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贝类

目录

1 拼音

yǒu dú bèi lèi

2 概述

贝类种类繁多,在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常有各种贝类可食,如误食有毒的贝类将会发生一定程度中毒。

螺,全世界已知约8万种。常见毒螺有:节棘骨螺、蛎敌荔枝螺(辣螺)、红带织纹螺(乌螺、割香螺)、泥东风螺、泥螺(青螺、梅螺)、地纹芋螺和织绵芋螺。[1]

3 有毒贝类中毒

地纹芋螺刺毒对小鼠的LD50为0.2~1.3mg/kg。芋螺的主要毒作用是引起中毒动物的弛缓性麻痹。螺的肝脏、鳃下腺、唾液腺有毒.,误食过量可引起中毒。[1]

当可食的贝类被毒化后食用也可引起中毒。毒化原因与“赤潮”有关,贝类摄食有毒藻类,其自身不中毒,但能聚集和蓄积藻类的毒素,造成食用者中毒。[1]

有毒贝类毒素主要储存在肝脏和胰腺,目前检测出的毒素种类可达十余种,如毒蛤的消化腺和肝脏的毒素为3,4,6-三烷基四氢嘌呤,海兔毒为芳香异环溴化物,其毒性多以神经麻痹为主。[1]

3.1 诊断

有毒贝类中毒的诊断要点为[2] :

1.病史有食用毒贝类过量或食贝方法不当史。

2.临床表现

(1)神经型:以神经麻痹为主,引起中毒的贝类有贻贝、蛤仔、扇贝、东风螺等,含毒成分主要是石方蛤毒素。

潜伏期一般为0.5~3h,早期有唇、舌、手指麻木感,继之四肢末端和颈部麻痹、运动麻痹,伴发音困难、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死亡常发生在2~12h内,死前神志清楚。如病后24h仍存活,预后良好。

(2)肝型:引起中毒的贝类有蛤仔、巨牡蛎等,含毒成分为贝毒素,有毒部分为肝脏。

潜伏期为一般24~48h,早期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痛、乏力、低热等,在肩胛部、胸部、上臂、下肢等处有粟粒大小红色或暗红色出血斑,牙龈、皮下亦可出血。严重者可有呕血、黄疸、肝功能异常,可发生肝性脑病,预后不良。

(3)日光性皮炎型:此型主要因大量食用泥螺而中毒。泥螺含有光敏感性物质,进食后可致光敏感性皮炎。如泥螺被细菌污染可致细菌性食物中毒。

潜伏期1~7d,一般为3d,初期日光照射部位可出现水肿、潮红、蚁走感、瘙痒、水疱、糜烂等伴腹痛、腹泻。

3.2 治疗

有毒贝类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

1.清除毒物:催吐、洗胃,5%碳酸氢钠溶液或清水洗胃。

2.阿托品1mg肌注,维生素B1、B6肌注缓解神经麻痹或心动过缓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3.泥螺中毒者应避免日晒,予抗组胺药,重者给予糖皮质激素。

4.避光:光敏性皮炎可局部涂以氯苯那敏膏或氟氢可的松软膏。

5.补液,利尿加快毒素排出。

6.全身支持和对症治疗。

3.3 预防

避免进食有毒贝类,食泥螺要注意卫生,不宜多食,有过敏史者忌食用。[3]

4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00.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00-301.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0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