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

目录

1 拼音

xīn shēng ér huáng dǎn

2 英文参考

pedicterus

icterus neonatorum

jaundice of newborn

3 疾病分类

妇产科

4 疾病概述

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大部分未为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5 疾病描述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互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6 症状体征

(一)病史

1.黄疸出现时间 24小时内出现共同疸者应首先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其次再考虑CMV等先天性感染;2~3天者以生理性黄疸最常见ABO溶血症亦应除外;4~7天者以败血症母乳性黄疸较多见;7天后呈现黄疸者则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均属可能。

2.黄疸发展迅速 新生儿溶血症最最快其次最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及胆道闭锁发展较慢而持久。

3.粪便及尿的颜色 粪色甚浅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儿肝炎或胆道闭锁。

4.家族史 家族有蚕豆病患者应考虑是否G6PD缺陷病;父母有肝炎者应除外肝炎。

5.妊娠史生产史(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提示产时感染)临产前母亲用药史等

(二)临床症状: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7 疾病病因

胎龄12周时羊水中已有胆红素这是由胎儿气管和支气管树分泌到羊水中的未结合胆红素胎儿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未结合胆红素极大部分通过胎盘到母体循环去清除故新生儿刚出生时都无黄疸。

出生后新生儿必须自己处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一未结合胆红素但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在足月儿要3~5天未成熟儿要5~7天才成熟加诸概述中已提及的各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就发生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8 诊断检查

正常新生儿脐血胆红素最高约51.3μmol/L(3mg/dl)在生后4天左右达高峰一般不超过171~205μmol/L(10~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6.5μmol/L(15mg/dl),以后逐渐恢复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尿中胆红素阴性粪内胆色素增多。

脐血          ~24h      ~28h       3~7d

足月儿 <42.8(2.5) <102.6(6) <128.3(7.5) <205.2(12)

早产儿 <42.8(2.5) <136.8(8) <205.2(12) <265.5(15)

9 治疗方案

1.生理性黄疸,多在生后2~4d出现,约1周后消失。

2.低体重儿、窒息儿、母婴血型不合者以及其他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及早在产后严密观察黄疸发展情况,并监测血清胆红素,酌情予以光疗。

3.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黄疸,首先考虑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应查血型及Rh因子,明确诊断及时治疗。若为Rh因子不合,须立即换血治疗。

4.母乳喂养者奶量不足所致的黄疸,应酌情加奶。黄疸较重,黄疸指数超过204μmol/L(12mg/L),应予光疗及消黄灵注射液。

5.生理性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并有低热、呕吐、腹胀、肝脾肿大、大便淡黄或带血者,应考虑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或胆道阻塞及感染,应与儿科医师共同处理。

10 特别提示

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7-10天消退,为生理性黄疸,在黄疸期间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不需特殊治疗。若黄疸提前或推迟出现,应立即送医院检查,以免延误诊治,危及婴儿生命。

预防与护理注意:

1.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