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藤

目录

1 拼音

xuè téng

2 英文参考

henry magnoliavine stem or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木兰科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等的藤茎·《中医大辞典》·血藤

血藤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1]

3.1 别名

小血藤、活血藤、黄皮血藤、气藤[1]

3.2 来源及产地

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Schisandra henryi Clarke或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等的藤茎[1]。前者分布长江以南各地;后者分布山西、陕西、甘肃及华中、西南地区[1]

3.3 性味

辛、酸、苦,温[1]

3.4 功能主治

功在活血行瘀,理气化湿[1]。主治跌打损伤,痨伤吐血,心胃气痛,筋骨肢节酸痛,脚气,痿蹙,月经不调[1]

3.5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1]。孕妇忌服[1]

3.6 化学成分

翼梗五味子含翼梗五味子木脂素,果实含五味子酚(Schisanhenol)[1]

3.7 药理作用

本品可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其中成分对实验性肝损害的小鼠有一定的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作用[1]

4 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的茎藤·《中医大辞典》·血藤

血藤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浙江中药手册》记载的红藤之别名[1]

4.1 别名

血藤、大活血、大血通、血木通[2]

4.2 来源及产地

大血藤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的茎藤[2]。主产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苏[2]

4.3 性味归经

苦,平[2]。入肝、大肠经[2]

4.4 功能主治

功在解毒消痈,活血止痛,祛风除湿,杀虫[2]

1.治肠痈,乳痈,风湿痹痛,四肢酸楚,痢疾,经闭,痛经,钩虫病,蛔虫病[2]。煎服:9~15g[2]

2.治跌打损伤[2]。捣烂,敷伤处[2]

4.5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2]

4.6 化学成分

本品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毛柳苷、鹅掌楸苷(Liriodendrin)等[2]

4.7 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明显提高动物耐缺氧能力,能显著增加心脏正常搏动及颤动的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2]。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大肠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2]

5 豆科植物昆明鸡血藤的茎·《中医大辞典》·血藤

血藤为中药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昆明鸡血藤之别名[2]

5.1 别名

网络鸡血藤、血藤、蓝藤、土鸡血、松藤、白骨藤、硬壳藤[3]

5.2 来源及产地

豆科植物昆明鸡血藤Millettiareticulata Benth.的茎[3]。分布长江以南及台湾等地[3]

5.3 性味

苦、微甘,温,有小毒[3]

5.4 功能主治

功在养血补虚,活血通经[3]。主治气血虚弱,月经不调,经闭,遗精,盗汗,白带,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小儿麻痹后遗症,放射治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3]

5.5 用法用量

煎服:9~30g[3]

5.6 化学成分

茎含7-羟基-8,4’-二甲氧基异黄酮等[3]

5.7 药理作用

昆明鸡血藤煎剂或酊剂对子宫有直接的兴奋作用[3]。小剂量能增强子宫节律性收缩,剂量增大或对受孕子宫则较易引起痉挛性收缩[3]

6 木兰科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藤茎或根·《*辞典》·血藤

6.1 出处

《四川中药志》

6.2 拼音名

Xuè Ténɡ

6.3 别名

大血藤(《草木便方》),活血藤(《天宝本草》),黄皮血藤(《四川中药志》),紫金血藤(《重庆草药》),气藤(《贵州草药》),香石藤、铁骨散、小血藤(《云南中草药选》)。

6.4 来源

为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藤茎或根。3~6月间,砍取藤茎,锯段晒干。

6.5 原形态

①翼梗五味子,又名:峨嵋五味子。

攀援灌木。当年生幼枝淡绿色,光滑无毛,上被白粉,五棱形,棱上具翅膜;一年以上者紫棕色,略呈方形至圆形,具狭翅或无翅,皮孔淡棕色,显明;芽鳞卵形,宿存于小枝基部。单叶互生,半革质;阔卵形或近于圆形,长9~11厘米,阔5~8厘米,先端尖尾状或短尖尾状,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具稀细齿;上面绿色,被少许白粉,下面淡绿,白粉较浓厚;叶柄红色,被白粉,长2.5~5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单生于叶腋间,径约1.5厘米,白色,花梗细长,长4~5厘米,基部有细小苞片1枚;萼片3,圆形,大小略等,淡绿色或黄绿色;花瓣3,形同萼片;雄蕊多数,花药白色,内向。雌花着生于长约7~8厘米的花梗上;花萼、花瓣与雄花相同;子房光滑无毛,花柱极短。果实圆球形,红色,长4~5毫米,具极短柄;种子棕黄色,常呈半圆形。花期5~6月。

生于林中或林边。分布四川、湖北、贵州、广西等地。

②华中五味子又名:楔药北五味子。

攀援灌木,长约5米余。小枝圆柱形,红褐色,无毛。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6~9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面苍白色,无毛.花单生于叶腋,黄绿色,直径约1.5厘米;雄蕊10~15,花药楔状倒卵形,顶端微凹或平截。果实红色,卵状球形,长6~9毫米。

分布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作五味子使用,商品称"南五味子",参见"五味子"条。

6.6 生境分布

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6.7 性状

干燥藤茎呈圆柱形,粗壮;少有分枝。一般锯成长约30~60厘米的段落,径约2~6厘米不等。表面棕褐色微带黄色,皮质粗糙,但少里鳞片状者。质坚实,木质性强,切断面皮部呈棕红色或棕紫色,与木心紧密结合,木心坚硬,淡棕红色,有多数排列散乱的细孔。气味微弱。以条大、色红身干、无杂质者为佳。

6.8 炮制

水浸润透,切片,晒干。

6.9 性味

辛酸,温。

①《草木便方》:"温。"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微麻酸涩苦,无毒。"

③《重庆草药》:"辛,温,无毒。"

6.10 功能主治

养血消瘀,理气化湿。治痨伤吐血,肢节酸疼,心胃气痛,脚气痿痹,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①《草木便方》:"入血分,破瘀生新。疗损伤积血,止痰血,鼻衄,臌胀,金疮。"

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吐血;通气,又治恶毒。"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舒筋活络,通经破瘀。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调月经。"

④《贵州民间药物》:"治心气痛。"

⑤《四川中药志》:"通经活血,强筋壮骨。治五痨七伤,跌打损伤,风湿血痹,筋骨肢节酸痛及脚气,痿躄。"

⑥《贵州草药》:"除湿,理气止痛。治胃气痛。"

6.11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

6.12 注意

《四川中药志》:"血虚气弱的孕妇忌服。"

6.13 附方

①治痨伤吐血,喉头发痒,腰痛:大血藤一两,龙胆草五钱,血胆三钱。泡开水服。

②治贫血:大血藤一两,小血藤三钱,金樱根一两,黄精四钱,石豇豆五钱。煎水服。妇女加天青地白草一两,白指甲花三钱;男性加左转藤四钱。

③治吐血,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大血藤一两,小血藤一两,杜仲一两,木瓜一两,五加皮一两,鸡矢藤根一两。泡酒服。(①方以下出《重庆草药》)。

④治风湿关节痛:气藤二两。煎水服。(《贵州草药》)

⑤治神经衰弱,胃痛:香石藤根二至三钱。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6.14 摘录

《*辞典》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63.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