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与护理
后病情允许,患者耐受的情况下,早期下床活动,配合加压包扎,促进静脉血回流。对于无条件下地或手术后的患者,一般需要患肢制动一段时间,采取早期床上股四头肌、腓肠肌的等长收缩训练,20~30次/组,2次/d,应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要循序渐进。高危人员可日常穿弹力袜,通过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瘀血排空
-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
换体位若术后病人缺少活动,会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容易形成。教会患者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收缩下肢肌肉,促进静脉内的血液向心回流,正确的活动方法包括用力伸足、屈跖,以收缩小腿肌肉,用力伸膝,以收缩股四头肌,被动按摩小腿等[5]。2.1.3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适度活动每12h下床活动1次
-
彩色多普勒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如血流显示清晰,色彩鲜亮,则说明无血栓形成,如挤压后仍无彩色血流信号,则可证明有血栓的存在,但一定要明确血管位置后才可判断。另外,当血管的某段进入肌层后,亦显示不清,操作者应熟悉深静脉的分布,走行方向,这样会减少误诊。从目前情况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中,彩色超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
-
妇科肿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临床分析
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发生妇科肿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例。发病年龄19~72岁(平均51.5岁)。良性肿瘤2例,均为子宫肌瘤;恶性肿瘤10例,其中宫颈癌4例,卵巢癌5例,绒癌1例;盆腔包块性质未定1例。5例于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因肿瘤广泛转移未行手术,1例因
-
静脉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摘要】目的初步评价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全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28例,共38条下肢。按病因和病情的不同,采用3种手术治疗:(1)临床表现明显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4条下肢,作股浅静脉瓣膜包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SEPS术;(2)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
-
下肢静脉疾病的深静脉造影研究
张。 1.2方法 1.2.1造影前准备选用76%复方泛影葡胺用生理盐水稀释成40%~50%的溶液,每次用量为60~100ml,术前行碘过敏试验,肌注地塞米松5mg。 1.2.2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患者平卧于X线检查床上,穿刺足背静脉,患者取30°头高足低位,于踝部扎上止血带阻断浅静脉,持续均匀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至今仍为各国学者所公认。兹分述如下:(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据Borow报道手术持续
-
顺行性三段式下肢静脉造影术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诊断中的运用
脉功能不全解剖基础及病因探讨下肢浅表静脉系统有小隐静脉和大隐静脉组成,主要收集浅表回流入心的血流,下肢深静脉系统有胫前后静脉汇合成腘静脉,腘静脉穿收肌腱裂孔移行为股静脉,深浅静脉之间有交通静脉相互沟通,交通静脉及深静脉内一种特殊结构叫静脉瓣,静脉瓣膜成对,半月形,游离缘向心,其主要功能是保证血液向
-
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联合下肢深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研究
均数及标准差。测量感兴趣区范围近似于被测静脉直径的一半。 1.4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下肢静脉显影情况分为四级[7]。很好:股总静脉显影的浓度,大于邻近肌肉,与股动脉显影相等。好:股总静脉显影的浓度,大于邻近肌肉,而低于股动脉显影。较好:股总静脉显影浓度,等于邻近肌肉,与股动脉显影相等。较差:股总静脉
-
下肢静脉血栓的MSCTV诊断
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骨折碎片创伤)和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高凝状态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三种类型:(1)始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者称为周围型;(2)发生于髂股静脉者称为中央型;(3)二者均可向近侧或远侧扩展而成为混合型。Park[2]认为慢性DVT最易发生的部位依次为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高龄患者下肢静脉的应用价值
流充盈,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腘静脉多采取侧窝位检查,少数不能侧卧者,可将小腿稍抬高,探头朝上检查腘静脉,可按压大腿内侧,阻断股静脉血液回流,或挤压小腿肌肉配合检查。由于高龄患者由于活动不便,多数不能做深吸气屏气配合检查,乏氏手法检查静脉瓣膜功能时,在检测下肢静脉多普勒频谱的同时,用手按压患者下腹部,
-
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全部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首次发病的急性期患者;且均有一侧肢体瘫痪,但无失语及严重智力障碍,不合并有影响功能恢复的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6~40分之间。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60~80岁,平均68.7岁;左侧瘫痪17例,
-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治疗进展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创伤及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栓塞患者发病总量的50%以上,可进一步发展成致命的肺栓塞(PE)或遗留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而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生活质量,危害较大,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为降低其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及时明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从DVT的诊断及
-
宫颈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2.4静脉穿刺的护理发生下肢深静脉栓的患者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靠胸腔的负压,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瓣的防逆流作用[2],如果必须选择下肢静脉,须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在穿刺时,避免在同一血管上反复穿刺,要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注意
-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153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浅静脉曲张;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病,是许多疾病所共有的一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除对不同病因做相应手术外,还必须辅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以及曲张浅静脉分支分段结扎或切除术。传统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国内近年来开展微创手术治疗,主要有静脉腔内激光(
-
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概况
病机有:①气虚血瘀证:钱爱云认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以致血瘀阻于脉道,脉络滞塞不通,故弯曲成团。奚九一认为下肢静脉曲张与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及肌肉泵功能减退有密切联系,与中医“气虚下陷的理论不谋而合。胡人匡认为久立久行必伤及肝肾,肾气亏虚,推动无力,则瘀血阻滞。蔡炳勤结合中医体质
-
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2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13例慢性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血管内径、血栓范围、血栓回声特征及血流情况。结果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血管内径明显增宽,血栓表现为均质低回声图像,慢性血栓回声较高,血栓部位
-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术后的护理体会
较。滤器植入24h后,鼓励患者床上行患肢足趾足背及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动脉导管拔除后,鼓励患者尽早活动,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力,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3.3用药护理3.3.1尿激酶0.9%氯化钠溶液50ml+尿激酶50万u,连续5~7天从右股静脉留置的动
-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体会
数在1~30天,个别长达5年。发病前2周~1个月内四肢、颅脑外伤史5例,中风史3例,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支病史者7例,乳腺、胆囊、斜疝、子宫肌瘤等手术史14例,另11例无明显诱因。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明显增粗、水肿,皮肤发亮,伴行走困难,部分患肢皮温及体温升高,下肢溃疡。常规测量双侧
-
DSA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X线分析
素为Virchow在1846~1856年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即血流淤滞、管壁损伤以及血液高凝状态[2]。病理常见3种分类:(1)周围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形成;(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肌肉静脉丛均有血栓形成。在静脉血栓形成后,管腔狭窄或堵塞,血流受阻,并在远
-
股浅静脉戴戒术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体会
【摘要】目的研究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导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疗效。方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63例69条肢体采用股浅静脉戴戒术,术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静脉返流,瓣环扩大及判定瓣膜的功能,指导最佳环缩位置及程度,并于术中判断瓣环及瓣膜修复情况。结果全组病例均于术中
-
偏瘫
概述同一侧上肢及下肢肌肉瘫痪称为偏瘫。有时伴有同侧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瘫痪。病因病理病机自大脑皮质运动区开始经内囊、脑干至脊髓前角细胞之间的神经径路的任何部位病变,均可产生偏瘫,起病隐袭,呈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偏瘫,病因多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颅内血肿、脑寄生虫等,如表现为脊髓特点的进行偏
-
激光腔内闭合术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摘要】目的探讨激光腔内闭合术结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治疗的疗效。方法280例患者,其中男134例,女146例,共310条肢体。按国际静脉联盟(CEAP)分级法[1],其中,C1:18条肢体(6.1%);C2:106条肢体(34.1%),C3:85条肢体(27.4%),C4:78条肢体(25.1%)
-
微波血管闭合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护理
平时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加血管壁弹性。嘱患者避免站立过久。站立时,要经常踮起脚来,让脚后跟一起一落活动,或经常进行下蹲练习。上述动作都能引起小腿肌肉强烈收缩,减少静脉血液积聚。卧床休息时将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睡觉时经常将患肢抬高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下肢静脉内
-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8例病人术后有160例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9.7%,其中术后1周、2周、1个月发生率分别为17.8%、11.2%、6.1%;胫后静脉及肌内分支占75.6%,其中健侧肢体发生血栓者为8.8%;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为43.4%,40岁以下发生率为10.1%,最小年龄为21岁。结论骨科大手
-
下肢肌
下肢肌 一、髋肌 (一)前群 1、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于腰椎体侧面和腰椎横突,髂肌起自髂窝,两肌止于股骨小转子。 2、阔筋膜张肌:起自髂前上棘,止于胫骨外上髁。 (二)后群 1、臀大肌: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止于臀肌粗隆。 2、臀中肌:位于臀大肌深面。 3、臀小
-
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2例临床分析
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2例临床分析(pdf)【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06年4月间应用电凝术治疗的3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资料。结果切口一期愈合,无局部复发,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出血
-
第十三章 周围血管疾病及周围大血管损伤--第一节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浅静脉者。大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少数合并小隐静脉曲张或单独发生在小隐静脉。 一、下肢静脉的解剖与生理特点 下肢静脉分为深静脉与浅静脉两组。深静脉在肌肉之间与同名动脉伴行。浅静脉在筋膜浅面,分大隐静脉与小隐静脉。大隐静脉起源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经内踝前方、下肢内侧上行,穿过卵园窝,汇入股静脉。在入股
-
顺行静脉造影在明确下肢交通支静脉位置和功能中的作用
组占27.4%,同国内文献报道16.5%~37.3%相仿[5,6]。交通支静脉与浅静脉联结有直接和间接交通支两种,前者联结于深浅静脉之间,后者联结于肌内静脉窦与浅静脉之间,从而间接与深静脉联结。主要表现造影早期自深静脉主干发出的较粗、较直、短的浅静脉显影,交通支静脉明显扩张、扭曲和瓣膜影消失,甚至
-
胫骨平台骨折术中下肢力线的恢复与疗效分析
体重力沿垂直重心线传递并经过膝关节内侧,这一重力作用使股骨髁倾向胫骨内侧髁,为维持膝关节的力学平衡,需有一外侧力存在,而此外侧力即由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通过髂胫束来提供[1],此时两者的合力恰通过膝关节中心,身体的负荷均匀地分布在膝内外侧关节面上。若合力偏离膝关节中心,将造成胫骨内外侧髁的受力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