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穴位俗称穴道[1]。《内经》名腧(俞、输)、气穴[1]。《针灸甲乙经》又名孔穴[1]。即腧穴[1]。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1]。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1]。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接受各种刺激(如针、灸、按摩、电针、药物注射等)以调整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1]。穴位分经穴和经外穴两大类[1]。此外,没有固定位置,随病痛处和压痛点而取的称阿是穴[1]。
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2]。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2]。《神灸经纶》始提出“穴位”这个名称[2]。意指这些部位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内部与经络、脏腑相通[2]。不少穴位就是作为疾病的反应点而被发现[2]。随着针灸等医疗实践的发展,穴位从少到多,对它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和深化[2]。
目前将穴位分成三大类:归属于一定经络的穴位,称为十四经穴位(经穴);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解放后新增加的穴位,一般称为新穴(或并入经外奇穴)[2]。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2]。
4 头部穴位
头正面穴位图 |
头背面穴位图 |
头侧面穴位图 |
百会穴、印堂穴、四白穴、阳白穴、承泣穴、瞳子髎、发际点、睛明穴、水沟穴(人中穴)、头维穴、攒竹穴、迎香穴、下关穴、耳门穴、颊车穴、大迎穴、听宫穴、太阳穴。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后穴、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以上穴位依次分布在督脉、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人体经络上。
5 腹部胸部穴位
腹胸部穴位图 |
天突穴、中脘穴、中极穴、期门穴、大巨穴膻中穴、水分穴、气舍穴、日月穴、鸠尾穴、气海穴、俞府穴、天枢穴、巨阙穴、关元穴、或中穴、气穴、大赫穴
6 腰背部穴位
腰背部穴位图一 |
腰背部穴位图二 |
大椎穴、至阳穴、曲垣穴、腰阳关陶道穴、脊中穴、天宗穴、上仙点身柱穴、治喘穴、命门穴、六华灸穴神道穴、肩井穴、腰俞穴、腰眼穴
7 上肢穴位
![]() |
上肢内侧 |
![]() |
上肢外侧 |
上肢穴位图 |
8 下肢穴位
![]() |
下肢内侧 |
![]() |
下肢外侧 |
下肢穴位图 |
9 足部穴位
足部穴位 |
涌泉穴、太溪穴、足临泣、高血压点大敦穴、申脉穴、行间穴、第二厉兑太冲穴、丘墟穴、里内庭、第三厉兑太白穴、昆仑穴、下痢穴、阿基里斯腱
10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穴位
- 《子午流注说难》:[上卷本输穴说难]手少阳三焦六穴
。如池状。故名阳池。下针时不可摇手。仰其指掌。则穴位明显。五、支沟(经穴)部位在腕后三寸骨间陷中。证...
- 《子午流注说难》:[上卷本输穴说难]十二别络
公孙两别络。乃足阳明。足太阴脉度往还之要道。丰隆穴位。在外踝中心直上八寸。考骨度篇。膝下至外踝。长一...
- 《子午流注说难》:[上卷本输穴说难]手厥阴心包络五穴
之始。近大指前有大渊。小指后有阴神门。成一横线。穴位宽大。故名大陵。四、间使(经穴)部位在掌后三寸两...
- 《子午流注说难》:[上卷本输穴说难]足少阳胆经六穴
所溜之荥水穴。三焦下俞在此与足太阳足少阳交会。其穴位狭窄。故名侠溪。三、临泣(俞穴)部位在足小指次指...
- 《子午流注说难》:[下卷]进针手法
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盖取穴的时。先以沸水洗净穴位。医者亦必用沸水温针。洗手。消毒。再以左手大指甲...
- 更多古籍中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