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锁乳突肌起点切断术

目录

1 拼音

xiōng suǒ rǔ tū jī qǐ diǎn qiē duàn shù

2 英文参考

division of the original attachmants of 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3 手术名称

胸锁乳突肌起点切断术

4 分类

小儿外科/先天性躯干和上肢畸形的手术/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

5 ICD编码

83.85

6 概述

胸锁乳突肌起点切断术用于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手术治疗。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因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所致的一种常见先天性畸形,出生后即能发现,右侧较左侧常见。有些病例经过理疗、按摩和被动牵拉胸锁乳突肌等非手术方法可治愈。1959年Coventry及Harris观察治疗35例新生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在家长坚持按摩被动牵拉治疗中有30例获得完全治愈。因此新生儿斜颈病例应鼓励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但当病儿年龄超过1岁,非手术疗法则不再奏效,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单纯的胸锁乳突肌起点切断术和胸锁乳突肌延长术。前者适用于1~4岁的病儿,既能矫正畸形,又能保留胸锁乳突肌的轮廓。而5岁以上的病儿,如采取胸锁乳突肌起点切断松解,虽然也能矫正斜颈畸形,但因失去了胸锁乳突肌的轮廓而影响颈部外观,因此应选择胸锁乳突肌延长术。此外,随着病儿年龄的增长,没有矫正的斜颈病儿,会出现头面部变形和五官不对称等继发性变化。然而只要在6~8岁以前使斜颈得到满意的矫正,其头面部不对称变形在生长期间会获得纠正。因此对年长儿童也不应放弃手术治疗(图12.24.1.1-0-1,12.24.1.1-0-2)。

7 适应症

胸锁乳突肌起点切断术适用于因胸锁乳突肌部分纤维化所致的肌性斜颈,其年龄在1~4岁者。

8 禁忌症

1.1岁以下的婴儿,其斜颈畸形有可能通过非手术治疗得以矫正。另外1岁以前手术后瘢痕与深部组织结构形成的栓系(瘢痕粘连)也较为常见,故不宜手术治疗。

2.近期有颈部急性淋巴结炎、扁桃体炎者。

9 术前准备

1.常规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除外因颈椎异常如先天性半椎体、齿状突发育不良等所致的骨性斜颈。

2.做好颈部围领或颈部剖开石膏,并术前试戴1~2d,增强病儿对外固定支架的适应性。

10 麻醉和体位

全身麻醉或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病儿仰卧位,肩部垫高和头转向健侧。

11 手术步骤

11.1 1.切口

于胸锁关节和锁骨内侧端上方1cm处,做长5cm并与锁骨内侧端平行的横切口(图12.24.1.1-1)。

11.2 2.显露和切断胸锁乳突肌起点

切开皮肤及颈阔肌,显露胸锁乳突肌在胸骨和锁骨的附着点。纵行切开该肌的鞘膜,钝性分离其周围及该肌腱深面的纤维组织,继之用长弯止血钳置于肌腱的深面,并将肌腱挑起,使其在切口外。再于该止血钳的远近端,分别用两把止血钳夹住肌腱,并沿止血钳之间切除长1~2cm的一段肌腱(图12.24.1.1-2)。

11.3 3.松解腱鞘及深筋膜

请麻醉医师将病儿面部朝向手术侧,并向健侧被动侧屈颈部,检查是否有限制颈部侧屈活动的纤维束带,还应特别注意观察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及腱鞘、颈深筋膜以及颈阔肌等是否有未被完全切断的肌纤维及筋膜。如果仍不能实现过度矫正,应将肌腹提起并向上分离,即可直视该肌的后鞘、深筋膜及血管鞘,在保护其深面的颈动、静脉,锁骨下动、静脉及甲颈干的颈横动脉和肩胛上动脉的同时,直视下松解上述组织(图12.24.1.1-3)。

此时,若已获得满意的矫正,彻底止血后,逐层缝合闭合切口。

11.4 4.切断胸锁乳突肌的止点腱

如上述松解手术后仍不能完全矫正,则在乳突尖端下方另做一横向的弧形切口,显露胸锁乳突肌的止点(图12.24.1.1-4)。

用骨膜剥离器分离胸锁乳突肌的止点,或用尖刀紧贴乳突的止点处,分层切断。切勿在乳突尖之下切断该肌,以防损伤其深面的面神经出茎乳孔的耳后神经、颞支等分支和副神经。同时应仔细操作,保护颈外动脉的耳后动脉和枕动脉等的分支。分层缝合皮肤切口。

12 术中注意要点

1.由于局部解剖复杂,胸锁乳突肌与颈部重要的血管神经相邻,因此,一切手术操作应轻柔,并要求在直视下切断各挛缩的组织,以防止损伤血管及神经。

2.注意彻底止血,闭合切口前应放置橡皮片引流,避免术后形成血肿。值得强调的是,一旦形成血肿,特别是婴幼儿,将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则危及生命,切不可掉以轻心。

13 术后处理

胸锁乳突肌起点切断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术后用预制颈部塑料围领或剖开的颈部石膏领,将颈部固定于过度矫正的位置。

2.术后48h拔除引流条,7d后拆除缝线,并继续应用外固定。

3.术后4~6周解除外固定,但坚持每日进行被动和自主的头颈部屈颈活动,并注意纠正其习惯性姿势,必要时夜间用颈部围领固定2~3个月。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