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皮刺
拼音:yánpícì英文:沿皮刺为针刺术语。又名横刺。指针身与穴位表皮成15°角左右刺入的方法。多适用于头面、胸部等肌肉浅薄或正当骨面上的穴位。沿皮刺
-
横针
拼音:héngzhēn英文:横针即横刺、沿皮刺。《肘后备急方》:“又刺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横针。”
-
横刺
拼音:héngcì英文:horizontalneedling;transverseneedling;横刺即沿皮刺。沿皮刺为针刺术语。又名横刺。指针身与穴位表皮成15°角左右刺入的方法。多适用于头面、胸部等肌肉浅薄或正当骨面上的穴位。沿皮刺
-
大门
拼音:dàmén英文:大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头部中线后发际上3.5寸,约当脑户穴直上1寸处;一般沿皮刺0.5~0.8寸;可灸。位于头部中线,枕外隆凸上缘直上1寸处;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主治半身不遂。
-
鼻交頞中
拼音:bíjiāoèzhōng英文:鼻交頞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前正中线,当鼻骨最高处微上方凹陷处。主治癫痫、角弓反张、卒风、健忘、嗜睡、口噤、失语、黄疸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中国针灸学》改称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
-
侠上星
拼音:xiáshàngxīng英文:侠上星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上星穴左右各3寸处。主治偏头痛、鼻息肉、癫痫、眩晕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备急千金要方》:“治鼻中息肉,灸上星三百壮,穴在直鼻入发际一寸;又灸侠上星两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壮。”
-
玉田
拼音:yùtián英文:玉田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位于第四骶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难产、腰骶痛、腓肠肌痉挛等。一般沿皮刺0.5~1.0寸;可灸。《备急千金要方》:“腰背不便,转筋,急痹筋挛,灸第二十一椎随年壮。”
-
鼻咽口舌区
拼音:bíyānkǒushéqū英文:鼻咽口舌区为经外奇穴名。穴出《中西医结合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位于头部正中线上,前发际中点上下各2厘米之直线为该区。计1穴区。主治鼻腔、口腔疾患。一般沿皮刺1.0~1.5寸。快速捻转,每分钟200次左右,留针5~10分钟。重复捻针2次,即可出针。
-
应突
拼音:yìngtū英文:应突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第六肋间隙下1寸,胸骨中线旁开6寸处。主治饮食不节、腹中胀满、肠鸣泄注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
-
视区
拼音:shìqū英文:视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头后部,在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一般沿皮刺0.5~1.5寸。
-
头颞
拼音:tóuniè英文:头颞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头部,眉外端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方2寸,与耳尖平高处。左右计2穴。主治精神分裂症、失眠、记忆力减退。一般沿皮刺0.5~1.5寸。
-
目飞
拼音:mùfēi英文:目飞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额部。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2寸处。主治鼻出血、额神经痛、心悸、急性鼻炎、泪腺炎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灸3壮,或温灸3~5分钟。
-
捏起押手法
拼音:niēqǐyāshǒufǎ英文:捏起押手法为针刺时押手法之一。指两手配合,用左手拇指、食指将穴位处的肌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处的上端沿皮刺入的押手方法。捏起进针法
-
德与
拼音:déyǔ英文:德与为经外奇穴名。出《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位于胸部正中线旁开三横指,当第一肋骨上缘处。主治昏迷。一般沿皮刺0.5~1.0寸。
-
督募
拼音:dūmù英文:督募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第六胸椎棘突下方,左右旁开各l寸处。主治产后风、胃痛、肝炎、肩背痛、肥大性脊柱炎等。一般沿皮刺0.5~0.8寸。
-
额中
拼音:ézhōng英文:额中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位于头额部正中线,眉间直上1寸处。主治烂眼弦、面神经痛、额窦炎、眩晕、呕吐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额中
-
额旁一线
拼音:épángyīxiàn英文:额旁一线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内眦,属足太阳膀胱经。自眉冲向下1寸。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沿皮刺。
-
插花
拼音:chāhuā英文:插花为经外奇穴名。出《刺疔捷法》。位于头部,当两额角发际直上1.5寸处。主治头面疔疮、偏头痛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
-
直针刺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的针刺方法。其法用夹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故名直针刺。近代所用的沿皮刺或横刺,即源于此。操作方法:持捏起穴位处皮肤,将针沿皮下刺之。指将针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刺入皮下,以
-
胛缘
拼音:jiǎyuán胛缘经外穴名。见《医学纲目》。在背部,当肩胛骨内缘上下尽处,左右共四穴。布有颈横动脉,肋间动脉后支,肩胛背神经及胸神经后支。主治肩胛神经痛,肩胛风湿痛。向外沿皮刺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散笑
拼音:sànxiào英文:散笑为经外奇穴名。出《刺疔捷法》。位于迎香穴外下方,当鼻唇沟之中点处。主治鼻塞、颜面疗疮、口眼斜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
-
头面
拼音:tóumiàn英文:头面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位于额部正中线,当眉间至前发际连线的上、中1/3交界点。计1穴。主治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亦为头面部手术的针麻用穴。一般以沿皮刺0.3~0.5寸,多用电针方法刺激。
-
额旁二线
拼音:épángèrxiàn英文:额旁二线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额旁一线外侧,自头临泣穴沿经向下1寸段。属足少阳胆经。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沿皮刺。
-
咬肌
拼音:yǎojī英文:massetermusculusmasseter咬肌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口部,口角直下约0.5寸。左右计2穴。主治口腔黏膜溃疡、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一般向颏唇沟正中沿皮刺0.5~1.0寸。
-
血管舒缩区
拼音:xuèguǎnshūsuōqū英文:血管舒缩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行前移1.5厘米处。主治原发性高血压及皮层性浮肿。一般沿皮刺0.5~1.5寸。
-
晕听区
拼音:yūntīngqū英文:晕听区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上。主治同侧头晕、耳鸣、内耳性眩晕、皮层性听力障碍、幻听等。一般沿皮刺0.5~1.5寸。
-
头缝
拼音:tóuféng英文:头缝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全》。位于头额部额曲发际处。左右计2穴。主治头目昏沉、偏头痛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禁灸。
-
首面
拼音:shǒumiàn英文:首面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额部正中线,即眉间至前发际之中点处。计1穴。主治高血压、神经官能症、前头痛、小儿惊厥、面神经痉挛。一般沿皮刺0.5~0.8寸。
-
额旁三线
拼音:épángsānxiàn英文:额旁三线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额旁二线的外侧,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1寸段。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沿皮刺。
-
沿皮透刺法
拼音:yánpítòucìfǎ英文:沿皮透刺法为透刺方法之一。又称浅刺横透法。指针刺时刺入一穴后,然后针头对准临近的另一穴,沿皮刺入,使一针刺二穴或三穴的透刺法,一般不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