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痈

目录

1 拼音

yī bān yōng

2 注解

3 疾病科属

外科

4 疾病概述

一般痈是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体表脓肿。

5 诊断要点

1、体表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厘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2、本病需与有头疽及发相鉴别。有头疽也发于肌肤之间,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易向周围扩展腐烂。发则初起无头,红肿明显,边缘不清,数天后皮肤湿烂,色黑腐溃,或中软不溃,范围较大,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3、血分析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均增高。

6 辨证分析

1、本病多由外感风燥湿火,邪热壅聚,或因过食膏梁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因外来伤害,毒邪乘虚内侵,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邪毒壅阻于皮肉之间,聚而成形,酿脓成痈。

2、本病主要源于火毒。热胜则肉腐,肉腐则化为脓。又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大抵头面多挟风,因风性上行,以风温,风热为多;中部多郁,因气火俱发于中,以内蕴火毒,或气火内郁为多;下部多湿,因湿性趋下,以湿火,湿毒多见。治疗以清热解为原则。

7 辨证论治

7.1 初期

证见

患处皮肉之间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表皮焮红,少数初起皮色不红,至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结块逐渐扩大,高肿发硬。轻者无全身不适,重者兼见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

治法

疏风清热,行瘀活血。

方药

1、主方: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防风6克,白芷克,象贝母9克,天花粉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发于上部者,加荆芥9克、牛蒡子9克、桑叶6克、菊花6克。发于中部者,加龙胆草6克、黄芩9克、生山栀9克、发于下部者,加苍术6克、黄柏9克、萆薢9克、川牛膝9克。

2、中成药(1) 六应丸,成人每次10粒,儿童减半,6岁以下服成人剂量的1/3,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2) 银黄片,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3) 清解片,每次5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1) 消痈汤(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金银花15~20克,蒲公英15~20克,鲜生地15~20克,连翘9~15克,赤芍9~15克,天花粉9~15克,川贝母9~15克,陈皮9~15克,蚤休9~15克,龙葵9~15克,白芷6~9克。水煎服,每日1剂。(2) 华佗治阳症痈疽神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金银花60克,蒲公英60克,生甘草60克,当归60克,老花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3) 英丁汤(姚弭乱《中医杂志》1986.2)处方:蒲公英18克,紫花地丁15克,草河车12克,金银花18克,连翘10克,黄芩8克,白芍12克,防风6克,马齿苋30克。水煎服、每日1剂。(4) 琥珀蜡矾丸(徐焙《江苏中医杂志》1980.3)处方:琥珀10克,白矾50克,雄黄5克,全蜂房1个,滴水石10克,川贝母20克,朱砂5克,蜂蜜10克。研极细末,水蜜为丸,朱砂为衣,如黄豆大小,每日服20~30粒,温开水送服。

7.2 成脓期

证见

局部肿势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按之中软应指,全身发热持续不退。

治法

和营清热,托毒透脓。

方药

1、主方: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合透脓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处方:黄芩9克,生山栀9克,皂角刺9克,炙山甲6克,象贝母9克,天花粉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当归9克,赤芍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便秘者,加瓜蒌仁12克(打)、生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尿赤者,加赤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煎)。口渴者,加鲜生地12克、生石膏18克(打碎)、淡竹叶6克。痛甚者,加制乳香3克、制没药3克。

2、中成药参照初期中成药。

3、单方验方:痈症脓成方(房学贤等《古今民间妙方》)处方:当归尾9克,生山甲9克,生皂刺9克,川芎9克,赤芍9克,白芍9克,白芷9克,桔梗9克,生黄芪9~15克,金银花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

7.3 溃后期

证见

疮口流出脓液,多为稠黄白色,亦可夹杂紫赤色血块,溃后排脓通畅,则局部肿消痛止,全身症状随之消失,再经10天左右收口而愈。若疮口过小脓出不畅,或有袋脓现象,则流脓不尽,收口迟缓;若身体气血虚弱,则流出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疮口难愈。

治法

一般不需内治,体虚者宜调补气血。

方药

1、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处方: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陈皮6克,谷芽9克,金银花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 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 归脾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党芪汤(蔡让《中医杂志》1985.9)处方:台党参15克,晋黄芪9克,七叶一枝花9克,浙贝母9克,川白芷9克,昆布9克,海藻9克,全当归12克,白术12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水4碗煎成1碗,加白酒少许冲服,每日1剂。

7.4 外治法

1、初期 宜清热消肿。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或用金黄散、玉露散、双柏散水蜜调制外敷;或用千捶膏、太乙膏掺红丹或阳毒内消散外贴。

2、成脓 宜及时切开排脓。刀口宜顺皮肤纹理切开,并应熟悉痈肿附近的解剖关系,慎勿损伤血管及神经。

3、溃后(1) 初溃:宜提脓祛腐。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再用金黄膏或玉露膏盖贴。

(2) 收口:脓尽宜生肌收敛。用生肌散掺入疮口中,太乙膏或红油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3) 流脓不畅: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如无效改用扩创法;若疮口过小,出脓不畅,宜用扩创法。

7.5 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 二泥丸子:大蒜头100克,仙人掌150克。大蒜头去皮,仙人掌去皮及刺,混合捣泥,适当调入味精、酱油,做成丸子,可佐餐服。适用于痈证初起,火毒尚在表浅之证。

(2) 午时茶:取紫花地丁20克,芹菜叶15克,置茶壶内,冲入沸水300毫升,焗5分钟后加入茉莉花5克、蜂蜜15克,再冲入沸水100毫升。午时饮用,每日1次。对儿童痈证尤为适宜。

(3) 透脓木耳兔:炙山甲15克,皂角刺1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黄芪20克,兔肉250克,共置锅中文火炖至肉熟,取出兔肉切块。再将木耳50克在药汤中焯5分钟,取出与兔肉加调料拦食。适用于痈证妆起及成脓期。

(4) 四豆一草汤:用绿豆50克,赤小豆50克,黑大豆50克,四季豆50克,甘草20克,共置沙锅内加水适量煮至豆烂汤黄,吃豆饮汤。每日饭前服,也可作佐餐随时服。每日1剂,连服4日。适用于痈证中期正气未衰,热毒炽盛,肿势不束,脓毒未透者。

(5) 葫芦鸭子:水鸭1只,去毛及内脏。将党参30克,陈皮15克,白术12克,薏苡仁30克,莲米30克,沙仁15克,大豆50克,茯苓15克,北沙参15克,玉竹15克、生地黄15克用冷水润透;掺入食盐10克,共入鸭肚内,封口做成葫芦状,置蒸笼内蒸熟食用。适用于痈证后期胃纳不振,气血不充病人食用。

(6) 参芪益气鸡:仔鸡1只去毛及内脏,党参30克,黄芪60克,生地黄15克,当归30克,冷水适量浸药至透,将鸡入药中同置气锅内蒸,熟后调料温食。适用于痈证后期气血亏虚者服用。

2、预防调护

(1) 外敷药应紧贴患部,箍围药宜注意保持湿度,掺药应撒布均匀。

(2) 疮口周围皮肤应经常保持清洁,以免并发湿疹。

(3)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并多饮开水。

(4) 患在上肢者以叁角巾悬吊患臂,在肢者宜抬高患肢,并减少运动。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