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风疮

目录

1 拼音

xuè fēng chuāng

2 英文参考

general papular ecze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nemogenous sor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itching eruptions due to blood-heat or wind-hea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风疮(general papular eczema)为病名[1]。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又称“粟疮”。是指以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为主要表现的湿疮[2]

血风疮类似于西医的丘疹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紫癜性色素性皮炎等[2]

4 血风疮的病因

血风疮由于肝经血热,脾经湿热,肺经风热交感而成[2]

5 血风疮的症状

血风疮遍体可生,初起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日轻夜重,抓破则流脂水,浸淫成片;病久风邪郁于肌肤,则耗血生火,瘙痒倍增,破流血水,心烦不寐,咽干不渴,大便燥结[2]

6 血风疮的治疗

治疗血风疮初期可服消风散,若日久血虚风燥服地黄饮子[2]

可外用雄黄解毒散水煎熏洗,再搽黄连膏或润肌膏[2]

7 关于湿疮

湿疮(eczema[3])为病名[4]。是指以多形损害,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为过敏性炎症皮肤病[4]。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瘑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

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湿疹[4]

详见湿疮条。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3.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