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经穴名·印堂
穴位 | 印堂 | ||
---|---|---|---|
汉语拼音 | Yintang | ||
罗马拼音 | |||
美国英译名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V29 | |
日本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
富耶氏 | |||
德国 | |||
英国 | |||
美国 |
印堂为经穴名(YìnTáng GV29)[1][2]。出《针灸大成》。别名曲眉(《千金翼方》)。属督脉。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鼻内脓疙疽等。
3.1 别名
3.2 出处
3.3 所属部位
额
3.4 印堂穴的定位
、
3.5 印堂穴的取法
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3.6 印堂穴穴位解剖
印堂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3.7 印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印堂穴位于两眉之间,具有安神醒脑、宣通鼻窍作用,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鼻疾等。
3.8 主治疾病
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鼻内脓疙疽等。
印堂穴主治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
印堂穴主治神志病:痴呆,痫证,失眠,健忘;鼻病:鼻塞,鼻衄,鼻渊;其他病:头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颜面疔疮。
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目赤肿痛、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等。此穴治病举列:“穴道指压法治疗鼻内脓疙疽” 。
3.9 刺灸法
3.9.1 刺法
提捏进针,从上向下平刺0.3~0.5寸,得气时局部胀痛;平刺透左、右攒竹,眉棱骨,局部有胀痛感;平刺透山根,鼻部酸胀;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9.2 灸法
可灸。
可温灸。
3.10 印堂穴的配伍
印堂配迎香、合谷,有清热宣肺,利鼻窍的作用。治鼻炎、鼻渊,鼻塞。
印堂配太阳、阿是穴、太冲,有平肝潜阳,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
3.11 特效按摩
若头痛、失眠、血压升高时,印堂就会晦暗,这时可以用中指指腹点按印堂穴3~5分钟,不适感觉就会得到缓解。
3.12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印堂,在两眉间宛宛中,斜一分沿皮先透左攒竹行补泻后,转归元穴,退右攒竹,依上补泻,可灸七壮。小儿惊风,灸七壮,大哭者为效,不哭者难治,随症急慢补泻,急者慢补,慢者急泻,通神之穴也。
《医学纲目》:头重如石,印堂一分,沿皮透攒竹,先左后右,弹针出血。
《外治寿世方》:伤寒衄血,井水磨黄芩、白及涂山根。又白及磨本人鼻血,涂山根。又纸浸白及水,贴眉心,或切白及片,贴眉心。重舌,黄柏浸苦竹沥点之。又巴豆半粒,饭四五粒,共捣烂为饼,如黄豆大,贴在印堂中,待四周起泡,去之即愈。各项舌病皆效。
3.13 印堂穴研究进展
3.13.1 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
动物实验模拟“印堂”、“百会”电针刺激,可使大鼠脑内5-HT含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另外,电针二穴可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尿中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排出量明显增加。说明电针刺激可影响中枢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
3.13.2 治疗过敏性鼻炎
4 经外奇穴名·印堂
印堂(yìntáng EX-HN3)为经外奇穴名[4][5][6]。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4.1 拼音
yìntáng
4.2 代号
EX-HN3
4.3 印堂穴的定位
4.4 印堂穴穴位解剖
印堂穴下布有滑车上神经的睑上支,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通过。
4.4.1 层次解剖
4.4.2 穴区神经、血管
4.5 印堂穴的功效与作用
4.6 功能主治
印堂穴主治头痛,眩晕,感冒,目痛,鼻衄,失眠,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以及鼻炎,高血压等。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沿皮刺0.5~1寸。
4.7.2 灸法
可灸。
艾条灸5~10分钟。
5 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5.1 印堂穴的定位
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5.2 取法
5.3 解剖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5.4 功用
5.5 主治疾病
5.6 刺灸法
6 体表部位·印堂
印堂为体表部位。印堂为阙之别名。阙又称阙中,印堂[8][9]。俗称眉心。《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阙者,眉间也。”即两眉之间。阙之上称阙上。督脉所过。古人认为这个部位可作为望肺部疾病的参考。
7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9.
- ^ [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8.
- ^ [3]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3.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1.
-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1.
-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71.
-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