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治疗

目录

1 拼音

xíng wéi zhì liáo

2 英文参考

behavio(u)r therapy

3 概述

行为治疗是环境中反复出现的刺激,包括人自己行为的结果,通过奖赏或惩罚的体验,分别“强化”或“弱化”某一种行为。行为治疗的任务是设计新的学习情景,使合适的行为得到强化、塑型,使不合适的行为得到弱化、消退。

4 适应证

行为治疗适用于:

1.各型神经症性障碍。

2.发育障碍。

3.康复治疗,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会行为的矫正。减少慢性疾病的消极影响。

5 禁忌证

1.存在复杂内心冲突的神经症,以及明显的人格障碍,属于相对禁忌证。

2.冲击疗法引起强烈的心理不适,厌恶疗法的负性痛苦刺激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不能耐受,须在征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后慎用;尤其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和心理适应能力脆弱者,要避免使用。

6 准备

1.由具有社会认可身份、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

2.在专门的医疗机构和心理卫生机构、场所实施。

3.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不滥用、误用。

4.制定治疗计划、目标。

7 方法

1.行为的观测与记录

定义目标行为:辨认并客观和明确地描述行为过度或行为不足的具体内容。

2.行为功能分析  对来自环境和行为者本身的,影响或控制问题行为的因素做系统分析。包括行为问题是否属于习得的;属于行为缺陷或不足,还是行为过剩;周围环境怎样影响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与患者的动机及引起问题行为的先行刺激有何关系。

以分析为基础,确定靶行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或各个治疗阶段中需要加以改变的具体问题行为。

3.放松训练

(1)渐进性放松:采取舒适的坐位或卧位,从上到下,渐次对各部位的肌肉先收缩5~10s,同时深吸气和体验紧张的感觉;再迅速地完全松弛30~40s,同时深呼气和体验松弛的感觉,如此反复进行。练习时间从几分钟到30min。

(2)自主训练:自主训练有6种标准程式,即沉重感(伴随肌肉放松);温暖感(伴随血管扩张);缓慢的呼吸;心脏慢而有规律的跳动;腹部温暖感;额部清凉舒适感。在指导语的暗示下,缓慢地呼吸,由头到足的逐部位体验沉重、温暖的感觉,即可达到全身放松。

4.系统脱敏疗法

(1)评定主观不适单位(SUD)。通常以5分、10分或100分制评定。让患者学会按标准衡量自己的主观感觉。

(2)松弛训练:按前述方法训练6~8次训练,并且布置家庭作业。要求能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可以随意放松,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3)设计不适层次表:让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对每一种刺激因素引起的主观不适进行评分(SUD),然后按其分数高低将各种刺激因素排列成表。

(4)系统脱敏:由最低层次(或合适的较低层次)开始脱敏,进行针对该层次刺激的松弛训练,直至暴露于刺激因素时不再产生紧张焦虑,然后转入针对上一个层次的松弛训练。在脱敏之间或脱敏之后,将新建立的反应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即现场脱敏,不断练习,巩固疗效。脱敏过程需要8~10次,1/d或隔日1次,每次30~40min。

5.冲击疗法  又称为满灌疗法。让患者直接面对大量引起焦虑、恐惧的情况,甚至过分地与惧怕的情况接触,使恐怖反应逐渐减轻、消失。治疗前应向患者介绍原理与过程,告诉患者在治疗中须付出痛苦的代价。

6.厌恶疗法  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当某种适应不良行为即将出现或正在出现时,当即给予一定的痛苦刺激,如轻微的电击、针刺或催吐药,使其产生厌恶的主观体验。对酒依赖的患者的治疗可使用阿扑吗啡(去水吗啡)催吐药。

7.自信训练  运用人际关系的情景,帮助患者正确地和适当地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1)情景分析:了解来访者对某类事情的态度和看法。

(2)寻找适当行为:治疗师与患者共同找出问题领域中的适宜行为,观察他人有效的行为,使患者认识到同一种问题还可能有另一种解决或应对方法。

(3)实际练习: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使患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主动模仿而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4)迁移巩固:每次自信训练进行完后,给对方反馈,布置家庭作业或鼓励来访者把学习到的新的行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8.模仿与角色扮演  帮助患者确定和分析所需的反应,提供榜样行为和随时给予指导、强化。

9.塑造法  用于培养一个人目前尚未做出的目标行为。步骤:

(1)定义目标行为。

(2)确认初始行为。

(3)选择塑造步骤,循序渐进。

(4)提供强化刺激。

(5)对各个连续的趋近行为实施差别强化。

8 注意事项

1.以助人、促进健康为目的,不损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利益。

2.遵守技术规范和伦理原则,并符合法律的要求。

3.治疗中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技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掌握,能进行合理解释,不使用超自然理论。

5.对于精神病理现象从条件化作用的角度作出过分简单化的理解和处理,可能对于存在复杂内心冲突的神经症患者产生“症状替代”的效应,在消除一些症状的同时导致出现新的症状。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