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汤

目录

1 拼音

yīn chén tāng

2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茵陈汤

2.1 处方

茵陈(去梗.半两) 大黄(二钱半) 大栀子(五个)

2.2 功能主治

治阳明里热极甚,烦渴热[],留饮不散,以治湿热相搏,而身发黄疸,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欲水浆,身必发黄,宜茵蔯汤调五苓散利大小便。

2.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以利为度。

2.4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3 《幼幼新书》卷十一引《婴孺方》

3.1 方名

茵陈汤

3.2 组成

茵陈4分,大黄4分,黄芩4分,黄连2分,消石(无,以芒消代之)2分,甘草(炙)2分。

3.3 主治

少小发痫,经日不解,诸治不愈,口焦,面赤黑,胸中有热。

3.4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纳消石烊尽,为3服。

4 《普济方》卷三六九

4.1 方名

茵陈汤

4.2 组成

山茵陈1两,山栀子1两,川大黄半两,芒消半两,寒水石半两,木通半两。

4.3 主治

小儿发黄,身如橘色。

4.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1钱,水8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

5 《伤寒全生集》卷二

5.1 方名

茵陈汤

5.2 组成

茵陈、山栀、滑石、甘草、枳实、黄连。

5.3 主治

黄,传经热症。

5.4 用法用量

水、灯心煎服。

5.5 加减

渴,加天花粉、石膏;大便燥实,加大黄。

6 《医统》卷十八

6.1 方名

茵陈汤

6.2 组成

茵陈2钱,栀子仁2钱,赤茯苓1钱半,葶苈1钱半,枳实5分,甘草5分。

6.3 主治

疸证发热,大小便涩。

6.4 用法用量

水2盏,加生姜3片,煎8分,食前服。

7 《幼科发挥·附汤方》

7.1 方名

茵陈汤

7.2 组成

茵陈、栀子、黄柏。

7.3 主治

黄疸。

7.4 用法用量

煎汤服。

8 《幼科直言》卷四

8.1 方名

茵陈汤

8.2 组成

茵陈、柴胡、薄荷、当归、猪苓、陈皮、车前子、白茯苓、甘草梢。

8.3 主治

黄疸初起者。

8.4 用法用量

水煎服。幼孩兼服抱龙丸并六一散。

9 《医学探骊集》卷五

9.1 方名

茵陈汤

9.2 组成

茵陈8钱,栀子4钱,大青叶4钱,炙山甲2钱,延胡索3钱,煅石膏4钱,黄芩3钱,橘红3钱,甘草2钱。

9.3 主治

中消。食脯饱餐,转瞬又复思食,多食而又羸瘦者。

9.4 用法用量

宜于初得2-3个月内,先取上脘、中脘、下脘,太乙针之。留5点钟时乃出针,因勉拟茵陈汤服2-3剂。水煎,温服。

9.5 各家论述

此方以茵陈为君,专能清散内热;以栀子、石膏、黄芩、大青为臣,俱寒凉之品,资助茵陈清散之力;以橘红、甘草为佐,提升胃腑之正气;以山甲、延胡为使,使之引药达病所,搜其结热之根。胃热既减,自无中消之患矣。

10 《普济方》卷四十七

10.1 方名

茵陈汤

10.2 组成

茵陈1分,人参2两,甘草2两,苁蓉2两,黄耆2两,茯苓2两,秦艽2两,厚朴2两,乌喙2两,防风6两,山茱萸3两,松实3两。

10.3 主治

风头眩眼暗。

10.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2升半,分5服,强者1日夜尽,羸劣分5服,2日尽。

11 《圣济总录》卷六十

11.1 方名

茵陈汤

11.2 组成

茵陈蒿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葛根(锉)半两,栀子仁半分,栝楼根3分,秦艽(去苗土)1两,升麻1两。

11.3 主治

酒疸,心中懊痛,小便黄赤。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 《医学纲目》卷三十一

12.1 方名

茵陈汤

12.2 组成

茵陈半两,山栀半两,柴胡半两,黄柏(蜜炙)半两,黄芩半两,升麻半两,龙胆草半两,大黄(炒)1两。

12.3 主治

伤寒发黄,目悉黄,小便赤。

12.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空心服。以利为度。

13 《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婴孺方》

13.1 方名

茵陈汤

13.2 组成

茵陈8分,升麻8分,黄芩8分,柴胡8分,知母8分,羚羊角屑8分,大黄1钱2分,石膏1钱2分,栀子1钱,芍药6分,瓜蒂7个,蓝叶(切)1升,甘草2分(炙)。

13.3 主治

小儿发黄。

13.4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1升半,1-2岁为8服,4-5岁为4服,量儿大小与之。

13.5 制备方法

上切。

14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14.1 方名

茵陈汤

14.2 组成

茵陈蒿1两,白藓皮1两。

14.3 主治

病人身黄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涎。

14.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日3次。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5 《外台》卷四引《近效方》

15.1 方名

茵陈汤

15.2 组成

茵陈4两,黄芩2两,栀子3两,升麻3两,大黄3两,龙胆草2两,枳实2两(炙),柴胡4两。

15.3 主治

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浓如煮黄柏汁者。谷疸,食则头眩,心忪,怫郁不安,久久发黄。

15.4 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7合,分温3服。不愈更作,以愈为度,不过3-4剂愈,隔3-5日1剂。

15.5 加减

若身绝羸,加生地黄1升,栀子加至7两,去大黄。如气力不羸,依前着大黄。

15.6 制备方法

上切。

16 《外台》卷四引《必效方》

16.1 方名

茵陈汤

16.2 组成

茵陈4两,大黄3两,黄芩3两,栀子3两。

16.3 主治

一切黄。小便黄色及身黄者。

16.4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3升,分3服,空腹服之。

16.5 制备方法

上切。

16.6 用药禁忌

忌羊肉、酒、面、热物。

17 《千金翼》卷十八

17.1 方名

茵陈汤

17.2 组成

茵陈2两,半夏(洗)2两,生姜4两(切),大黄2两半,芍药1两半,白术1两半,栀子(擘)3两,前胡3两,枳实(炙)1两,厚朴(炙)1两,黄芩1两,甘草(炙)1两。

17.3 主治

时行黄疸,结热,面目四肢通黄,干呕,大便不通,小便赤黄似柏汁,腹痛心烦。

17.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4斗,煮取9升7合,分10服。

18 崔氏引史脱方(见《外台》卷四)

18.1 方名

茵陈汤

18.2 组成

茵陈3两,黄连2两,黄芩3两,栀子14枚,大黄1两(炙),甘草1两(炙),人参1两。

18.3 主治

黄疸,身体面目尽黄。

18.4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

18.5 制备方法

上切。

19 《普济方》卷一四二引《澹寮方》

19.1 方名

茵陈汤

19.2 组成

山茵陈3钱,山栀子3钱,秦艽4钱,升麻4钱。

19.3 主治

伤寒发汗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食不减,小便赤。

19.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3钱为1服,水煎去滓,食后服。5日减三分之一,10日减三分之二,20日病悉去。

20 《普济方》卷一三○引《鲍氏方》

20.1 方名

茵陈汤

20.2 组成

茵陈1两,淡竹叶、大黄3钱半,栀子5大个,通草2钱。

20.3 主治

伤寒7-8日内,热结,身黄如橙,小便不利,腹胀,并酒伤,瘀热在内,发热,头有汗,身无汗。

20.4 用法用量

以水2盏,煎茵陈,次下后药,至1盏,调3味。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