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青丸

目录

1 拼音

xiè qīng wán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Xieqing Wan

2.2 标准编号

WS3-B-1364-93

2.3 处方

龙胆 50g 大黄(酒炒) 50g 防风 50g 羌活 50g 栀子 50g 川芎 75g 当归 50g 青黛 25g

2.4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加炼蜜 140~ 160g制 成大蜜丸,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苦。

2.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簇晶直径18~32μm ,存在于薄细胞 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有数个簇晶。草酸钙簇晶大直径60~ 140μm ,草酸钙 针晶不规则散在于薄壁细胞中或充塞于细胞一角。种皮石细胞黄色或淡棕色,多破碎, 完整者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壁厚,有大的圆形纹孔,胞腔棕红色。薄壁细 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细的斜向交错纹理。油管含金黄色分泌物,分泌道大多狭长, 内有淡黄色分泌物及淀粉粒溶化的痕迹,并常见金黄色或黄棕色条状分泌物。

2.7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页)

2.8 功能与主治

清肝泻火。用于耳鸣耳聋,口苦头晕,两胁疼痛,小便赤涩。

2.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1丸,一日 2次。

2.10 注意

孕妇忌服。

2.11 规格

每丸重 10g

2.12 贮藏

密闭,防潮。

3 泻青丸说明书

3.1 药品类型

中药

3.2 药品名称

泻青丸

3.3 药品汉语拼音

3.4 药品英文名称

3.5 成份

3.6 性状

3.7 作用类别

3.8 适应症/功能主治

清肝泻火。用于耳鸣耳聋,口苦头晕,两胁疼痛,小便赤涩。

3.9 规格

每丸重10克

3.10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3.11 禁忌

孕妇忌服。

3.12 不良反应

3.13 注意事项

1.忌食辛辣、鱼腥剌激性食物。

2.年老体弱、大便溏软及脾肾两虚寒症者慎用。

3.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4.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去医院就诊。

5.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4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3.15 药理作用

3.16 备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4 《明医指掌》卷十

4.1 方名

泻青丸

4.2 别名

镇肝丸

4.3 组成

当归、川芎、山栀、大黄、羌活、防风、胆草、生地、竹叶、琥珀、天竺黄各等分。

4.4 主治

肝热惊风,目窜或暴赤,抽搐。

4.5 用法用量

砂糖汤送下。

4.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4.7 附注

本方加朱砂,名“驱风膏”(见原书同卷)。

5 《玉案》卷三

5.1 方名

泻青丸

5.2 组成

羌活、大黄、川芎、山栀、龙胆草、当归、防风、柴胡、白芍各等分。

5.3 主治

肝经发热。

5.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淡竹叶煎汤调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6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6.1 方名

泻青丸

6.2 别名

凉肝丸、泻肝丸

6.3 组成

当归(去芦头,切,焙秤)、龙脑(焙,秤)、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秤)各等分。

6.4 功效

清肝泻火。

6.5 主治

肝经郁火,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6.6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丸至1丸,煎竹叶汤同沙糖温水送下。

6.7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大。

6.8 用药禁忌

必壮实之人,方可施用。

6.9 临床应用

1.惊风:罗田令治朱女,未周岁,病惊风。方用泻青丸,服之而搐转甚。盖喉间有痰,药末颇粗,为顽痰裹住,粘滞不行之故。乃煎作汤,用薄棉纸滤去滓,一服而愈。
2.发热:万密斋治黄学仪子,病热不退,其父治之已八日不效。全叩之,曰:日夜发热,小便赤,大便难;再叩药,曰:先与胃苓丸,今与镇惊丸。全曰:不效宜矣。其父曰:汝能已此病乎?全对曰,此名风热,乃肝病,宜用泻青丸,热即退矣。黄氏相招,即令全往如法治之,五日而愈。

6.10 各家论述

1.《医方考》:中风发热,不能安卧者,此方立之。肝主风,少阳胆则其腑也。少阳之经行乎两胁,风热相干,故不能安卧。此方名曰泻青,泻肝胆也。龙胆草味苦而厚。故入厥阴而泻肝;少阳火实者,头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阳火郁者,必生烦躁,故佐以栀子;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势不容易治,故又夺以大黄;用当归者,培养乎血,而不使其为风热所燥也;复用乎羌活、防风者,二物皆升散之品,此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意。乃上下分消其风热,皆所以泻之也。
2.《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阳药也。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不易平也。龙胆、大黄、苦寒味厚,沉阴下行,直入厥阴而散泻之,所以抑其怒而折之使下也。羌活气雄,防风善散,故能搜肝风而散肝火,所以从其性而升之于上也。少阳火郁多烦躁,栀子能散三焦郁火,而使邪热从小便下行。少阳火实多头痛目赤,川芎能上行头目而逐风邪。且川芎、当归乃血分之药,能养肝血而润肝燥,又皆血中气药,辛能散而温能和,兼以培之也。一泻、一散、一补,同为平肝之剂,故曰泻青。惟肝常有余,散之即所以补之,以木喜条达故也。
3.《删补名医方论》:龙胆草直入肝经,以泻其火,佐栀子、大黄,使其所泻之火,从大小便而出,是治火之标也。肝主风,风能生火,治肝不治风,非其治也。故用羌活、防风散肝之风,即所以散肝之火,是治火之本也。肝之情欲散,故用川芎之辛以散之。肝之质喜滋,故用当归之濡以润之。是于泻肝之中,寓有养肝之意。泻肝者,泻肝之病也;养肝者,悦肝之神也。
4.《谦斋医学讲稿》:本方主治肝火烦躁不寐,易惊多怒,目赤肿痛等证。方内用龙胆、山栀、大黄苦寒泻热,当归、川芎、羌活、防风养血祛风,兼能发越郁火。按泻青丸和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三方同用于肝火实证,同为苦寒直折法,而泻火之力以当归龙荟丸为最强,龙胆泻肝次之,泻青较弱。三方的特点是,龙胆泻肝兼利小便,当归龙荟能通大便,泻青具有搜风散火而无通利二便的作用。

6.11 附注

凉肝丸(《得效》卷十一)、泻肝丸(《普济方》卷三六二)。本方改为汤剂,名“泻青汤”(见《痘疹一贯》)。改为散剂,名“泻肝散”(见《赤水玄珠》)。

7 《许氏幼科七种·热辨》

7.1 方名

泻青丸

7.2 组成

柴胡、天麻、当归、赤芍、黑山栀、车前、羚羊角。

7.3 主治

热久烁其血,不能营养经络,风乃内动作搐,内酿积热者。

7.4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青黛为衣。

7.5 各家论述

柴胡、天麻疏肝滞,当归、赤芍养肝血,栀、羚、青黛、车前泻其蕴热也。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