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blood sta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血瘀为病证名,因血液瘀滞所致的各种病证[1]。是指由于气滞、气虚、血虚、外伤、阴寒内盛等各种原因,导致血液郁滞于一定部位的病理变化[2]。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散,都称为瘀血。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脏腑器官[3]。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积瘀成瘕,甚至蓄血发狂等。
临床表现较复杂,如面色黧黑,肌肤青紫,皮肤干枯如鳞状,局部固定性刺痛、拒按,紫色血肿,小腹硬满,胸胁撑痛,经闭,大便黑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甚或出现善忘,惊狂等,均属瘀血的见症。此外,久病多夹瘀,不少顽疾亦常从瘀血辨证论治。临床表现也有共同特点,即疼痛、肿块、出血、紫绀与失荣。由于气滞可以造成血瘀,血瘀又多使气机更加不利,造成气血互阻的恶性循环[4]。所以,在临床上治疗瘀血时,常配理气、行气之法。
现代研究瘀血可包括以下几种病理变化的部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