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性幼虫疹

目录

1 概述

1874年Lee发现某些寄生虫移行人体皮肤引起的线状损害,定名为匐行疹,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寄生虫,直到1926年Kirby-Smith、Dove及White才证实是寄生在狗、猫体内的巴西钩虫的幼虫所引起,以后又发现某些线虫、丝虫、绦虫的幼虫也能引起这种损害。

匐行疹(creeping eruption)又名移动性幼虫疹(migrans)、幼虫移疹、幼虫移行症、皮肤游走性幼虫病、游走性线状表皮炎、潜行疹、沙虫病、管道工痒疹等诸多名称。系钩虫、蝇蛆、丝虫及颌口虫的幼虫在人的皮肤移行掘进所引起的线状损害。

匐行疹好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儿童,在我国东南部也有散发病例报告。夏季为好发季节,好发部位为手、足及小腿。粪中的虫卵孵化成感染性幼虫时,当人体特别是儿童接触幼虫时,即被其钻入皮肤而发病。幼虫侵入皮肤后数小时即出现症状。开始局部自觉微痒,亦于皮面,亦有呈条索状者。在皮损处找到猫钩虫、犬钩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蚴虫,即可确诊为匐行疹。

匐行疹的皮疹特点为红色隧道状、蜿蜒状皮损,各种幼虫有特有的皮疹特点,可有红斑、丘疹、丘疱疹、结节等非特异皮损及继发疹,皮疹可持续数月。匐行疹患者约有1/3出现暂短性肺部浸润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痰内偶见钩蚴。少数患者可出现失眠、体重减轻及精力不集中。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避免接触被猫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改善和注意个人卫生,勿吃不洁食品,在流行区工作要加强个人防护和饮食卫生,都可有效预防匐行疹。

匐行疹治疗方案为:1)局部用液氮或干冰冷冻杀死幼虫,每次一分钟;2)将幼虫取出皮损也可治愈;3)全身损害重或继发感染者应进一步对症处理。

2 疾病名称

匐行疹

3 英文名称

creeping eruption

4 别名

migrans;移动性幼虫疹

5 分类

皮肤科 > 寄生虫、昆虫及其他动物性皮肤病 > 蠕虫病性皮肤病

6 ICD号

I25.8

7 流行病学

匐行疹多见于热带,东南亚不少见,我国东南地区亦有报告。匐行疹最常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受传染的猫、犬粪污染的沙地潮湿温暖地区,粪中的虫卵孵化成感染性幼虫时,当人体特别是儿童接触幼虫时,即被其钻入皮肤而发病。

匐行疹多发生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各种寄生虫引起的匐行疹表现的症状基本相似。幼虫钻入皮肤后,潜伏数小时,在侵入部位出现瘙痒性红斑、丘疹和水疱等非特异性损害,2~3d后幼虫开始向前爬行,可直线前进也可蜿蜒前进,形成曲折的表皮内隧道,每日向前伸延数毫米到数厘米,皮疹表面呈淡红色,约2~3mm宽,略隆出皮面。匐行疹患者感奇痒,常因搔抓形成继发性感染,出现条状的浅表溃疡或湿疹样损害。幼虫在几日或几周内停止移行,幼虫停止移行时可在局部形成硬结,虫体多停留在损害的末端不远处,瘙痒可持续数月之久,以后皮肤干燥结痂。皮疹多发生于足部、手部、小腿下端、面部等处,数目多少不定,一般是一条,有时可多条,有的皮疹可相当广泛,某些动物绦虫蚴引起的皮损为可移动的皮下结节,有压痛和奇痒,亦有的仅为丘疹样的皮疹。

匐行疹患者约有1/3出现暂短性肺部浸润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痰内偶见钩蚴。少数患者可出现失眠、体重减轻及精力不集中。

8 病因

匐行疹多由巴西钩口线虫(猫钩虫)、犬钩虫和寄生于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蚴虫侵入人体皮肤所引起。寄生在狗、猫体内的钩虫的幼虫是匐行疹的主要病原体。寄生在其它动物体内的钩蚴、绦虫蚴、丝状蚴及寄生在人体十二指肠内的钩虫和美洲钩虫也能引起匐行疹。

当人体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或食未经煮熟的含有此种蚴虫的肉食,即可引起匐行疹,此类蚴虫多寄生于皮肤表皮下或皮下组织,故皮损多见,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内脏者。颌口虫的蚴虫尚可寄生于一些淡水鱼和青蛙、鳝鱼等体内,如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鱼类亦可致病。四川地区发现的肺吸虫,其幼虫也同时发生胸膜和皮肤的游走性幼虫病。这些有感染性幼虫在土壤中发育,当人尤其是儿童接触被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时,即可被感染,幼虫可钻入皮肤而发病。

9 发病机制

当人体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排泄物所污染的泥土,或食未经煮熟的含有此种蚴虫的肉食,食用此等未煮熟的鱼类,青蛙、鳝鱼。即可引起匐行疹,此类蚴虫多寄生于皮肤表皮下或皮下组织,故皮损多见,偶有侵犯肺部及其内脏者。幼虫在肺部移行,引起机体对蠕虫的一种过敏反应。

10 匐行疹的临床表现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虫卵发育成第三期幼虫开始感染人体。幼虫侵入皮肤后数小时即出现匐行疹症状。幼虫在皮内移行,开始局部自觉微痒,亦有呈现较硬小肿块者,随着蚴虫在皮下移动,皮肤出现淡红色蜿蜒曲折的线状损害,微隆起于皮面,亦有呈条索状者。长度不定,一般蚴虫每天移动约数厘米,皮损继续推进,可长达15~20cm,旧的损害可趋向消退,蚴虫移动经过中,亦可暂时静止数天甚至数月。有时蚴虫常随指甲搔抓而移动,可因继发感染化脓,自觉间歇性刺痛或瘙痒,多发生于暴露部位,也可见于臀部、外阴。

11 匐行疹的并发症

匐行疹可并发Loeffer综合征,肺部暂时性、游走性浸润变化,血中嗜酸细胞可高达51%,痰中可达90%。

12 实验室检查

血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肺部短暂性浸润可借肺部X线检查显示出来。

13 其他辅助检查

匐行疹的病理:动物幼虫对人体不能适应,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成熟,多停留在幼虫阶段。因此,在人体内无成虫或虫卵可见;同时,幼虫也不能达到其正常寄生的部位,而在移行经过的组织和器官内产生异位性病变。其在皮肤内通常穴居于粒层或棘层,隧道附近的皮肤内特别是在血管周围有慢性炎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线虫蚴在皮肤内移行位置稍深,但炎性反应基本相同。

14 诊断

食用未煮熟的鱼类,青蛙、鳝鱼。接触含有此种蚴虫的猫、犬的粪便等。皮肤出现淡红色蜿蜒曲折的线状损害,微隆起于皮面,亦有呈条索状者。长度不定,一般蚴虫每天移动约数厘米,皮损继续推进,可长达15~20cm,旧的损害可趋向消退,蚴虫移动经过中,亦可暂时静止数天甚至数月。在皮损处找到猫钩虫、犬钩虫,猪的颌口虫、马蝇、马胃蝇等的蚴虫,即可确诊匐行疹。

15 鉴别诊断

根据匐行疹的皮疹特点一般不难诊断。在皮损中挑出虫体或病理组织中查见虫体即可确诊。但匐行疹要和疥疮、裂头蚴病、丝虫病、血吸虫皮炎、钩蚴皮炎相鉴别。

16 匐行疹的治疗

1.内服噻苯哒唑(thiabendazole), 按25~30ml/㎏计,早晚两次分服,连服2~3天。甲苯达唑100~200mg,口服,每天2次,连用3~4天,儿童酌减。

2.局部应用地塞米松乳剂薄膜封包,可减轻痛痒,使蚴虫停止移行。

3.于皮疹表面可用液氮冷冻或用氯乙烷喷射能将幼虫很快杀死。

4.皮疹面积不大范围不广亦可手术切除。

5.阿是穴针刺治疗。

17 预后

匐行疹旧的损害可趋向消退,蚴虫移动经过中,亦可暂时静止数天甚至数月。

18 匐行疹的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避免接触被猫犬排泄物污染的泥土,避免赤足在泥中行走。儿童不要直接接触狗、猫等动物。改善和注意个人卫生,儿童不要吸吮手指,饭前便后要洗手。勿吃不洁食品,勿食未煮熟的鱼、肉类。在流行区工作要加强个人防护和饮食卫生。

19 相关药品

噻苯达唑、地塞米松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