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虚

目录

1 拼音

xīn xū

2 英文参考

deficiency of hear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心虚为病证名[1]。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虚泛指心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1]。一般症状为心悸,心痛,怔忡,气短,健忘,易惊,心中闷闷不乐,睡卧不安,面色不华,自汗,盗汗,肢麻,舌淡胖嫩,或嫩红,脉虚或促或结或代[1]

参见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

心气虚为证候名[2]。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2]。由老年脏气日衰,汗、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所致[2]。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㿠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2]。《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又《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治以益气养血为主[2]

心血虚为证候名[2]。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2]。症见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治宜补血安神[2]。血为阴,故亦作心阴虚[2]

心阳虚为证候名[2]。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2]。治宜益气温阳,用养心汤加减[2]。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2]。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2]

心阴虚为证候名[2]。由劳神过度或久病、热病耗伤心阴所致[2]。症见心悸,心烦,失眠,易惊,健忘等;甚则可见盗汗,低热,五心烦热,口干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2]。治宜养心安神[2]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