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见愁

目录

1 拼音

xuè jiàn chóu

2 英文参考

mapleleaf goosefoot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唇形科植物山藿香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血见愁

血见愁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为《峨眉山药用植物》山藿香之别名[1]

3.1 别名

血见愁、野薄荷、皱面草[2]

3.2 来源及产地

唇形科植物山藿香Teucrium viscidum Bl.的全草[2]。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2]

3.3 性味

苦、辛,凉[2]

3.4 功能主治

功在凉血止血、散瘀消肿,解毒[2]

1.治吐血,衄血,肠风便血,产后瘀血腹痛[2]。煎汤:15~30g;或研末[2]

2.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痈肿疔疮,蛇咬伤,风湿关节痛[2]。捣敷,或煎水洗[2]

3.5 化学成分

本品含异山藿香素(Teucoidin)、表山藿香素(Teuflin)等[2]

4 藜科植物大叶藜的地上部分·《中医大辞典》·血见愁

血见愁为中药名,出自《东北药用植物志》。为《东北药用植物志》记载的大叶藜之别名[2]

4.1 别名

血见愁、大叶灰菜[3]

4.2 来源及产地

藜科植物大叶藜Chenopodium hybridum L.的地上部分[3]。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3]

4.3 性味

甘,平[3]

4.4 功能主治

功在止血,活血[3]

1.治月经不调,崩漏,咯血,衄血,尿血[3]。煎服:3~9g[3]

2.治疮痈肿毒,蛇虫咬伤[3]。捣烂敷[3]

4.5 化学成分

全草含槲皮素、山柰酚[3]

4.6 药理作用

槲皮素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山柰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绿脓、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3]

5 大戟科植物地锦或斑地锦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血见愁

血见愁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记载的地锦草之别名[3]

5.1 别名

血见愁、奶浆草、粪脚草、铺地锦[4]

5.2 来源及产地

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或斑地锦E.maculata L.的全草[4]。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4]

5.3 性味

苦、辛,平[4]

5.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利湿,止血,解毒[4]

1.治急性细菌性痢疾,肠炎,黄疸,尿路感染,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乳汁不通[4]。煎服:9~15g(鲜品30~60g)[4]

2.治蛇咬伤,痈肿疔疮,煎服并捣敷;外伤出血,研末敷;钩蚴皮炎,捣敷或捣汁涂[4]

5.5 化学成分

地锦全草含槲皮素、没食子酸、内消旋肌醇[4]。叶含鞣质[4]。斑地锦全草含何柏烯[22(29)-Hopene]、何柏烯醇[Hop-22(29)-en-3β-OL]、斑地锦烯醇酮(Supinenolone) C.β-谷甾醇等[4]

5.6 药理作用

煎剂和酊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痢疾、大肠、变形、伤寒、百日咳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4]。动物试验证明酊剂对白喉毒素有中和作用[4]

6 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中医大辞典》·血见愁

血见愁为中药名,出自《土宿本草》,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茜草之别名[4]

6.1 别名

茹薏、活血丹、血见愁、活血草[5]

6.2 来源及产地

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的根及根茎[5]。主产陕西、河北、河南、山东[5]

6.3 性味归经

苦,寒[5]。入肝经[5]

6.4 功能主治

功在凉血止血,活血通经,止咳化痰[5]

1.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风湿痹痛,血栓性脉管炎,黄疸,慢性支气管炎[5]。煎服:6~9g[5]

2.治疖肿,跌打损伤[5]。内服或捣敷[5]

6.5 使用注意

活血宜生用,止血多炒用[5]。脾胃虚寒者慎用[5]

6.6 化学成分

根含紫茜素、伪紫茜素、紫黄茜素(Purpuroxanthin)[5]

6.7 药理作用

根煎剂对小鼠有镇咳、祛痰作用,对离体兔小肠有解痉作用;水提取物并能收缩子宫[5]。根温浸液能轻度缩短兔血凝时间,其作用可能与其抗肝素效能有关[5]。在体外对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有抑制作用[5]。提取物在体外,体内对某些实验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5]。大叶茜草素还能抗血小板聚集[5]。茜草提取物可抗心肌缺血[5]

7 大戟科植物铁苋菜的全草·《中医大辞典》·血见愁

血见愁为中药名,出自《安徽药材》,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铁苋之别名[5]

人苋、血见愁、海蚌含珠、猫眼草、痢疾草、野苦麻、叶下双桃、沙罐草[6]

7.1 来源及产地

大戟科植物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L.的全草[6]。分布长江和黄河流域中下游及西南、华南地区[6]

7.2 性味归经

苦、涩,平[6]。入心、肺、大肠、小肠经[6]

7.3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利湿,消积,止血[6]

1.治腹泻、痢疾,疳积腹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6]。煎服:15~30g[6]

2.捣敷创伤出血,湿疹,皮炎[6]

7.4 化学成分

本品含铁苋菜碱(Acalyphine)[6]。预试含黄酮苷、酚类、鞣质等[6]

7.5 药理作用

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及变形、伤寒、绿脓、炭疽等杆菌也有抑制作用[6]。对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有止泻作用[6]

8 藜科植物大叶藜的全草·《*辞典》·血见愁

8.1 出处

《东北药植志》

8.2 拼音名

Xuè Jiàn Chóu

8.3 别名

大叶藜、杂配藜(《东北药植志》),杂灰藜,大叶灰菜(《黑龙江中药》),八角灰菜(《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8.4 来源

为藜科植物大叶藜的全草。6~8月采收,切碎,晒干。

8.5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80~100厘米。茎直立,具5条锐棱,秃净,绿色,有时具紫色条纹。叶互生,大形,柄长2~7厘米;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卵形,长6~15厘米,宽5~13厘米,先端锐尖,基部稍心形,边缘弯缺状,海边具1~4牙齿,两面光滑无毛。花序大,为疏散的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被片5,绿色,卵形,长约2毫米,钝头,被有粉粒,背面有肥厚的隆脊;雄蕊5;雌蕊1。胞果,扁豆形,果皮旗质。种子盘状,扁凸形,具显明小点,锐边,径约2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8.6 生境分布

生于林缘或荒地。分布东北及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8.7 性味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甘,平。"

8.8 功能主治

止血,活血。治月经不调,崩漏,咯血,衄血,尿血,疮痈肿毒。

①《东北药植志》:"止血。"

②《黑龙江中药》:"用于月经不调,妇女血病。"

③《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月经不调,崩漏,肺结核咯血,尿血。"

8.9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熬膏。

8.10 附方

①治月经不调:㈠鲜大叶藜二两,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㈡大叶藜全草。熬膏,每次服一至二钱,早晚服。(《内蒙古中草药》)

②治崩漏:大叶藜,蒲黄炭各三钱,藕节炭五钱,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吐血,衄血:大叶藜、白茅根各一两,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④治血淋:鲜大叶藜一两,蒲黄炭、小蓟、木通各三钱,水煎服。(《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疮痈肿毒,蛇虫咬伤:鲜大叶藜适量,捣烂外敷。(《内蒙古中草药》)

8.11 摘录

《*辞典》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8.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71.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