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靠位

目录

1 拼音

yǎng kào wèi

2 注解

仰靠位为针灸体位名[1][2]。适用于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髃、曲池等穴[3]。仰靠位属于坐位之一。坐位指在不同坐势下取穴或施术[4]。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前部)、侧倚位(针灸一侧颜面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额部)、伏案位(针灸项背及后头部)、屈肘仰掌位(针灸上肢屈侧)、屈肘俯掌位(针灸上肢伸侧)、屈肘拱手位(针灸上肢桡侧)、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4]

仰靠位(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是否适当,对于正确取穴和针刺施术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5]。对于一些重症和体力衰弱或精神紧张的患者,体位的选择就更为重要[5]。如所选择的体位不适当,可使医者取穴困难,不便于操作,也不宜留针,患者轻则引起疲劳,重则发生晕针[5]。若因体位不适而改变体位,还会引起弯针或折针,给患者增加痛苦或发生事故[5]。针刺时体位的选择,应以便于医者能正确取穴,针刺施术,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为原则[5]。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一种体位,使所选取的穴位都能操作治疗[5]。凡体质虚弱、年老、精神过度紧张和初诊的患者,应首先考虑卧位[5]。在针刺和留针过程中应嘱患者切不可移动体位[5]

临床常用的体位基本上有两种,即卧位和坐位[5]。坐位又可分为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5]。仰靠位适用于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腧穴,如上星、印堂、天突、肩髃、曲池等穴[5]。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颈侧部的腧穴,如头维、太阳、风池、颊车,听官等穴[5]。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背俞等穴[5]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7.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1.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3.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6.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