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厘

目录

1 拼音

xuán lí

2 英文参考

Xuánlí[中国针灸学词典]

xuánlí[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B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悬厘
汉语拼音Xuanli
罗马拼音Hsuanli
美国英译名Small Supension
各国代号中国GB6
日本6
法国莫兰特氏VB6
富耶氏
德国G6
英国G6
美国GB6

悬厘为经穴名( Xuánlí GB6)[1]。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1]。悬厘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1][2]。悬即悬垂,厘同“氂”,指长毛,此穴在颞颥部,悬垂的长发之中,故名悬厘[2]。悬厘穴主治头面,耳目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耳鸣耳聋,齿痛,面痛,心烦,热病汗不出,癫痫,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面肿,现代又多用悬厘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结膜炎,鼻炎,牙痛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悬厘,在曲周颞颥下廉。

5 穴名解

悬即悬垂,厘同“氂”,指长毛,此穴在颞颥部,悬垂的长发之中,故名悬厘[2]

悬,有系挂之义。厘,𨤸与氂通,是长毛与强屈之毛,象穴在强屈之鬓慢长毛处。穴在耳郭外斜上角,悬于头部,与悬颅分曲角上下之别,差之毫厘,相隔如山;鬓毛常强之使屈,悬之不使下垂,穴当其处,故名。扬雄云:“荷天冲,提地厘。”言荷天之道,提地之理,则而效之也。又悬者,提也;厘者,理也,含有纠偏矫正之义。后人纠正事物之差名曰厘正。本穴之上,有天冲穴,故本穴取地厘之意,以与相对,因名悬厘。[3]

6 特异性

悬厘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3][3]

7 所属部位

侧头[4]

8 悬厘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悬厘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5]

悬厘穴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3/4与下1/4的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之[5]

悬厘穴位于鬓角之下际,当头维穴与曲鬓穴间沿鬓发弧形连线的下1/2中点处[5]

悬厘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悬厘穴在侧头的位置

悬厘穴在侧头的位置

悬厘穴在侧头的位置(肌肉)

悬厘穴在侧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悬厘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或侧伏,在鬓角之上际,当悬颅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穴。

悬厘穴位于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3/4与下1/4的交点处。正坐或侧伏取之[5]

正坐侧伏或侧卧位,在鬓角之上际,当悬颅与曲鬓之中点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半横指,头正中线旁开6横指即是头维穴)和曲鬓(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作垂直线,与耳尖水平线相交处即是曲鬓穴),两穴连线的下1/4处即是悬厘穴[7]

10 悬厘穴穴位解剖

悬厘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皮肤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顶支,颞肌受下颌神经的前干肌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7]

皮肤→皮下组织→颞肌[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上颌神经颧颞支、耳颞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下颌神经肌支分布[8]

布有耳颞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顶支[9]

布有耳颞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顶支[9]

11 悬厘穴的功效与作用

悬厘穴有清头目的作用[9]

悬厘穴具有通络解表,清热散风的功效。

悬厘穴有散风清热之功,凡头侧之穴,多治偏风、头痛、㖞噼烦心、耳鸣之症,循经取效也[9]

12 悬厘穴主治病证

悬厘穴主治头面,耳目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耳鸣耳聋,齿痛,面痛,心烦,热病汗不出,癫痫,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面肿,现代又多用悬厘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结膜炎,鼻炎,牙痛等。

悬厘穴主治头面、耳目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耳鸣耳聋、齿痛、面痛、心烦、热病汗不出、癫痫等[9]

悬厘穴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9]

悬厘穴主治头面五官病:偏头痛,面肿,面痛,目赤肿痛,耳鸣,齿痛[10]

现代又多用悬厘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等[10]

悬厘穴主治偏头痛,耳鸣,癫痫,目外眦痛,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等[10]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2.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结膜炎,鼻炎,牙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0][10]

向后平刺0.5~0.8寸[10][10],局部有酸胀感[10]

13.2 灸法

可灸[10][10]

艾条灸5~10分钟[10]

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悬厘穴的配伍

悬厘配风池、太阳、外关,治偏头痛[10]

悬厘配翳风、听宫、听会,治耳鸣[10]

悬厘配颊车、地仓、水沟、下关、颧髎、合谷,治面瘫、面肿[10]

悬厘配外关、风池、太阳,有疏风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悬厘配听宫、翳风,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耳鸣。

悬厘配颊车、地仓、颧髎、人中,有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瘫,面肿。

15 特效按摩

头晕目眩时,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揉按悬厘,不适很快就能缓解:重按悬厘穴,可止偏头痛[10]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热病头痛,引目外眦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悬厘主之。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悬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头偏痛,烦心不欲食,目锐眦赤痛。

《备急千金要方》:主面皮赤痛。

《针灸大成》:主面皮赤肿,头偏痛,烦心不欲食,中焦客热,热病汗不出,目锐眦赤痛。

《类经图翼》:偏头痛,面肿,目锐眦痛。

17 悬厘穴研究进展

治疗落枕:取悬厘、风池。患者坐位,嘱其全身肌肉放松,医者立于患侧后方,同侧手拇指置于患者风池,中指置于悬厘,以示指为支撑,另一手以对侧额颞部为依托,两手同时用力,患侧拇指和中指按摩施压于相应的腧穴,其酸胀痛感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按压过程中,让患者最大限度活动头颈部。每次按压持续1~3 min,每日1~2次,连续治疗3d为一疗程。治疗112例患者,治愈93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4%。[10]

1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28.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8.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301.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9.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9.
  10.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00-30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