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经原旨》:[卷二]经络上第五
内,循臂内后廉,(少海、灵道等穴也。)抵掌后锐骨之端,(手腕下踝为锐骨,神门穴也。)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府、少冲也。手少阴经止于此,乃交小指外侧而接乎手太阳经也。心为君,尊于他脏,故其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卷上]经络第二
)下循内后廉。行太阴(肺。)心主(心包。)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至少冲穴而终。以交于手太阳。滑伯仁曰。心为君主。尊于他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支别。)
-
《经穴汇解》:[卷之四]手部第八
。不悟。以为去爪甲容韭叶许。误矣。何则甲后容韭叶。则过第一节也。妄哉。折衷云。甲乙少泽穴下曰。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一分。据之则韭叶之分寸。当为一分。凡爪甲上。谓甲后。手之上下。指尖头为下。前后指尖头
-
《医学纲目》:[卷之一·阴阳脏腑部]阴阳
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行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
-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对法
。一日(在足大趾)二日(外踝)三日(股内及脚)四日(腰及髀)五日(口齿舌根咽悬HT及足趾)六日(手小指少阳及脐下)七日(内踝)八日(足腕一云在脚)九日(尻及龟尾手阳明)十日(腰眼及足KT趾)十一(鼻柱
-
《医学纲目》:[卷之八·阴阳脏腑部]穴法上
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下小筋上,足少阴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三分,可灸三壮。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铜人》〕云∶至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
-
《医学入门》:[内集·卷一经络]经穴起止
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邃,神门少府少冲寻。手少阴心经,左右一十八穴。午时自大包交与腋下极泉,循臂行至小指少冲穴止。极泉腋下筋间动脉入胸处。灸七壮。主目黄,咽干,心痛胁满,干呕烦渴,四肢不收。青灵肘上三寸
-
《灵枢识》:[卷二]经脉第十
腕下踝为兑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后锐骨之端。经阴、神门。入掌内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冲。而终以交于手太阳也。心为君主之官。示尊于它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于支别云。嗌干(止)臂厥
-
《医旨绪余》:[下卷]七十五、十二经络脏象见证
也),循臂内后廉(臂内后廉上脘一寸半,灵道穴也),抵掌后兑骨之端(神门穴也),入掌内后廉(掌内后廉小指本节陷中,少府穴也),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也,在小指内廉之端)。是动则病咽干心痛,渴而欲饮,是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一·输穴]本输
,为合,足少阴经也。(《明堂》在膝内辅骨之后。按应手,谓按之手下觉异也。)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明堂》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也。平按∶《灵枢》井下有金字。)溜于通谷,通谷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身度]经筋
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四第十三《经筋》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六《经筋》篇。足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者,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根结于;其别者,结于外,上中内廉,与中并上结
-
《针灸逢源》:[卷一灵枢经文]灵枢经脉篇
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少海灵道等穴。)抵掌后锐骨之端(神门穴也。)入掌内后廉。(少府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手少阴经止此乃交小指。外侧而接手太阳经也。)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本经支者从心系
-
《医学纲目》:[卷之十·肝胆部]中深半身不收舌难言
战惕,腕骨主之。〔罗〕大接经从阳引阴,治中风偏枯。(出云岐子《医学新说》)足太阳膀胱之脉,出于至阴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十呼)。足少阴肾之脉涌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三呼)。手厥阴心包之
-
《经络全书》:[前编·分野]四十四、〔指〕
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所生病者,小指次指不用。又曰∶手少阳,出于关冲,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小指内廉〕属手少阴心经(小指,又名禁指。《灵枢》曰∶手少阴之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又曰∶手少阴之筋,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十二经脉
舌之迹。则非形迹可图也。手少阴心之脉。起于心中。出心系。下膈络。小肠复上肺出腋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内。其支者上挟咽。中国旧说。心有四系。下通于各脏者。非也。西医剖视。并无四系。言心有左右房。左房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八(卷首缺)·经脉之一
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上出掖下,下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其小指掌后尖骨,谓之兑骨也。平按∶上出掖下《灵枢》作下出腋下。掖《灵枢》、《甲乙经》均作腋,下同,不再举
-
《伤寒论辩证广注》:[卷之一]图注内经手阴阳六经之脉
(出灵枢第十篇)〔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按筋字。发挥中作
-
《医经读》:平集
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在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
《医心方》:[卷第二]孔穴主治法第一
二穴∶(一名而明,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刺入一分,留一呼背痛,后溪二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一壮。手太阳小肠腑穴也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
-
《经穴汇解》:[卷之八奇穴部第十二]四肢第四
。(类经)按医学纲目。灸九壮以口吹火灭。千金翼曰。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小骨空手小指二节尖上。(大全)按玉龙赋曰。治眼烂。能止冷泪。医学纲目曰。灸七壮。亦吹火灭。千金翼曰。喉痹。针两
-
《神灸经纶》:[卷之一]周身名位经脉骨度
穴为心合上循天泉穴之次结腋下无名指属三焦三焦筋脉俱起无名指外廉关冲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叶为三焦井溜于小指次指本节陷中名液门穴为三焦荣注于腑下一寸名中渚穴为三焦结于手腕中之阳池穴为三焦原直上腕后二寸名外关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七]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复提出脏俞腑俞者。盖谓三百六十五之脉气所发。皆本于五脏六腑。故末节复补出五脏之脉气。)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谓委中、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各六俞。共十二穴。通计七十七穴。外脱简一穴。)足
-
《灵枢经脉翼》:[卷下]足太阳膀胱经歌
筋承筋正在肠中下至承山肠肉分飞扬外踝七寸存附阳踝下循昆仑仆参申脉白肉际金门京骨足边屯足外大骨赤白肉小指本节收束骨通谷之前出至阴交足少阴肾经脉灵枢第十篇云循髀外后廉下合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
-
《类经图翼》:[卷五经络(三)]诸部经络发明
。手阳明起大指次指端。(俱经络二。)手中指∶手厥阴循中指出其端。(经络二。)手名指∶手厥阴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少阳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俱经络二。)手小指∶手太阳起小指之端。手少阴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
《针灸甲乙经》:[卷二]经筋第六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斜上结于膝。其下者,从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额(一作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鼽(《灵枢》作字)。其下支者,从腋后外
-
《灵枢识》:[卷三]经筋篇第十三
开阖者也。目下曰。即颧也。志云。网、当作纲。简案、上网、盖谓睫上细筋。网罗目窠者。、甲乙作、下同。小指支跟肿痛简案、支字诸家不释。盖支、枝通。谓小指枝梧于跟而肿痛。下文支缺盆小指次指支并同。纽痛说文。
-
《内经知要》:[卷下]一、经络
居太阴、厥阴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手腕下踝为锐骨,神门穴也)。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手少阴经此于此,乃交小指外侧,而接手太阳经也。滑氏曰∶心为君主,尊于他脏,故其交经授
-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之经,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却入耳中,
-
《针灸甲乙经》:[卷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上肺,上出腋下,下循内后廉,循太阴心主之后,下肘中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满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
《类经》:[七卷经络类]二、十二经脉
内,循臂内后廉,(少海、灵道等穴也。)抵掌后锐骨之端,(手腕下踝为锐骨,神门穴也。)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府、少冲也。手少阴经止于此,乃交小指外侧,而接乎手太阳经也。滑氏曰∶心为君主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