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逢源》:[卷三群书汇粹]泻诀补诀
法行至五六次。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是气至足矣。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按补泻散见于宝命。八正。离合。真邪。针解等篇。又有并合流注迎随诸法。而大成书中有烧山火。透天凉青龙白虎等名。皆失经义○内经针。即刺也。俗以针在穴中良久者谓针。针至穴即去者谓刺。非也)。《针灸逢源》清·嘉庆二十年
-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进展
床总有效率93.3%。吴宝庆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和温针灸治疗胸痹。取大椎、肺俞、心俞、厥阴俞为一组,膻中、中脘、关元、中府为另一组。先取前组四穴行补泻手法2~3min后,穴上针柄置1~2cm艾条,温针灸10~15min,再以同法取后组四穴。临床总有效率88.5%。曹建萍等用针药结合治疗冠心病,主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针灸著作。又名《洁古云岐针法》,一卷。金·张璧撰(按:张璧即云岐子,其父为张洁古)。本书主要论述针法补泻和部分针刺治疗经验,文字简略。内有:论迎随补泻、经络取原(穴)法、王海藏拔原例、经络腧穴配合法,以及针刺伤寒,热痛诸法,洁古刺诸痛法等短论。现有涵芬楼影印本。《济生拔粹
-
针灸治疗肥胖症研究进展
补平泻法,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三型总有效率分别为90.5%、77.3%、37.5%。罗树华在主穴的基础上,胃肠腑热型配以曲池、合谷、公孙、内庭,脾虚湿盛型配以丰隆、阳陵泉、水分、气海,肝郁气滞型配以肝俞、膈俞、曲泉、太冲,脾肾阳虚型配以脾俞、命门、太溪,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1
-
针刺补泻法
紧提慢按”为泻;“左转”(顺捻)为补,“右转”(倒捻)为泻等。各种补泻法,大致以进针退针的快慢,提插的轻重缓急,捻转的左右或角度大小来区别。有的还结合针刺的方向(顺逆),运针的次数等作出规定,而刺激量的强弱也与补泻有关。目前常用的有徐疾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等。参见各条。作者:
-
《针灸神书》:[卷三·琼瑶神书人部]补泻法五十九法
穴脉针开,使病患咳嗽一声,随即入针,则徐徐催之。令及分寸,则停针候气,左转动以相天,又吸气右转动以法地,再吸气提之,以相人。所谓针有三才之道也。左转补之,右转泻之,皆以得为应。其气下来,再根据前法刺之。自出针,以指按其穴,无令泻其真气。则吸气入针,呼气出针,不按其穴,令邪气从针窍而泄。大概虚羸劳损
-
《针灸素难要旨》:[卷一难经]一、补泻
之HT蚀,故辨之。(武按∶滑氏受针法于东平高洞阳,故以针法补泻注。岂王氏不习针,故以用药论,而补泻之理明矣。若经旨则针药皆通。)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顺逆而取之,故曰迎随。滑氏曰∶迎随之法,补泻之道也。迎者迎
-
曹洋:针灸推拿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慢性湿疹患者,用火针围刺皮损,配以脾俞、肺俞速刺,其总有效率高于外用派瑞松的对照组(尸0.05)。1.3.2联合应用周氏等行火针点刺皮损,配合毫针施补法于膈俞、脾俞、三焦俞处,后取曲池、血海、阴陵泉等穴,得气后留针30min,治疗皲裂性湿疹28例,痊愈19例,总有效率为92.996。病久邪入血络,
-
手指补泻法
手指补泻法 针刺操作过程的各种手法总称。见《针经指南》。《难经·七十八难》有:“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纳)针也”的论述,强调左手按压等动作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窦默因将有关针刺的各种辅助手法总称为手指补泻法,其十四条。后来在《金针赋》、《针灸聚英》等书中均有不同记载。参见十四法条。作者:
-
《普济方·针灸》:[卷三针灸门]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能知迎随。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别阴阳。阴阳者。知荣卫之流行逆顺。经脉往来终始。凡用针。顺经而刺之。为之补。迎经而夺之。为之泻。故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取之。安得无实。此谓迎随补泻之法。《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
-
《普济方·针灸》:[卷三针灸门]迎随补泻法
经云。东方实而西方虚。泻南方而补北方。何谓也。此实母泻子之法。非只刺一经而已假令肝木之病实。泻心火之子。补肾水之母。其肝经自得其平矣。五脏皆根据此而行之。《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
-
腰腿痛的点穴疗法
步骤:补肾俞、委中等穴为主。若肾气虚弱者,加补太渊、命门、关元、足三里等穴,并宜在疼痛部位取穴,以助疗效;风湿性者,加点环跳、腰眼、阿是穴,头几次用泻法,见轻后用补法,另外加循按法;扭伤性者,如果疼痛在足太阳或足少阳经时,则取疼痛处以上的穴,用泻法;疼痛处以下的穴,用补法。如果是足三阴经的穴位,则补
-
怎样用针灸、按摩、推拿医治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
胃俞、足三里、内庭、膈俞、血海,毫针刺,施以泻法,以泻热降逆,凉血止血。 ②肝火犯胃者,选取天容、梁丘、行间、侠溪、劳宫,毫针刺,泻足厥阴经、平补平泻足阳明经,以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③气虚血溢者,取脾俞、章门、公孙、足三里、气海、隐白,毫针刺,施用补法加灸以健脾益气止血。 (2)按摩推拿疗法
-
怎样用针灸、按摩、推拿医治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
胃俞、足三里、内庭、膈俞、血海,毫针刺,施以泻法,以泻热降逆,凉血止血。 ②肝火犯胃者,选取天容、梁丘、行间、侠溪、劳宫,毫针刺,泻足厥阴经、平补平泻足阳明经,以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③气虚血溢者,取脾俞、章门、公孙、足三里、气海、隐白,毫针刺,施用补法加灸以健脾益气止血。 (2)按摩推拿疗法
-
《针灸大成》:[卷四《神应经》补泻]泻诀直说
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有数针,俱根据此法。俱转毕,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
-
疾而徐则虚
疾而徐则虚 针刺泻法的要领。与补法“徐而疾则实”对举。出《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小针解》:“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指迅速进针,缓慢出针,能使邪气虚,即为泻。后世针刺泻法用一进三退或一进二退,即出于此。参见徐疾补泻条。又《素问·针解篇》以出针的方法来分析:“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
-
郭剑华治筋伤验案腰椎间盘突出症验案
郭剑华治以“行气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进行治疗。予以针刺腰部痛点、右侧环跳、风市穴,采用捻转泻法,得气后再用滞针法,使针感向右臀部及下肢放射为宜,并配合电针疏密波刺激20分钟,日1次;推拿采用舒筋解痉类手法放松腰臀部肌肉后,并配合侧卧斜板手法,
-
《普济方·针灸》:[卷三针灸门]灸用火善恶补泻法
浅薄。灸之不欲过多。须根据经数也过谓余病。则宜根据之。若香港脚。不拘此例。风毒灸之。务欲多也。根据此经数。则卒难愈疾。小品论灸有八木火。明堂论灸之补泻法。若能根据之。应有道理。八木之火。凡灸用松木火则难愈。柏木火则疮多汁。橘木火则伤皮。桑木火则肉枯。枣木火则体消。竹木火则伤筋。多壮则筋纵。枳木火则陷
-
为什么说泻法减肥只能图一时的快乐?
一些追赶时髦的女性,从一家杂志上看到清朝慈禧太后每于饱餐北京烤鸭后,便用大黄通便,于是也学着用一些中药泻药来减肥,居然收到了短期的疗效。的确,使用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能够增加肠蠕动,排泄水分和肠壁的脂肪堆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很快减肥,可这只是一时的快乐。 大家知道,肥胖是脂肪的堆积过多,而体内的水分
-
痛经的点穴疗法
病因见痛经病穴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膻中天枢关元中脘内关心俞等操作步骤:点合谷(经多,用泻法;经少,用补法)、补足三里、三阴交(经多,用补法;经久用泻法)等穴。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虚痛者,补合谷、膻中,压三阴交,补足三里穴,再补天枢、关元;泻中脘等穴,并在关元穴作腹部振颤法(经多者,不加振颤法)
-
《金针秘传》:[八、针法秘传(六)今世所传之针法]宏纲陈氏补泻针法
再轻提住针头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根据前法轻提针头右转,是针右边泻法。欲出针时,令咳一声,随咳出针,此谓之泻。补法则根据前法催气毕,觉针下气至,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仍捻针深入一二分,
-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五针灸门(附论)]泻法
假令此穴合针五分,便针入五分,候得气,便起针二分,少停又起二分,少停候得气,又起针慢出,不用左手闭针孔,令其气出,是为泻法。《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一·初生门证治通论]五脏补泻法
,海藏云∶治肺热骨蒸自汗,用此直泻之。栀子、黄芩亦泻肺,当以气血分之。地黄丸即金匮八味丸去桂附,海藏云∶治肾虚解颅,即魃病也,治脉毛而虚。钱氏谓肾无泻法,故无泻肾药。海藏泻肾丸治脉洪而实,即前地黄丸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随丹泻之。(详见五脏各门总论)《证治准绳·幼
-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一·初生门证治通论]五脏补泻法
,海藏云∶治肺热骨蒸自汗,用此直泻之。栀子、黄芩亦泻肺,当以气血分之。地黄丸即金匮八味丸去桂附,海藏云∶治肾虚解颅,即魃病也,治脉毛而虚。钱氏谓肾无泻法,故无泻肾药。海藏泻肾丸治脉洪而实,即前地黄丸熟地改生地、去山茱萸是也,此治左手本部脉,若右尺洪实,以凤随丹泻之。(详见五脏各门总论)《幼科证治准绳
-
《卫生宝鉴》:[卷二十一]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三焦命门补泻同)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实法)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五脏更
-
《医学启源》:[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肾膀胱∶味苦
-
《针灸集成》:[卷一]灸补泻法
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灭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用口吹之风主散故也(丹心)○以火补者毋吹其火其火须自灭也火泻者疾吹其火传至艾须其火灭也(灵枢)《针灸集成》清·同治十三年廖润鸿公元1874年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一总赋]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味辛补酸泻(所以制金)。气温补凉泻(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味咸补甘泻(所以制水)。气热补寒泻(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味甘补苦泻(所以制土)。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味酸补辛泻(所以制水)。气凉补温泻(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味苦补咸泻(所以制火)
-
《普济方·针灸》:[卷三针灸门]呼吸补泻法
补泻者。言呼吸出内以为其法。补之时。从卫取气也。取者。言其有也。素问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贵宾。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获。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四]神仙服泽泻法
神仙服泽泻。令人轻身健行不老方。上取泽泻。捣细罗为散。日分服。六两为准。水调服之。百日身轻百倍。久服强壮不衰老。《太平圣惠方》宋·淳化三年王怀隐、陈昭遇等公元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