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Yǎmén GV15[中国针灸学词典]
yǎmé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 哑门 | ||
---|---|---|---|
汉语拼音 | Yamen | ||
罗马拼音 | Yamen | ||
美国英译名 | Dumb Gate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GV15 | |
日本 | 15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VG14 | |
富耶氏 | IVG14 | ||
德国 | LG14 | ||
英国 | Gv15 | ||
美国 | Go15 |
哑门为经穴名(Yǎmén GV15,DU15)[1][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名瘖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始称哑门。《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3]。别名喑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舌厌(《针灸甲乙经》),舌横(《针灸甲乙经》),横舌(《外台秘要》),舌根(《针灸学》(南京)),厌舌(《针灸学》(南京)),舌肿(《东医宝鉴》)。属督脉。哑门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4 哑门穴的别名
喑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瘖门(《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舌厌(《针灸甲乙经》),舌横(《针灸甲乙经》),横舌(《外台秘要》),舌根(《针灸学》(南京)),厌舌(《针灸学》(南京)),舌肿(《东医宝鉴》)。
6 穴名解
哑即音哑,门即门户,此穴可治哑,但针刺不当也可致哑,故名哑门。
瘩,《说文》:“瘖,不能言也。”《正字通》:“痖与瘖,音别义同。”痖通哑、瘖通喑。门,出入、关键之处,意为要地。此穴在后发际正中直上入发际五分处,正对舌本,为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因有通经络、开神窍、治失语之功,故以其主治功能命名为哑门。穴为治哑之处,亦为致哑之门。《甲乙经·卷十二》谓:“舌缓,瘖不能言,刺瘖门”。[4]
9 哑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哑门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6]。
哑门穴位于颈后区,第二颈椎棘突上际凹陷中,后正中线上。正坐,头稍前倾取穴。
哑门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发际0.5寸,适当第一、二颈椎棘突之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一说“在后发际宛宛中。”
11 哑门穴穴位解剖
哑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浅层有第三枕神经和皮下静脉。深层有第二、第三颈神经后支的分支,椎外(后)静脉丛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夹肌之间→左右头半棘肌之间)。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3 哑门穴主治病证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暴喑,舌强不语,失语,聋哑,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癫狂痫,头痛,项强,瘛疭,癔症,精神分裂症,脊强反折,暴瘖,舌骨肌麻痹,脑膜炎,脊髓炎等。
哑门穴主要治疗口舌、头项、神志疾患等:如音哑、重舌、言语涩滞、舌缓不语、咽喉肿痛、头风头痛、颈项强急、项后痛、脊强反折及癫痫、癔病、精神分裂症、中风、脑性瘫痪、大脑发育不全等。
哑门穴主治头痛,失语,暴喑,喑哑,重舌,舌缓不语,聋哑;癫狂,痫证,瘛疭,癔症;项强,脊强反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注意:
禁深刺。
因为深部接近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4.2 灸法
禁灸。
《针灸大成》谓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哑,以其近于舌咽及脑也,故不宜火攻。凡取经穴治病,可针者针之,可灸者灸之,针灸惧不宜者,则按而摩之,是为经穴三用。
可灸,但不宜瘢痕灸。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
《针灸大成》:主舌急不语,重舌,诸阳热气盛,衄血不止,寒热风哑,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风汗不出。
《针灸大成》:仰头取之。
《类经图翼》:主治颈项强急不语,诸阳热盛,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风疼痛汗不出,寒热风痉,中风尸厥,暴死不省人事。
《圣济总录》:脑后哑门穴,不可伤,伤即令人哑。宜针人中、天突二穴,可二分。
18 哑门穴研究进展
18.1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研究发现,针刺哑门、肾俞,对脑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经针刺后,全血黏度下降,全血还原黏度下降,治疗前后有显著意义。同时观察对脑血流图的影响,显示陡直型波形较治疗前增加了14.4%,统计学有明显差异。
针刺哑门、风府穴可以使血液凝固程度显著降低(P<0.01),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有利于脑出血部位的血块溶解,吸收。
18.2 对血细胞的影响
19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08.
- ^ [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6.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6.
-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8-359.
- ^ [8]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6.
-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