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神经性肌萎缩

目录

1 概述

腓骨肌萎缩症(peronial myoatrophy)又称Charcot-Marie-Tooth病(CMT)、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y,HMSN),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性疾病,常有家族遗传史,故又名遗传性神经性肌萎缩,归属于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范畴。并根据病理改变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分为HMSN Ⅰ型和HMSNⅡ型。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一组最常见的家族性周围神经病,约占全部遗传性神经病的90%。本组疾病的共同特点为儿童或青少年发病,慢性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状和体征比较对称,多数患者有家族史。本病由Charcot,Marie和Tooth于1886年首先报道,故又称Charcot-Marie-Tooth(CMT)病。由于以腓骨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故又称腓骨肌萎缩症(peroneal myoatrophy)。尽管Dyck提出采用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作为本组疾病的正式名称,但多数文献仍习惯使用CMT。根据神经电生理,神经病理所见,将CMT分为Ⅰ型及Ⅱ型,CMTⅠ型称肥大型(hypertrophic type),CMTⅡ型称轴索型(neuronal type)。

腓骨肌萎缩症常于儿童或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多数病人肌萎缩和肌无力从下肢远端肌肉(腓骨肌、伸趾总肌和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且对称。少数病人也可从手部开始。肌萎缩常有明显界限,下肢不超过大腿的下1/3 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称“鹤腿”)。

腓骨肌萎缩症预后一般较好,病程进展极其缓慢,发病后仍能存活数十年。本病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

2 疾病名称

腓骨肌萎缩症

3 英文名称

peroneal myoatrophy

4 别名

Charcot-Marie-Tooth病;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5 分类

神经内科 >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6 ICD号

G72.8

7 流行病学

1886年Charcot和Marie在法国,Toofh在英国各自报道过本病,故命名为Charcot-Marie-Tooth病(CMT)。本病见于世界各国,患病率约为40/10万人。

本病80.9%为单基因遗传病,散发病例约占20%。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常见,其次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连锁遗传。

CMT1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但以常染色体显性最为常见。约60%在10 岁以前起病,男性较多见。

CMT2 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较晚,平均为25 岁。与CMT1 型相比较,CMT2型的发病率低(约为CMT1型的1/3)。

CMT3型又称为Dejerine-Sottas 综合征,其中还包括先天性髓鞘缺陷性神经病(congenital hypomyelinic neuropathy)。此型临床少见,仅占全部CMT患者的1%左右。

CMT4型又称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或Refsum 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婴儿型在婴儿后期至儿童前期起病,成人型10~30 岁起病。

8 病因

CMT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和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CMT 的分子病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根据临床表现、遗传方式和病理特点通常将CMT 分为4 个类型,前3 型为周围神经髓鞘蛋白异常所致。

目前已经发现的与CMT 有关的周围神经髓鞘蛋白有4 种: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peripheral myelinic protein 22,PMP22),髓鞘蛋白0(myelinic proteinzero,MPZ),连接蛋白32(ligandin 32,li32),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arly growthresponse gene,EGR)。基因缺陷或髓鞘蛋白的异常与CMT 临床表现型之间并无确定的对应关系,同一种髓鞘蛋白异常可出现于不同类型的CMT,反之,同一类型的CMT 可有多种髓鞘蛋白的异常。产生这种基因型、基因产物和临床类型异质性的原因并不清楚。基因的数量效应可解释为什么同一基因的突变可引起不同类型的髓鞘蛋白异常。如正常人PMP22 基因为2 个拷贝,临床无症状,基因突变为3 个拷贝时,临床表现为CMT1,突变为1 个拷贝时(有1 个拷贝的基因片段缺失),临床则表现为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

CMT4型为植烷酸贮积病,又称Refsum 病,是过氧化小体病的一种。过氧化小体是一种单层膜细胞器,存在于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内,其基质内存在40 种以上的过氧化氢酶或其他氧化酶,主要作用为催化超长链脂肪酸、植烷酸和六氢吡啶羧酸的氧化、缩醛磷脂、胆固醇和胆汁酸的合成以及前列腺素和乙醇的降解。植烷酸贮积病是由于过氧化小体内植烷酸-α-羟化酶活性减低,使植烷酸不能进行α氧化而在体内积聚,后者可进入组织的脂质膜,干扰其功能而引发疾病。

此外还有CMT5、CMT6、CMT7和CMT-X 4 个临床变异类型。CMT5 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为肌萎缩伴痉挛性截瘫;CMT6 为CMT 伴视神经萎缩;CMT7 为CMT 伴视网膜色素变性,这3 种类型的连锁基因和相应的基因产物目前尚不清楚。CMT-X 是指具有X 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的CMT。

9 发病机制

CMT1型和CMT3型的周围神经病理特点相似,主要表现为慢性脱髓鞘过程,即有髓纤维呈脱髓鞘、薄髓鞘和髓鞘再生改变,同时伴有施万(雪旺)细胞增生,呈洋葱头样肥大,胶原纤维增生,胶原囊形成。间质血管改变比较明显,主要为内皮细胞增生,吞饮小泡增多(郭玉璞,1992)。尸检病理发现脊髓前角细胞和后根神经节细胞减少或消失,颈髓上段薄束内的有髓纤维数量也减少。

CMT2 型的病理特点与前两型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慢性轴突变性和有髓纤维数量减少,粗有髓纤维受累较重,偶见继发性节段性脱髓鞘,无串珠样髓球形成和吞噬细胞吞噬髓鞘等急性轴突坏变的特征。无髓纤维也表现为轴突变性和数量减少,偶见再生纤维。无神经肥大、胶原纤维增生和胶原囊形成。

CMT4型的尸检病理发现周围神经从神经根到神经末梢呈弥漫性结节样肥厚,镜检可见神经轴突变性和脱髓鞘,施万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施万细胞内可见类晶体样包涵体。

10 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

常于儿童或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多数病人肌萎缩和肌无力从下肢远端肌肉(腓骨肌、伸趾总肌和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且对称。少数病人也可从手部开始。肌萎缩常有明显界限,下肢不超过大腿的下1/3 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称“鹤腿”)。由于肌萎缩可出现弓形足、足下垂及马蹄内翻畸形等,但肌力相对仍较好,与肌萎缩不成比例。上肢肌萎缩多从手部小肌肉开始,但通常不超过前臂下1/3 部位。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跟腱反射消失多见。可有四肢套式感觉障碍,同时伴有皮肤粗糙、肢端发凉、少汗或发绀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偶见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和眼球震颤等改变。以上临床表现常为典型CMT1型病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可伴有共济失调、脊柱侧凸等改变。

电生理检查1/3 的患者可见纤颤波和正锐波及动作电位时限延长,运动传导速度显着减慢,可低至10~20m/s,感觉传导速度也减慢,以腓肠神经受累尤为突出。

Roussy-Lévy 综合征是1926 年由Roussy 和Lévy 首先报道,其临床特点与Friedreich 共济失调和CMT 相似,婴儿期或出生后发病,首先累及下肢,表现为轻度远端无力,以后逐渐影响上肢。感觉障碍以位置觉和震动觉损害较重,常伴明显的感觉性共济失调,而无小脑体征。四肢远端肌萎缩,高足弓,脊柱后侧凸畸形,腱反射消失。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病理符合脱髓鞘周围神经病改变。本病呈良性发展,70 岁仍可行走。

长期以来多将Roussy-Lévy 综合征归类于脊髓小脑变性疾病。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本病与CMT1型的基因缺陷完全相同,均位于17p11.2。结合电生理改变和周围神经活检病理特点,现已明确,Roussy-Lévy 综合征应归类于脱髓鞘型CMT,即CMT1 型。

CMT2 型与CMT1 型的遗传特征和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T2型发病年龄较晚,平均为25 岁。与CMT1型相比较,CMT2型的发病率低(约为CMT1 型的1/3),感觉症状相对较轻,上肢很少受累,无周围神经粗大,弓形足少见,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且可有平台期。电生理检查示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仅有轻度减慢,多不低于38~40m/s。

CMT3型又称为Dejerine-Sottas 综合征,其中还包括先天性髓鞘缺陷性神经病(congenital hypomyelinic neuropathy)。此型临床少见,仅占全部CMT 患者的1%左右。婴幼儿起病,患儿生长发育迟滞,双下肢远端无力、萎缩,后期逐渐累及上肢。四肢远端有手套袜子样的感觉障碍,部分患者足部有疼痛麻木。早期即可出现弓形足和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10 岁前大多可触及肥大的表浅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尤为明显。常有脑神经受累,表现为眼球震颤、耳聋和面瘫。因本体感觉缺失,几乎所有病例均有共济失调。

CMT4型又称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或Refsum 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婴儿型在婴儿后期至儿童前期起病,成人型10~30 岁起病。周围神经损害的特点为四肢远端对称性运动感觉神经病,表现为远端肌无力和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少数患者感觉症状可不明显。视觉受累表现为视力减退、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视野缩小、瞳孔异常和白内障。多数患者有心肌损害,还可有神经性耳聋、嗅觉丧失、小脑性共济失调、骨骼畸形、皮肤角化或鱼鳞癣。婴儿型还可有抽搐和肌张力低下。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一般在1~3g/L,糖和氯化物含量及细胞数正常。血清植烷酸水平也明显升高,脂肪酸升高10%~20%。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中等程度减少。神经电生理检查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11 腓骨肌萎缩症的并发症

CMT3型可出现弓形足和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CMT4型视觉受累表现为视力减退、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视野缩小、瞳孔异常和白内障。多数患者有心肌损害,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还可有神经性耳聋、嗅觉丧失、小脑性共济失调、骨骼畸形、皮肤角化或鱼鳞癣。婴儿型还可有抽搐和肌张力低下。

12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多数正常,少数可有蛋白含量增高。肌电图检查可见萎缩肌肉呈失神经性改变,四肢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甚至消失,下肢较上肢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明显。在家族性病例中,NCV 改变在同一家系中有相似性,在不同家系中多有差异。部分病人有视、听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提示中枢神经通路受累。

2.血清的蛋白电泳 对原因未明的特发性周围神经病应常规进行。

3.可有血清植烷酸水平明显升高,脂肪酸升高10%~20%。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中等程度减少。

4.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 序列分析,检测基因的点突变。

5.肌活检检查  肌活检显示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CMT1型的周围神经改变主要是脱髓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改变;CMT2型主要是轴突变性。

13 辅助检查

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异常,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中枢和周围传导速度减慢。

神经电生理检查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本病重要电生理特征。婴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低于正常值60%以上,大于3岁患儿NCV低于38m/s。CMTⅡ型的周围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正常低限的80%,神经传导速度在正常值低限或轻度减慢。

14 诊断

遗传性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遗传家族史、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活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分子遗传学分析也可以用于诊断。

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的慢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根据青少年隐袭起病,进行性下肢远端肌萎缩,且有特殊的分布形式(以大腿下1/3为限,呈“鹤腿”),但肌力相对较好,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套式感觉障碍等特点,诊断不难,有阳性家族史者可助确诊。

对可疑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有无高足弓和足趾变形,有无神经异常粗大,询问家庭成员有无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必要时应对全部家庭成员进行体格检查。血清植烷酸水平测定可为CMT4 型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15 鉴别诊断

腓骨肌萎缩症主要应与慢性炎症脱髓鞘多神经病(CIDP),远端型脊肌萎缩症和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相鉴别。

1.慢性进行性远端型脊肌萎缩症(chronic progressive distal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该病的肌萎缩和肌无力以及病程经过类似CMT病,但感觉功能不受累,EMG显示为前角损害。一般肌萎缩先从双上肢远端开始,逐渐向前臂、上臂及下肢发展,且无明确界限,常不伴有套式感觉障碍。

2.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chronic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进展相对较快,大部分肌萎缩较轻,CSF可见蛋白-细胞分离,泼尼松治疗效果较好。

3.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distal myodystrophy)  临床表现与CMTⅡ型相似,但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可资鉴别。

4.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  临床与CMT难区分,需借助神经活检或DNA分析。.

5.慢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虽有四肢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套式感觉障碍,但萎缩肌肉缺乏CMT 病的分布特征,且肌萎缩与肌无力相一致。

16 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

腓骨肌萎缩症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处理。可选用神经营养代谢药,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E、胞磷胆碱、ATP、辅酶A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有足下垂或马蹄内翻畸形者可作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并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注意肢体保暖和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

自然病程多为缓慢进展,但不影响生命。因患者近端肌力受累较轻,故很少完全丧失行走能力。CMT4型可采用饮食疗法,限制植烷酸的摄入,以减轻周围神经与小脑症状,阻止病情的进展。牛奶、牛脂、蛋类以及含叶绿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含植烷酸较高,应限制入量。

17 预后

腓骨肌萎缩症预后一般较好,病程进展极其缓慢,发病后仍能存活数十年。本病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

18 腓骨肌萎缩症的预防

产前检查,先确定父母的基因型,然后用胎儿绒毛、羊水或脐带血分析胎儿基因型,做出产前诊断,以便及时终止妊娠。细致调查其家谱,对可疑病例应及早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腓肠神经活检。

19 相关药品

胶原、维生素E、胞磷胆碱、辅酶A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