子英文名

Snake venom metalloproteinas,SVMPs

17.2.3 蛋白质序列

参考文献:

http://www.ncbi.nlm.nih.gov/protein/4J4M_B

17.2.4 空间结构

参考文献:

http://www.ncbi.nlm.nih.gov/Structure/mmdb/mmdbsrv.cgi?Dopt=s&uid=111666

17.2.5 生物学活性

具有水解基底膜、细胞外基质、促细胞凋亡、抑制血小板聚集、水解胶原和纤维蛋白原、诱导白细胞滚动等作用

参考文献:

张雷, 刘明华. 2013. 蛇毒金属蛋白酶[J].中国急求医学. 33(11): 1040-1044.

17.3 L-氨基酸氧化酶

17.3.1 分子中文名

L-氨基酸氧化酶

17.3.2 分子英文名

L-amino-acid oxidase,LAAO

17.3.3 蛋白质序列

参考文献:

http://www.ncbi.nlm.nih.gov/protein/124015194

17.3.4 生物学活性

具有FAD或 FMN亚基,它催化 L-氨基酸的氧化脱氨,生成 α-酮酸、氨和过氧化氢,具有抗菌活性。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具有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细胞毒性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具有出血或溶血活性、引起水肿及抗细菌、抗艾滋病病毒的特性。

参考文献:

Curti B, Ronchi S, Simonetta PM. 1992. D- and L-amino acid oxidases. In Mueller F (Ed.).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of Flavoenzyme, vol. 3. CRC Press, Boca Roton, FL;pp.69-9.

Nathan I, Dilansky A, Yirmiyahu T.1982.Impairment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by Echiscolorata venom mediated by L—amino acid oxidase or H202[J].Thromb.Haemost. 48: 277—282.

齐元麟. 2011. 中华眼镜蛇L-氨基酸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D]. 博士论文. 福州市: 福建医科大学.

张云, 郑永唐, 张玉洁, 王建华, 李文辉. 2004. 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在制备艾滋病治疗药物中的应用[P].中国专利:03117417.5,9,8.

18 可能的中毒症状

伤口肿胀、出血、疼痛剧烈,持续时同亦较长且有烧灼感,伤口周围红肿,可有水泡、血泡及瘀点、瘀斑,刨口局部可形成溃疡,肿胀沿肢体蔓延,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有皮下瘀血,血液凝固时间延长,当毒素扩散到全身,即有全身不适等表现,如头昏、眼花、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皮下出血、五官出血、便血、血尿及全身内脏出血、血压下降、四肢冰冷、休克以致昏迷。

参考文献:

庞丕万. 2007. 烙铁头蛇咬伤引起中毒的临床报告[J]. 蛇志, 19(4): 287-288.

19 可能的治疗方案

局部消毒后给于点状加压止血(不切开消毒),肿胀疼痛明显时用50%硫酸镁溶液外敷,注射抗毒血清10 m1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点滴,并局部注射3-5ml,使用止血抗纤溶药(止血敏、维生素K、止血芳酸或止血环酸)和山莨菪碱(654—3)加地塞米松静脉点滴,根据需要注射新鲜血或血浆,口服中草药和蛇药,对抗感染、止痛等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庞丕万.2007. 烙铁头蛇咬伤引起中毒的临床报告[J]. 蛇志, 19(4): 287-288.

20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