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痉病

目录

1 拼音

xiǎo ér jìng bìng

2 英文参考

infantile convulsive diseas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小儿痉病为病证名,指小儿四肢痉挛的疾病[1]。清·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将痉病分为九种,即寒痉、风温痉、湿热痉、暑痉、湿痉、燥痉、内伤饮食痉、客忤痉、本脏自病痉。

4 寒痉·小儿痉病

寒痉为病证名,小儿痉证之一[2]。外感寒邪而致的痉证[2]。清·吴鞠通《解儿难》:“风寒、风湿致痉者,寒痉也。风寒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见于乳幼儿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炎、肺炎等引起的惊厥[2]

5 风温痉·小儿痉病

风温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3]。感受风温之邪所致的痉证《解儿难》:“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如伴有神昏谵语者,兼用芳香开窍,如安官牛黄丸、紫雪丹之类[3]

6 湿热痉·小儿痉病

湿热痉为病证名,指由湿热病传变所致的痉证[4]。多因湿热夹风,侵入筋脉;或邪入手足厥阴,热盛动风所致[4]。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生地、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癍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湿热痉亦有因热闭所致者:“湿热证,发痉神昏,独足冷阴缩,下体外受客寒,仍宜从湿热治,只用辛温之品煎汤熏洗。”“湿热证,发痉撮空,神昏笑妄,舌苔干黄起刺或转黑色,大便不通者,热邪闭结胃腑,宜用承气汤下之。”

7 暑痉·小儿痉病

暑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5]。又名暑风[5]。为感受暑温之邪,以致抽搐,发痉急骤,甚至角弓反张的病证[5]。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5]。清·吴鞠通《解儿难》:“夏日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用银翘散,重加桑叶;身重汗少,则用苍术白虎汤;脉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神志不清者,即用清营汤加钩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黄丸等;病势轻微者,用清络饮之类。”

8 湿痉·小儿痉病

湿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6]。感受湿热病邪而致的痉证[6]。湿热病邪[6]。侵袭经络,以致身热不扬,抽搐,或四肢痉挛,角弓反张[6]。治宜清热化湿为主,如甘露消毒丹[6]。清·吴鞠通《解儿难》:“湿为浊邪,最善弥漫三焦,上蔽清窍,内蒙膻中。”故湿痉多伴有神志模糊、谵语等[6]。见于急性中毒性脑病等[6]。治宜清热化湿,用菖蒲郁金汤,偏热者煎送至宝丹;如秽浊甚者,用苏合香丸[6]

9 燥痉·小儿痉病

燥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7]。燥气炽盛,消灼津液而致痉证[7]。多由于热邪炽盛,津液干枯,化燥动风,经脉失养而成[7]。其症高热,痉挛,四肢抽搐,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皮肤不润[7]。治宜辛凉甘润,如白虎汤合增液汤之类[7]

10 内伤饮食痉·小儿痉病

内伤饮食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8]。出清·吴鞠通《解儿难》。小儿食伤脾胃之阳,呕吐、腹泻引起津液枯竭,经脉失养而致发痉,亦有脾肾阳虚而致者[8]。治以调理脾胃为主,用参苓白术散之属;脾肾阳虚者,用理中汤加丁香、肉桂、肉果、诃子之类[8]

11 客忤痉·小儿痉病

客忤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9]。小儿神怯气弱,受惊吓所致的痉证[9]。症见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赤,梦中呓语,手足蠕动[9]。宜复脉汤去参、桂、姜、麦,加丹参、丹皮、犀角,补心之体,以配心之用(清·吴鞠通《解儿难》)[9]

12 本脏自病痉·小儿痉病

本脏自病痉为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又名虚热痉[10]。即肝血亏虚而致的痉证[10]。清·吴鞠通《解几难》:“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故曰本脏自病。”临床见于温热病后期,因汗多亡血而致,如急性中毒性脑病[10]。治当育阴柔肝,六味地黄丸、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皆可选用[10]

1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6.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2.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6.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6.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5.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70.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39.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