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蟾蜍

目录

1 拼音

xī cáng chán chú

2 中文名

西藏蟾蜍

3 拉丁名

Bufo tibetanus Zarevsky,1925

4 中文目名

无尾目

5 中文科名

蟾蜍科

6 中文属名

蟾蜍属

7 采集描述

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P.50-51

费梁等,中国两栖动物图鉴,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P.136

8 形态

西藏蟾蜍体较粗壮,雄蟾体长52~78mm,雌蟾62~86mm。头宽略大于头长,顶部较窄;吻棱明显,其上有疣粒;吻端略钝圆形;鼻孔位于吻眼间,鼻间距小于眼间距;颊部稍向外倾斜;鼓膜小椭圆形;无犁骨齿;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皮肤粗糙,背部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瘰粒;上眼睑内侧有3~4颗较大的疣粒,前接吻棱后接耳后腺;腹面及四肢腹面具小而密集的疣粒。背面橄榄黄色、黑褐色、黄褐色均有;自头顶至体末端有1条灰蓝色宽纵行脊纹,纹上无疣;雄蟾体略小,内侧3指基部及内掌突上有棕色或黑色婚垫;无声囊,无雄性线。

9 鉴别特征

西藏蟾蜍前肢粗壮,指略平扁,趾端圆形,第1、4指几等长,略长于地2指;指间无蹼,指侧缘膜厚,不连续;关节下瘤成对或单一;外掌突大于内掌突。后肢短,胫跗关节前伸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足长于胫;第3趾略长于地5趾;关节下瘤不清晰;内跖突长而大,外跖突圆而小,且都扁平;趾侧缘膜显著;第1、2、3趾外侧及第5趾内侧约为2/3蹼,第5趾内侧蹼达趾端,第4趾两侧为半蹼,有跗褶。

10 地理分布

西藏蟾蜍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云南。

11 生态生物学资料

西藏蟾蜍栖息于海拔2100m~4300m高原草地的山边地内石下或土坑内;多在静水塘内产卵;蝌蚪生活在静水塘,多底栖在水草间。成蟾多以昆虫为食。

12 有毒/泌毒部位

皮肤腺

13 毒素类型

混合毒素

14 毒性

蟾蜍的皮肤毒腺和耳下毒腺能分泌蟾酥,主要由生物原胺、蟾毒配基和蟾蜍毒三大类组成。生物原胺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强力致幻作用,令人产生幻觉症;还有一些成分能使人血管收缩身高血压的作用。蟾毒配基是其皮肤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能增强心脏收缩力,治疗心衰。蟾蜍毒中含有心脏毒成分。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此外,在蟾蜍中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溶血作用的抗菌肽。

15 中毒途径

误食或使用带有西藏蟾蜍分泌物的器皿进食

16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