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经外奇穴名·鞋带
鞋带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足踝关节的前面,内外踝高点连线与胫骨前肌外侧缘的交点下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角弓反张。
3.1 定位
经外奇穴·鞋带位于足踝关节的前面,内外踝高点连线与胫骨前肌外侧缘的交点下0.3寸处。左右计2穴。[1]
3.2 主治病症
3.3 灸法
一般灸3~7壮。
4 经穴别名·鞋带
穴位 | 解溪 | ||
---|---|---|---|
汉语拼音 | Jiexi | ||
罗马拼音 | Chiehhsi | ||
美国英译名 | Dissolving Brook | ||
各国代号 | 中国 | ST41 | |
日本 | 41 | ||
法国 | 莫兰特氏 | E41 | |
富耶氏 | E41 | ||
德国 | M41 | ||
英国 | S41 | ||
美国 | St41 |
解溪为经穴名(Jiěxī ST4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草鞋带、鞋带。属足阳明胃经。解溪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解即分解,指踝关节,溪即沟溪,指体表较小的凹陷,解溪穴在踝关节前陷中,故名。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热谵语,面肿,霍乱,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神经性头痛,胃炎,肠炎,气逆发噎,消化不良,饥不欲食,肾炎,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头面浮肿,脚腕无力,头面水肿,面赤,眉棱骨痛,瘛疭,惊风,谵语,足踝肿痛,脚重,癫痫,精神病,腓神经麻痹,高血压等。
4.1 别名
4.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
4.3 特异性
4.4 穴名解
解即分解,指踝关节,溪即沟溪,指体表较小的凹陷,解溪穴在踝关节前陷中,故名。
解,有判解、离散之义。谿,同溪,为山间的水流。《汉书·司马相如传》:“振溪通谷,寰户沟渎。”陷处为溪。穴在足关节当前正中,胫骨与距骨相接之凹隙中,适当束缚鞋带之处,因名“解溪”。
关节间隙在《内经》中常称为“骨解”或“节解”。穴当踝关节大节解之中,因其所在及功用而得名。
4.5 所属部位
踝[4]
4.6 解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5][6]。
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正坐取穴。
解溪位于足背踝关节前横纹的中点,约与外踝尖相平,当趾长伸肌腱与𧿹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7]。
解溪穴的位置
4.7 取法
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正坐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处取穴。
仰卧位或正坐位,踝关节前面横纹中央凹陷中,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肌腱(踇长伸肌肌腱与趾长伸肌肌腱),穴在两肌肌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穴[8]。
4.8 穴位解剖
解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腓韧带联合。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 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该韧带由附着于跟骨外侧前部的外侧束,和附着在内踝及足内侧缘的内侧上下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达胫、腓骨之间的胫腓韧带联合。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腓浅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经过并分布。
4.9 解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解溪穴为足阳明经之经穴,乃经气旺盛之处,配五行属火,泻之既可清阳明经热,又可泻阳明胃火,故可用于胃肠积热、腑气不通所引起的腹胀、便秘等症。
火乃木之子,应五脏之心,故泻之可清肝火、泻心火,以治疗阳明经热或肝火上扰引起的头痛、眩晕及心火炽盛和肝风内动引起的癫狂等神志病变。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解溪可治疗头面、下肢及踝关节周围病变。
4.10 主治病症
解溪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热谵语,面肿,霍乱,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神经性头痛,胃炎,肠炎,气逆发噎,消化不良,饥不欲食,肾炎,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头面浮肿,脚腕无力,头面水肿,面赤,眉棱骨痛,瘛疭,惊风,谵语,足踝肿痛,脚重,癫痫,精神病,腓神经麻痹,高血压等。
解溪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热谵语。
解溪主治头面、脾胃、足踝关节等疾患:如头痛、目赤、眩晕、面肿、腹胀、霍乱、气逆发噎、饥不欲食、便秘、癫狂、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
现又多用解溪治疗神经性头痛、消化不良、胃炎、肠炎、肾炎、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解溪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
解溪穴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疾患,对于面部、口齿、咽喉和胃部的疾患,可以按照经络辨证,循经选用此穴。主治头痛,眩晕,头面水肿,面赤,眉棱骨痛;腹胀,便秘;癫狂,瘛疭,惊风,谵语;下肢痿痹,足踝肿痛,脚重。
其它:高血压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1寸。
直刺0.3~0.5寸。
1.直刺0.3~0.5寸;
2.平刺1.0~1.5寸;
4.11.2 灸法
可灸。
艾条灸5~10分钟。
4.12 配伍
解溪配条口、丘墟、太白,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解溪配商丘、丘墟、昆仑、太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解溪配阳跷,治癫疾。
解溪配经渠、阳池、合谷、支沟、前谷、内庭、后溪、腕骨、阳谷、厉兑、冲阳,治热病汗不出。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疟,瘛疭惊,股膝重,胻转筋,头眩痛,解溪主之。风水面浮肿,颜黑,解溪主之。风从头至足,面目赤,口痛啮舌,解溪主之。癫疾,发寒热,欠,烦满,悲泣出,解溪主之。霍乱,解溪主之。白膜复珠,瞳子无所见,解溪主之。狂,易见鬼与火,解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解溪,主口痛,啮舌。主腹大,下重;主瘛疭而惊。主膝重,脚转筋,湿痹。白幕复珠子,无所见,解溪主之。
4.14 研究进展
4.14.1 对炎症灶增生过程的影响
针刺猫的“足三里”、“解溪”后第4日发现回肠末端人工溃疡面渗出物被清除,并被大量肉芽组织充填,而对照组肉芽组织则开始新生。表明针刺有促进肉芽组织、细胞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过程。实验观察表明,针刺组新生上皮细胞碱性磷酸酶反应提早并增强,伤口的四周黏膜过碘酸希夫反应也远比对照组为强。
4.14.2 治疗肩周炎
用28号1.5寸毫针从患肢对侧解溪向足跟直刺1寸。手感针达骨膜后,大幅度捻转强刺激,同时配合上下提插针体的手法,两者交替使用,不留针。治疗过程中,试做患肢的上举下放、外展内收活动。结果:显效16例,近期短效7例,无效1例。
4.14.3 治疗胃肠道绞痛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手指点按解溪、足三里,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耐受为度,每穴点按2~6 min。28例中,显效(治疗2~6 min疼痛消失)21例,有效(治疗后疼痛减轻)5例,无效(治疗后疼痛无改善)2例。
4.14.4 治疗手腕挫伤
右手拇指及腕关节挫伤月余,取对侧解溪、公孙,捻转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腕关节,局部加用艾灸,连续针灸治疗5次,症状明显好转,后又巩固治疗2次告愈。
5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7.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9.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9.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6.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52.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