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精神障碍

目录

1 拼音

xīn yīn xìng jīng shén zhàng ài

2 疾病分类

精神科

3 疾病概述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精神障碍。可以分为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性障碍。

4 疾病描述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精神障碍。可以分为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性障碍。

1、急性应激反应    是由于突然而来而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刺激导致的一种精神障碍,表现为茫然,麻木,注意范围狭窄;定向力障碍,讲话言辞凌乱,有的还会出现木僵。而有的则表现为激越、活动增多无目的、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

2、创伤后应激障碍    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患者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有挥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有频频出现的痛苦经历的梦境再现。

3、适应性障碍    是一种为时短暂的较为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常常影响到社会功能,但不会出现精神病症状。

5 症状体征

精神检查应注意有无下述特点

(1)精神症状的出现与精神因素有明显的内在联系,精神症状的病理结构往往为精神因素所决定。

(2)精神症状的出现与环境变化紧密关联。

(3)临床症状类型:急性应激反应:精神症状多在遭受精神打击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内发病。常表现为强烈的恐惧体验、言语零乱、无条理性、冲动、哭叫、无目的漫游或木僵,并有轻度意识障碍。延迟性应激障碍:症状出现于6个月内,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如控制不住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内容的恶梦,持续的警觉性增高,如难入睡或惊醒,过分地惊跳反应,与人疏远,不亲切,焦虑。适应障碍:主要以情绪障碍为主,如烦恼、不安、抑郁、不知所措,还有不愿与人交往、退缩等适应不良的行为,和失眠、食欲不振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4)幻觉一般不明显,即或有之,多属心因性,与精神创伤有密切关系。

(5)一般预后良好。

6 疾病病因

1、注意了解精神症状与精神刺激因素的内容、强度、时间以及与发病的关系,了解病前性格特征及既往史。

2、病史中有无明显的生活事件,特别是生活环境或社会地位的改变(如移民、出国、入伍、退伍、转业、退休等)。

7 诊断检查

注意与人格障碍及原先存在的精神疾病加重相鉴别。

8 治疗方案

1、以心理治疗为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有力的社会支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快摆脱困境。

2、尽量给予适当的调整和改善环境,对病程较长者,需对患者的情况作全面分析,找出影响病情痊愈的主要因素,有目的地进行治疗。

3、根据临床症状选用精神药物,对焦虑、心烦不安者可应用抗焦虑药或催眠剂如阿普唑仑0.4mg,3/d,口服,舒乐安定1~2mg,3/d,口服。对表现为精神运动兴奋、抑制和妄想症状为主的病人应酌情选用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剂量依病人症状而定,宜小不宜大,时间也不宜过长。

4、对不能主动进食或饮食量过少者给予支持治疗。

9 特别提示

9.1 预防措施

1、个人的个性锻炼。包括对强而不可抑制型的人经常训练其内抑制过程,增加其忍耐、克制和涵养的能力,使之能屈能伸,消除过多的兴奋性,以促兴奋和抑制的均衡。

2、对弱型者,要消除过多的被动防御反应,逐渐变得坚强。还可通过个性锻炼,增进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防止外周环境或社会心理因素的急剧变化,造成高级神经活动失调。

3、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亦很重要,当失眠、疲劳、耗竭时,易促发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要注意睡眠、劳逸结合,加强文体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体质。对防止心因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4、家庭对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或曾发病处于恢复阶段的患者,交往时要尽量避免刺激或挑逗性语言和行为。

5、知道自己具有上述性格的人,在生活中要时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