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直肠周围注射治疗小儿直肠脱垂

目录

1 手术名称

直肠周围组织乙醇注射疗法

2 别名

乙醇直肠周围注射治疗小儿直肠脱垂

3 分类

小儿外科/直肠和肛管疾病的手术/直肠脱垂的手术/硬化剂注射疗法

4 ICD编码

48.7602

5 概述

直肠周围组织乙醇注射疗法用于直肠脱垂的手术治疗。 小儿直肠肛门脱垂简称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结肠向外翻出而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婴幼儿常见病。绝大多数在2~3岁之间发病。

正常年长儿童和成年人直肠及肛管不在一条直线上,直肠顺骶骨向前的倾斜度而向前弯曲,与肛管形成角度,腹压增加时,压力直接作用于前倾的直肠后壁。而婴幼儿骶部弯曲度小,骶骨凹发育不明显,直肠几乎处于垂直状态。当各种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时,压力直接传达到骶尾部,直肠受压向外移位,加之小儿直肠膀胱陷窝位置低,乙状结肠系膜过长,直肠周围组织发育较差,在此基础上如合并慢性腹泻、营养不良、坐骨直肠窝的脂肪组织减少,对直肠的支持作用减少,加上小儿肛门外括约肌及盆底肌肉薄弱,不能长期抵抗上述的压力,久而久之,则可发生直肠脱垂。

脱肛可分为3型:第1型,直肠黏膜脱垂,系由于肛管或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脱出于肛门之外(图12.14.3.1.2-0-1)。

第2型:直肠完全脱垂,是肛管及直肠各层向外移位,脱出于肛门外(图12.14.3.1.2-0-2)。

第3型:盆底结构套叠脱垂,乙状结肠远端向下移位,套入直肠肛管,脱出于肛门外。此型小儿少见。

小儿直肠脱垂应先采取非手术综合治疗,多数病儿可以自愈,包括治疗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纠正长时间坐盆,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如效果不佳时,再考虑手术治疗。各种手术的目的是加强对直肠的支持,防止脱垂。

直肠周围组织乙醇注射疗法系将95%乙醇注射于直肠周围组织中,注射后产生化学性炎症,强烈刺激直肠壁收缩,改善直肠血运。提高肌肉的紧张力,促进直肠周围结缔组织形成,促使直肠固定于骨盆壁。

6 适应症

直肠周围组织乙醇注射疗法适用于直肠黏膜脱垂时间较长,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例。

7 禁忌症

1.脱出的黏膜有坏死,肛周皮肤糜烂或感染。

2.合并慢性腹泻术前尚未得到纠正者。

8 术前准备

1.术前清洁洗肠。

2.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脱垂黏膜水肿时,术前3~5d应先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待水肿消退后再行注射。

9 麻醉和体位

基础麻醉。体位截石位,助手固定大腿两侧。

10 手术步骤

术者左手示指伸入肛门作为引导,以便确定针头的位置及深度是否合适。右手从肛门缘1.5cm处进针,针头刺入深浅根据年龄及脱垂的程度而定。脱垂短者进入2~3cm,脱垂长者进入3~4cm针头位置不要刺到肠壁,但也不能距肠壁太远。每次在肛门左、右及后方3点,每点注射0.5%普鲁卡因、95%乙醇混合液1.5~2.0ml。注药时应采取边退针边注药液的方法,将药液均匀浸润至直肠周围组织中(图12.14.3.1.2-1)。

11 术中注意要点

1.必须将乙醇注射于直肠周围组织,如注射入肠壁或注入肠腔,可引起肠壁坏死或继发出血。

2.针刺的深度及针头位置是否合适应以术者左手示指触扪及时引导和调整,当针头刺入肠壁时,针头固定,活动受限;远离直肠时,留在皮肤外边的针头可向各方向摆动。

12 术后处理

直肠周围组织乙醇注射疗法术后做如下处理:

1.术后进少渣的流质饮食。

2.卧床2周。

3.平卧排便。

4.保持大便通畅,有便秘时可口服液体石蜡,如有腹泻给口服复方樟脑酊。

5保持肛门部清洁。

6.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并发症

1.注射后有暂时性大小便失禁、排尿不畅、里急后重或局部压痛、全身发热等,数日后症状可缓解。

2.乙醇若注射入肠壁,可发生肠壁坏死、穿孔及感染。

3.将乙醇注射远离直肠时,可导致骶前神经丛坏死、变性,引起尿失禁。术后效果不佳。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