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

目录

1 拼音

yì jīn jīng

2 英文参考

yijinj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hanging tendon exerci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易筋经》书籍

《易筋经》为导引功法名著。托名南北朝时印度高僧达摩传(一说托名唐初李靖传)。原书中载本书为唐代印度僧人达摩原作,经僧人般刺密谛译义成汉文。书中记述了有关医疗体育、锻炼身体的方法,并附图解,还有一些佛教色彩的论述。现存多种近代刊本。

易筋经流派甚多,主要有三种:“衙门藏版”《易筋经》(附《洗髓经》一卷,故又名《洗髓易筋经》)十二势;《中外卫生要旨》三套二十二势;《少林内功秘传》二十四势。二十四势。十二势分韦驮献杵(又分一、二、三势)、摘星换斗、倒拽九牛尾、出爪亮翅、九鬼拔马刀、三盘落地、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掉尾等功法。

4 易筋经功法

易筋经指锻炼筋肉以保健强身的导引方法[1]。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套变易筋骨,使之强健的一套练习方法。这套功法曾经被伪托为南北朝时达摩和尚传给少林寺和尚的。其特点为动作与呼吸密切结合,始终采取静止性用力。

4.1 功法操作

4.1.1 韦驮献杵势

1.第一势

(1)起式:并步,头端平,目视前方,下颏微向里收,含胸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拢,口微开,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祥。

(2)功式: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与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状,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向内微屈,指端相对,约距15cm。

2.第二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E直视。

3.第三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两足开立与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啦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3cm,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

(3)收式:两掌变拳,旋动前旋,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时,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

4.1.2 摘星换斗势

1.起式并步同一起式。

2.功式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丁八步形;随势身向右微侧。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或成右虚步含裆势。两上肢同时操作,左手握空拳置于腰后,右手握如钩状下垂于裆前。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臂近乎垂直,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使气下沉,身勿前后左右倾斜,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退实中带虚。左右交换,要求相同。

4.1.3 倒拽九牛尾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

(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肩松肘屈,肘略低于肩,头端平,目前视。

(3)旋动两掌,使掌心各向左右随势运动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体向左转侧,成左弓右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左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视拳,高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右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松肩、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后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

(5)身体向右转侧,面前方,左弓步变马裆势,随势左上肢内旋至身后,右上肢外旋,再两拳同时由身后(划弧线)至裆前。

(6)同本功式之(2)。

(7)同本功式之(3)。

(8)同本功式之(4),但左右方向相反。

4.1.4 出爪亮翅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相接,仰头,目观中、食指交接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10cm,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屈,腰直,膝不得屈。

(2)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平举,随势足跟落地。再翻掌使掌心向上,十指仍用力分开,肩、肘、腕、掌相

(3)两仰掌化拳,由身后向腰,成仰拳护腰势。

(4)两仰拳化俯掌由胸前徐徐向前推,至肘直,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10cm。继而两掌背屈,使掌心朝前,指端向上,十指仍用力分开,目向前平视,肩、肘、肩、腕相平,直腰,膝勿屈

4.1.5 九鬼拔马刀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掌根着实,蓄劲于指。

(3)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复。使手抱于劲项,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在生理许可范围尽可能向上。

(4)头用力上抬,欲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欲使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踵.鼻息调匀,目微左视。

(5)运动两臂。左掌由后往上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环,左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

(6)左右交换,操作同上。

4.1.6 三盘落地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如弓,头端平,目前视。

(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前胸。

(3)由上势,旋腕转掌,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胸腹之前徐徐运劲上托,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运劲下按,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

4.1.7 青龙探爪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与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拳仍作仰拳护腰势,目视平掌,两足踏实勿移。

(3)上势,左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拳护腰势,同(1)动作。

(6)左右交换,反复操作。

4.1.8 卧虎扑食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两掌相迭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颈之两旁,然后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接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与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4)分解成三,如下:①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②再屈膝,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③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

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的往返进行,犹如虎扑食。

(5)由上势,左腿跨向两掌之间,屈左膝,右腿伸直,成右仆腿势,同时两掌离地,相迭扶于左膝上。

(6)左右交换,反复操作。

4.1.9 打躬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比肩稍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腹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身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

4.1.10 工尾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肚。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3)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

(4)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离地。

4.2 主治病症

本功既能增强腰力、腿力、臂力、指力,又能调整内脏功能,增强体质,有利于消除病痛,是一种“扶正祛邪”的强健功法。

4.3 注意事项

1.练本功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换穿宽松的衣服、布鞋等。

2.练功时要集中注意力,呼吸调匀。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屏气用力。开始时以自然腹式呼吸为宜。

3.练功时要求松静自然,刚柔相济,意守丹田。

4.练功毕或中间休息时,不可当风,并应作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活动关节等,但不应作激烈活动。

5.开始时,宜每节做持续10次呼吸,以后逐渐增加,达40次呼吸为止,一般以微出汗为度。每天至少练功1次。

6.体质特别虚弱者,不宜练习本功。

7.易筋经功法的主要作用在于强筋壮骨,故在治疗病症方面,不如其他功法那么明显。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全本在线阅读

  • 《达摩洗髓易筋经》[项杨惠;吴德华;张鉴若;曹江] 全本在线阅读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