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心阳不振证

目录

1 拼音

xīn jì ·xīn yáng bù zhèn zhèng

2 英文参考

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debilitated heart ya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心悸·心阳不振证(palpitation with syndrome of debilitated heart yang[1])是指心阳虚弱,温煦失职,以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1]

4 心悸·心阳不振证的症状

心悸·心阳不振证患者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2][3]

因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4]

5 证候分析

心阳虚衰,心神失养[4]

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失温养,故心悸不安。胸中阳气不足,故胸闷气短。心阳虚衰,血液运行迟缓,肢体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均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之征。[4]

6 心悸·心阳不振证的治疗

6.1 治法

心悸·心阳不振证治宜温补心阳,安神定悸[4][4]

6.2 方药治疗

心悸·心阳不振证可用小建中汤、真武汤等方治疗[4]

心悸·心阳不振证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备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加味治疗。方中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可加人参、附予以温阳益气。[4]

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上方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备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黑锡、硫黄、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阳起石、沉香、茴香、肉桂、补骨脂以回阳救逆。[4]

6.3 针灸治疗

[5]

选穴: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心俞、厥阴俞、内关、神门、关元。

随证配穴: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针后加灸。

方义:心俞、厥阴俞相配可助心阳,益心气。内关、神门安神定悸。关元针后加灸,以振奋阳气。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桂枝、米酒、薤白、羊肉、葱、韭菜、干姜等[5]

6.4.2 推荐食疗方

[5]

1.桂枝甘草茶(《伤寒论》):桂枝10g,生甘草10g,切碎,置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加盖焖15分钟,每日1剂,代茶饮。

2.干姜饮(《中国药膳学》):干姜3g研细粉,入米汤内,温热顿服。

3.韭菜粥(《食医心镜》):韭菜150g洗净,切段,备用。粳米50g置砂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加入韭菜微炖即可。作早餐食用。

7 关于心悸

心悸(palpitation[5][6])为病证名[6]。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6][6]。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6]。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6]。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7];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7][7]。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7]。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7]

针灸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7]。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7]

西医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者,可参照治疗。

详见心悸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3-108.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43-46.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6.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7-80.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