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Yīnxī HT6[中国针灸学词典]
Chángqiáng GVl[中国针灸学词典]
yīnxì[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T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4 经穴名·阴郄
穴位 | 阴郄 | ||
---|---|---|---|
汉语拼音 | Yingxi | ||
罗马拼音 | Yinhsi | ||
美国英译名 | Yin Tortuosity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HT6 | |
日本 | 6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C6 | |
富耶氏 | |||
德国 | H6 | ||
英国 | H6 | ||
美国 | He6 |
阴郄(Yīnxì[1]、H6、HT6、Yīnxī HT6[2])为经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甲乙经》名手少阴郄[3]。《外台秘要》作少阴郄。属手少阴心经。阴郄是手少阴心经的郄穴。阴为阳之对,郄即孔隙,此穴为手少阴经之郄穴,故名阴郄。主治心痛,心绞痛,惊恐,惊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语,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盗汗,头痛,眩晕,惊悸怔忡,神经衰弱,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失音,胃脘痛,胃出血,霍乱,肺结核,局部软组织损伤,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霍乱吐泻,胸中热,癫痫,鼻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4.1 别名
4.2 出处
4.3 特异性
4.4 穴名解
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之脉[4]。郄同隙,有孔窍、空隙之义,隙为狭长之罅隙,俗称裂缝。此穴在神门穴之上5分,为少阴脉气所深集之孔隙是气血聚会的空隙之处。故曰阴郄,或称手少阴郄。
4.5 所属部位
前臂[5]
4.6 阴郄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郄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6]。
阴郄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
阴郄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仰掌取穴。
阴郄穴的位置
4.7 取法
阴郄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仰掌取穴。
仰掌,于尺侧腕屈肌肌腱桡侧缘,神门上0.5寸,横平尺骨头的下缘(头部)处取穴[7]。
快速取穴:仰掌用力握拳,沿尺侧肌腱内侧的凹陷,从腕横纹向上量半横指处即是阴郄穴[8]。
4.8 穴位解剖
阴郄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皮薄,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在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尚有起于手背静脉尺侧部的贵要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可达尺神经和尺动、静脉之间。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分支分布,并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
4.9 阴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心主血脉、主神明,郄穴又善止血、止痛,故阴郄穴可治疗心痛、神志病、血证。
汗为心之液,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而骨蒸盗汗,取阴郄穴养阴清热以治之。
阴郄有行气活血、养阴安神的作用。治失音、振寒、盗汗、胸满,宜泻而通之。《标幽赋》谓:“一泻阴郄,止盗汗。”《百症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4.10 主治病症
阴郄穴主治心痛,心绞痛,惊恐,惊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语,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盗汗,头痛,眩晕,惊悸怔忡,神经衰弱,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失音,胃脘痛,胃出血,霍乱,肺结核,局部软组织损伤,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霍乱吐泻,胸中热,癫痫,鼻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阴郄主要用于心肺及阴虚疾患等:如头痛、眩晕、心痛、惊悸怔忡、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衄血、失音、胃脘痛、霍乱等。
现代又多用阴郄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胃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局部软组织损伤等。
阴郄穴主治心痛,心悸;头痛,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吐血,衄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骨蒸盗汗,胃脘痛,霍乱吐泻,惊恐,胸中热。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直刺0.2~0.5寸。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循经下行至环指和小指,或循经上行至前臂、肘窝,上臂内侧,有患者针感还可传向胸部。
4.11.2 灸法
可灸。
4.12 配伍
阴郄配心俞、神道,有通阳行气,宁心定悸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神经衰弱。
阴郄配后溪、三阴交,有清虚热,敛阴液的作用,主治阴虚盗汗,骨蒸劳热。
4.13 特效按摩
按摩阴郄穴,对骨蒸盗汗(晚上睡觉心里烦躁,易做噩梦,一出汗就醒,醒时不出汗)有特效。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凄凄寒嗽,吐血,逆气,惊,心痛,手少阴郄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失喑不能言,洒淅振寒,厥逆,心痛,霍乱,胸中满,衄血,惊恐。
《针灸大成》: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气惊,心痛霍乱,胸中满。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肺结核盗汗
针刺用补法,有痠麻感到达掌侧和指根便出针,出针后艾炷灸3~5壮。
4.15.2 对脑电图的影响
4.15.3 对心脏的影响
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PPT,造成家兔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然后分组针刺“阴郄”、“内关”,观察心电图的恢复情况,PPT注射后10 min,“阴郄”、“内关”二组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即有显著差异,而心电图完全恢复时间与对照组亦有显著差异,而“阴郄”、“内关”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本穴可用于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且与内关相当。
4.15.4 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
5 经穴别名·阴郄
穴位 | 长强 | ||
---|---|---|---|
汉语拼音 | Changqiang | ||
罗马拼音 | Changchiang | ||
美国英译名 | Long Strong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V1 | |
日本 | 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G1 | |
富耶氏 | IVG1 | ||
德国 | LG1 | ||
英国 | Gv1 | ||
美国 | Go1 |
长强为经穴名(Chángqiáng GVl)[9]。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10]。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属督脉。长强是督脉的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长为短之对,强为弱之对,脊柱长而强韧,此穴在其下,故名长强。
5.1 阴郄穴的定位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
图36(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5.2 取法
长强穴位于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
5.3 穴位解剖
长强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浅层主要布有尾神经的后支。深层有阴部神经的分支,肛神经,阴部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肛动、静脉。
5.4 功效与作用
5.5 主治病症
长强穴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
长强穴主要用于前后二阴及神志疾患等:如女阴瘙痒;阴囊湿疹、前列腺炎、遗精、阳痿;小便黄闭;痔疾、脱肛、肠炎、痢疾、便秘、便血;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
痔疾,便血,洞泻,大小便难,阴部湿痒,尾骶骨疼痛 ,癫痫,癔病,腰神经痛。
5.6 刺灸法
5.6.1 刺法
一般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0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
5.6.2 灸法
可灸。
5.7 配伍
长强穴配承山灸治痔疾。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痔疾,便结。
长强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主治大小便难,淋症。
5.8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入三分,抽针以太痛为度……灸然不及针。
5.9 研究进展
针刺家兔“长强”,能调整结肠运动,使实验性结肠低紧张度者内压升高,高紧张度者内压降低。
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
经闭:取长强,刺1寸,用强刺激,泻法,留针2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婴幼儿腹泻:取长强,刺5~8分,小幅度快速捻转2分钟左右出针,每日1次。
6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8.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1.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8.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7.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9.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8.
-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